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经济的“海螺现象”(中)
水泥产能已经高居亚洲第一,但环保产业同样是世界一流;发达地区市场已经一枝独秀,但西部大开发的步伐同样在加速;全球的大企业都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海螺却坚定地承诺“不裁员,不减薪”……如果说海螺集团的发展速度和成就,已经让社会各界折服,那么其作为一个大企业,时时刻刻所体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则更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为中国经济的“海螺现象”又增添了一抹亮色。
环保产业 海螺集团新亮点
在传统观念中,水泥产业更多的是与“污染”“耗能”这样的词汇联系在一起。但是在海螺集团,新型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正在崛起,企业主动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垃圾焚烧处理、城市污水污泥处理等节能装备制造作为新的战略重点,已经充分展现了其作为行业龙头的风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9年7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来到海螺视察,详细了解海螺近几年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后,欣然题词:“循环经济大有可为”。
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是一项把企业废弃能源转化为电能的新技术。海螺集团不仅是国内水泥行业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的最早应用者,也是全球纯低温余热发电装机容量最大的水泥企业。截至2009年,集团已建成投运30套余热发电机组,在建余热发电机组14套,上述机组全部投运后年发电量48.26亿度,按火力发电同口径计算,一年可以节约标煤17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19万吨。因为节能减排效果显著,2009年11月4日,宁国水泥厂9100KW余热发电项目收到CDM碳交易资金44.69万欧元。此外,海螺集团先进的余热发电技术在水泥行业迅速推广并在钢铁行业开始运用,为中国水泥和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据悉,余热发电市场已覆盖到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112亿度,将减排二氧化碳971万吨,节约标煤392万吨。此外,海螺集团的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和装备还在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得到推广应用。
作为水泥工业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绿色环保产业的有益途径,海螺集团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技术研究和开发项目即将投入实际运行。该技术利用水泥窑稳定高温环境,完全降解垃圾焚烧产生的二恶英,实现无害化处理,垃圾燃烧产生的热能可替代水泥熟料生产所需要的部分燃料,灰烬用作水泥原料,对水泥生产和产品品质不产生任何影响。该技术可有效解决中国城市垃圾处理中大量占用土地、产生二次污染的问题,为中国城镇化建设探索出一条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海螺在铜陵市实施的这一项目,日处理垃圾可达600吨。
企业良心 细节处处见真情
2010年2月21日,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春招聘会现场。C6号“海螺型材”展位前人头攒动,应聘者张建强对记者说:“海螺是一个大企业,更是一个对员工负责任的企业。我们愿意去这样的企业工作!”
2009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也冲击到了中国。经济增长形势严峻,社会就业压力陡增。在困难面前,海螺集团体现出“亚洲第一”的风范和良心。全年,集团上下一方面奋力拼搏,企业业绩再创新高,取得了500多亿元的营业收入,为安徽乃至全国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另一方面,集团真正做到了“不裁员、不减薪”,调动了4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体现出企业对员工的关爱,也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许多老员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动地说:“在海螺,我们感受到的是家庭一样的温暖,没有一丝金融危机的寒意。企业对我们负责,帮助我们改善了生活,我们更要努力地工作,为企业负责!”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国家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作为中国水泥行业龙头,海螺集团坚决而又主动地承担起推进西部发展的责任。海螺集团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先后启动了在甘肃、四川、重庆、贵州、陕西等地多个项目,规划形成3200万吨熟料生产能力。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海螺集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快了川、陕、渝、贵等地项目的建设步伐。西部项目远离总部,地质复杂,气候恶劣,工程难度高,企业领导和工作人员高度重视,深入现场,悉心指导项目建设,充分发扬了艰苦创业的精神。如今,一座座现代化、环保型的水泥工厂在西部大地上拔地而起,以甘肃平凉海螺一线为首的陕甘、川渝、贵州等一期项目已经陆续建成投产。在崛起的西部,海螺人以实际行动,已经树立起了“海螺”的良好形象和“金字招牌”!
(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zlq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