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严格执行钢铁、水泥、玻璃等产能置换政策
“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被放在了2023年经济工作的首位。
1月11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并就2023年工作部署13项重点任务,其中将“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放在了2023年经济工作的首位,强调稳住重点行业,鼓励工业大省主动挑大梁,稳住汽车等大宗消费,支持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制造业投入。
本次会议指出,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现工业和信息化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受访专家表示,2022年工业经济是在多重压力和全球经济衰退的环境下运行,但和其他指标相比,中国的工业经济仍然保持了一个相对稳健的增长水平。新的一年需要将“加快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摆在重要位置,坚持系统性思维和问题导向,产业政策也将更注重“发展与安全并举”。
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工业经济目前总体回稳向好,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预计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650万辆,整车出口创历史新高。预计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1%左右。同时,信息通信业快速发展,2022年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超过230万个,中小微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降低超过10%,预计2022年电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围绕2023年的工作提出了13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数量远超往年。其中,“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更是被放在了2023年经济工作的首位。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文强表示,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体和引擎,振作工业经济是稳住经济大盘的坚实支撑。2022年以来,受乌克兰危机复杂演变、局部疫情持续反复、极端高温干旱天气等超预期因素叠加影响,中国经济恢复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新的下行压力明显加大。需要抓住当前经济恢复的重要窗口期,明确主攻方向和主体责任,鼓励各地出台配套措施,探索典型经验做法,夯实工业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基础。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产业室主任、研究员魏琪嘉告诉媒体,在当前经济背景下,要推动国家层面稳增长系列政策以及地方配套政策的落地落实,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加强企业纾困力度,让前期因疫情而出现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尽快恢复过来,保障市场供应,并适时研究出台适当的增量政策。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强调,2023年要稳住重点行业,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分别制定稳增长工作方案。鼓励工业大省主动挑大梁,支持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支持东北地区制造业振兴取得新突破。稳住汽车等大宗消费,实施消费品“三品”行动,深化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扩大适老化家居产品和生活用品供给。支持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做好制造业重点外资项目服务保障工作。深化产融合作,充分发挥投资基金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制造业投入。
魏琪嘉表示,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压舱石,目前很多沿海省份兼具制造业大省和外贸大省的特殊地位,要将扩内需和稳外需相结合,一方面前期规划的重大项目要抓紧落地,稳住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大宗消费,将以汽车旧换新补贴、绿色家电和绿色建材下乡等活动继续推进下去,并且鼓励开拓一些新型消费场景,从而促进消费平稳恢复,提振市场信心。
打造现代化工业体系
为了进一步实现工业和信息化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也在重点任务中对“打造现代化工业体系”进行了系统布局,包括提升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加快推进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多个方面。
具体来看,在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方面,会议要求,健全市场化法治化化解过剩产能长效机制,严格执行钢铁、水泥、玻璃等产能置换政策。优化布局乙烯、煤化工等重大项目,提高钢铁等重点行业产业集中度。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出台促进装备数字化政策措施,发展服务型制造。要全面落实工业领域以及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改造,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告诉媒体,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变革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难得机遇,也为解决我国传统产业升级和保持国际竞争力提供了重要途径。虽然我国在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企业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异,大量的传统产业仍需要继续推进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此外,面对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大趋势,要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积极推进下一代绿色材料及工艺技术的颠覆性创新,以绿色智慧产品、绿色智慧工厂、绿色智慧工业园区、绿色智慧供应链为重点,探索绿色智能制造创新发展之路。
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方面,会议提出,要用市场化办法促进优势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做强做大和配套产业发展。提高光伏产业全球竞争力,加快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绿色低碳等产业创新发展。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以来,上海、深圳、唐山、南京等多地已经陆续发布了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相关发展规划,抢抓未来产业集群“窗口期”。
魏琪嘉认为,未来产业集群的发展布局更需要加强国家对地方的统筹。从地方层面来看,各地应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布局积极探索,形成先发优势,比如贵阳依托本地传统要素优势,抓住大数据这一发展机遇,从无到有,快速形成了全国知名的大数据产业集群,也成为了西部GDP新增长龙头。但在面对不断涌现出的未来产业机遇时,各地也要谨慎考量,尤其是要考虑自身在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有限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细分领域,切勿一味追求热点,防范一哄而上导致出现重复建设和资源分散等问题。
同时,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会议强调,目前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万多家、“小巨人”企业8997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186家。力争到2023年底,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8万家、“小巨人”企业超过1万家,助力中小企业融入重点产业链供应链。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专精特新服务部处长尹晓萌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小企业是我国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竞争力的主力军,做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意义重大,各地方应避免短视化、防止功利性,把功夫下足下深在培育上,不搞大水漫灌、不做揠苗助长,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合理设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目标和发展规划,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力量。
会议也提出,2023年将出台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5G和千兆光网建设,启动“宽带边疆”建设,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完善工业互联网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应用体系,推进5G行业虚拟专网建设。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此前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依托数字技术、工业互联网平台,2022年工业经济迅速实现复工复产和稳定增长,接下来还要推动数字技术与工业发展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上加速融合,大力发挥数字技术对工业经济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助力振作工业经济运行,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编辑:李佳蔚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