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前治:中国水泥产业进入资本竞争时代
编者寄语:水泥通常被称为国民经济的“体温计”、“晴雨表”,人们可以从水泥市场的变化中触摸到政府投资和基本建设的“温度”。2009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水泥产业书写了有史以来最辉煌的篇章,年产量破纪录地达到了16.5亿吨,不仅保证了政府4万亿元刺激经济项目建设的需求,而且在水泥结构优化方面大幅度地淘汰落后产能,并创下了全行业年利润的历史新高。同时,水泥行业还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风生水起。2009年,人们从东西南北中都可以看到海内外的资本大鳄带着大量的资本在中国水泥行业并购中大显身手。中国“水泥亿吨级俱乐部”呼之欲出。
水泥是建材行业最受关注的产业。2010年,中国水泥如何在节能、减排、利废、低碳等方面有所建树,如何在中国经济进一步复苏中建立新的功业,如何在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中承担起先行和基础的使命,如何在推动结构优化和大企业集团建设中有新的突破,如何在资本市场上再出新的“黑马”,这些都是业内外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
2009年年初,为探索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和各种废弃物,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率队访问日本;5月份又被国家发改委聘为调研组组长奔赴华东六省一市对水泥过剩问题进行调研;下半年为配合工信部修订《水泥工业产业政策》,主持召开多次座谈会,探讨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为准确把握水泥行业的综合信息,本报记者和特约记者联合采访了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雷前治着重对2009年水泥产业的发展轨迹进行了解读和分析,对2010年的水泥市场前景进行了预测和研判,其专业的深度、权威的视角、前瞻的目光可见一斑。下面择其要点,与读者分享。
记者手记:2009年年底,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水泥产业以2006年~2008年共淘汰1.4亿吨落后水泥产能,而被作为中国节能减排的标志性事件之一;2009年,水泥又被国家有关部门列入了抑制产能过剩的重点产业。
在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渐行渐远的时候,水泥产业再一次成为政府与市场聚焦的对象。
2009年,在政府4万亿元刺激经济增长举措的拉动下,水泥成为最先回暖的产业之一。2009年中国水泥市场的表现几乎改变了年初人们对水泥产业发展的预测,尤其是水泥市场的需求超过所有人的预期。对此,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连说了“四个没有想到”。
第一个没有想到的是,2009年的水泥市场需求那么好。初步统计结果显示,2009年的水泥产量近16.5亿吨,同比增长2.5亿吨。这个增量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水泥发展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2.5亿吨是什么概念,就是相当于位居世界第二、第三的印度和美国水泥年产量的总和。
第二个没有想到的是,水泥投资规模这样庞大。2009年,水泥投资额达到1700亿元,相当于“十五”期间的水泥投资总额,接近于“十一五”前3年的水泥投资总额。
第三个没有想到的是,水泥行业的年利润还能再创新高。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水泥行业利润总额有望超400亿元,在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最困难的年份,水泥行业能取得这个效益,可以说相当不容易。
第四个没有想到的是,水泥行业的并购整合效果提升如此显着。2009年,春节刚过,中国建材携手弘毅投资组建北方水泥,作为“晶种”,着手在北方地区推动中小水泥企业的联合重组;7月份,红狮收购江西华昌,金隅控股天津振兴;9月份,亚泰收购金圆;11月份,华润同时收购建行海南分行和国投资产管理公司所持有的国投海南股权,成为国投海南的控股公司;进入12月份,收购重组高潮迭起,月初,华润通过竞拍购买春湾水泥在建项目,随后,台泥以38亿元巨资收购昌兴矿业,紧接着冀东收购秦岭,中国中材控股祁连山。从年头到岁尾,东西南北中,几乎都能看到巨量资本在催生着中国水泥大集团的产生。
2009年,重组联合的战鼓擂动,成效显着。据南方水泥报告,上半年就对分布在浙江的近70家水泥厂按区域位置进行整合,组建4个分公司,实行产供销、人财物一体化管理,对技术经济指标比较落后或产品销售不畅的生产线实行限产或停产,短短几个月,煤的采购成本就下降了5%,流动资金总量节约5%,吨水泥实现利润比整合前提高15元以上,提前1年就实现了预计的3年初见成效,发展态势十分喜人。据亚泰的报告,亚泰与金圆同属长春市场,激烈的竞争造成谁也不愿冒提价带来滞销的风险,长期以来,价格低迷,企业在盈亏平衡线上走钢丝。亚泰重金收购金圆以后,水泥每吨销售价格迅速提高了20元~40元,企业开始有了合理的利润。联合重组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记者:据最新数据,2009年前11个月的水泥产量达14.93亿吨,同比增长19.00%,预计全年水泥产量将达16.5亿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2009年水泥产业发展的态势?2009年中国水泥产业为什么会出现超预期发展的局面呢?
雷前治:与建筑业相关的基础建筑材料中,如钢材、水泥、木材等,水泥与其关联度最高,为100%,几乎所有的水泥都用在建筑业上,而建筑业跟基本建设投资的规模、速度又是紧密正相关的。我们可以说,基本建设“热”,水泥就“俏”。2009年我国水泥市场比预期好,是国家4万亿元资金直接有效拉动基础建设最生动的诠释。
水泥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以1981年~2010年间每5年产量增速均值描绘的曲线呈“W”波动走势。这主要与国家经济周期,特别是与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密切相关。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水泥产量这种波浪式的发展,基本上是跟我国基本建设投资联系在一起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大,水泥的需求增长就快;基本建设投资受到控制或下滑的时候,水泥产业的日子就难过。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国家的经济发展跟水泥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正相关。这种关联,也就是说水泥的日子好过不好过,跟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增长的快慢关联度更高: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高于6%,水泥增长就快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当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低于6%,水泥增长就慢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当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低于4%,水泥产业就很有可能出现负增长,甚至全行业亏损。这是我国水泥产业在过去50多年来的一个发展规律。
进入市场经济后,尤其是近几年,这个规律可能发生了一些变化,变化在于国民经济增长对水泥拉动较大时,水泥工业就迅速膨胀:需求增长比较快时,达到6%以上,水泥的投入产出就高于社会投资的平均利润率;当水泥需求低于这个水平时,水泥的投入产出就低于社会投资的平均利润率。从长远来看,水泥产业本身投资的风险并不大,但在短期、某个局部,还是可能出现很大风险的。例如,浙江在2004年、2005年投资的生产线,一年半或两年就能收回投资。之后,高水平的投资回报让各行各业的资金都向水泥行业涌动,但在这个时期开工建设的生产线,往往投产之日,就是亏损之时。
水泥销售半径成本决定了水泥是一个区域性的产品,但水泥的市场化又使水泥拥有国际化的资本。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水泥产业对资本的吸引力越来越显着。中国已经进入大企业并购的资本竞争时代。水泥虽然是一门有着百年历史的传统产业,但目前中国第一方阵的“水泥资本大鳄”却有一半都很年轻,有的水泥产业发展历史还不足10年。然而正是这些雄心勃勃的企业东进西出、南征北战,正在快速提升水泥产业的集中度。中国水泥产业“亿吨俱乐部”已经浮出市场水面。
记者:近几年,融资渠道的拓宽,为水泥企业在新一轮水泥需求高潮中提供了支撑。然而大量融资,特别是通过金融市场的大手笔融资,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问题——从投资短缺到平衡,某些地区甚至出现投资过热。
企业的发展和国家对产能控制的矛盾日益显现。如何保证行业、企业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同步,是各方共同关心的问题。行业协会在引导企业了解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产业政策、帮助国家了解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进展有重要作用。权衡以上两个方面,请您谈谈如何看待水泥投资问题。
雷前治:水泥从发明到现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性能和用途变化不大,说明这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很长,因此投资建设水泥工厂的风险不会太大。对水泥行业来说,“产能过剩”并不是新问题,适度的产能过剩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水泥发展史曾出现过3次明显的产能过剩。第一次是1995年年底到上世纪末,主要是低标号的立窑水泥产能过剩,当年立窑水泥产量占总量的82%,我们称之为结构性低水平过剩,市场竞争的特点表现在小水泥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质是质量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使国产化、低投资的新型干法窑技术与装备获得国人的认同,从而推动了以国产设备为主的中小型新型干法窑的发展。第二次是2003年前后,当时新型干法建设已开始兴起,但以立窑为主的各种落后产能也不甘示弱,技改、扩建,甚至还有少量新建一起上,与新型干法比高低,那次竞争是发生在新型干法水泥与各种落后产能产品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水泥生产成本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推动了大型、新型干法窑的高速发展和以湿法窑和立窑为代表的落后产能迅速退出市场,新型干法窑水泥的比重由2003年末的22%上升到2009年末的70%以上。第三次发生在当下,我国大型新型干法水泥产业已气势如虹,这次的竞争主要在大企业集团之间进行,已经发展为水泥资本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必将推动大型、特大型企业集团快速成长,生产集中度快速提升。
但是,过度投资、重复建设造成严重产能过剩,情况就不同了。列宁说,真理向前走半步就是谬误。就像前面说到的浙江2006年~2008年出现的情况。由于产能严重过剩,价格严重背离价值,许多工厂一投产就面临亏损,效益低下,全行业陷入困境。
为防止水泥行业过度投资、产能严重过剩,造成社会资源极大浪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以引导,但关键还在于投资者。拉法基在美国投资建设1条日产12000吨生产线前期工作做了8年,海德堡投资广州粤堡项目,前期工作做了6年,墨西哥水泥公司为进入中国市场前期工作费用花了几百万美元。2009年6月,重庆市水泥协会召开年会,专题讨论重庆如何避免出现“浙江现象”,我给他们的建议有3条:一是地方政府和水泥协会要制定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区域规划,把工业化进程与水泥市场容量及时公告社会,使广大投资者心中有数;二是设计院所在编制项目可行性报告时,圈定的销售半径要合理,计算市场容量时一定要避免互相覆盖,重复计算;三是投资者要认真研究竞争对手,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在当前各地招商引资的大潮中,投资者要保持头脑清醒。汶川大地震以后,灾区墙体材料奇缺,引来诸多投资者,待恢复性建设基本完成以后,墙体材料出现过剩,一些投资者找政府。难道要求政府帮助我们去推销产品?显然,一旦形成产能严重过剩,这个苦果还只能是投资者自己吃。[Page]
记者:为了防止全国性的产能严重过剩,国务院已经出台了38号文,听说,最近工信部还将出台包括产业政策在内的其他文件,请您谈谈这些政策措施出台的背景与内容。
雷前治:2009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商务部上报的一份关于“华东地区已经出现水泥产能过剩”的简报上批示,明确提出防止水泥投资过热,要求国家发改委认真调研,采取相应措施。
国家发改委根据总理批示,迅速组成调研组奔向华东。调研组从山东经安徽、江苏到浙江,分别与各省的发改委、经信委及水泥协会和建材协会进行座谈,最后在杭州又把上海、福建、江西的有关同志请来座谈,与此同时向全国各省进行了广泛的函调。
这次调研显示:2008年年末,全国已经建成投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934条,熟料产能7.6亿吨,已经开工建设的新型干法生产线有418条,熟料产能6.2亿吨,已经经过核准但尚未开工的项目147个,设计熟料产能2.1亿吨,目前尚存的非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428条,产能2500万吨,立窑生产线还有3430条,产能3.05亿吨,加上小于日产700吨的新型干法窑,各类落后水泥窑的熟料总产能约3.74亿吨。水泥粉磨站1679家,水泥粉磨能力5.6亿吨。
认真研读这些数字,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以上海经济区为代表的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省市已经出现新型干法窑水泥产能严重过剩的现象,河南紧随其后,随着在建的418条生产线相继投产,产能逐步释放出来,落后产能将在3年内基本淘汰出局,那么全国除山东、广东、黑龙江等少数几个省区市新型干法窑产能不过剩外,其余大多数地区都有可能出现过剩。若已经核准尚未开工建设的这147条线全部放行,有可能出现全国性的产能严重过剩。
为防止出现全国性产能严重过剩,38号文已经出台一些政策,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暂时停止所有的项目审批;对原来下放到地方的项目审批权暂时上收到国家投资主管部门;对已经经过核准的项目要进行清理,待清理后根据每个项目的具体情况由国家投资主管部门决定是否放行等。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38号文,工信部已经用了近1年的时间对2006年由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颁发的《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进行修订,同时还拟制定《水泥行业准入条件》等文件。这些即将出台的文件是对38号文的精神更加具体化,为促进水泥工业产业升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又出台了许多新的鼓励政策和措施。比如:国家将在财政、金融、土地、资源等方面继续支持企业间的联合重组,为大型企业快速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提升大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提高生产集中度,到2015年,希望水泥前十强企业的熟料产能集中度达到50%;国家继续支持水泥企业自主创新,尤其围绕节能减排方面,国家将在财政、税收等方面支持企业采用余热发电及各种新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把海螺集团2008年已经实现的能耗指标作为全行业到2015年的奋斗目标;国家将在财政、金融和税收等方面支持水泥行业利用水泥窑消纳各种生活和工业废弃物,支持水泥行业为低碳经济、清洁生产做出特殊的贡献;国家将鼓励水泥企业冲破计划经济所形成的束缚,做长产业链等。
记者:对市场而言,有需求、有利润,就会有投资。从东、中、西3个区域分别分析,东部地区自2006年以来,产量、利润、投资占全国比重3条曲线均呈下滑趋势,这是市场的自然回归;而中部地区,产量处于上升趋势,由于利润呈下降趋势,致使投资下滑;西部地区3个指标均处于上升趋势。华东地区随着工业化完成的情况将会出现水泥市场成熟而稳定的局面。对长三角地区的拐点什么时候能出现,行业内专家存在不同观点。请谈谈您的看法,如何评价东部、中部和西部水泥发展的趋势。
雷前治:作为全国水泥产业最先发展的地区,如果把华东地区市场研究透,对今后中、西部发展也会是一个很大的启迪。
用水泥产量、利润、投资3个指标的走势,可以反映各个工业化的不同程度。然而在水泥需求成波浪式增长的趋势中,判断还能不能反弹,一个重要的指标是人均水泥的累计消费量,即研究人均消费水泥增长规律。
可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程度是由钢筋、混凝土堆积起来的,经济学专家在研究人均水泥消费量的过程中,将工业化进程作为一个主要的研究因素———工业化发展到何种程度,所对应的人均水泥消费量是多少,这个标准在世界各国是基本一致的。一般认为人均水泥消费量达到1000公斤,这个国家的工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水泥需求大幅增加。而对人均水泥消费量进行积分统计得出人均水泥累积消费量,当这个数值达到一定的程度后,拐点必然会出现。
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美国、德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二战以后人均消费水泥的累积达到12吨时就出现消费拐点;日本大概是15吨;中国台湾大概是16吨。结合我国特殊的水泥消费结构(混合材比例较高)、水泥品种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别,据许多专家预测全国水泥消费高峰可能在2018年前后,届时人均消费水泥的累积量将达22~24吨左右。
就东部地区来说,经济较早起步,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上到位,地区投资总额还在提高,但基础设施建设所占比重越来越低,高科技投资比重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对水泥的消费量还在进一步下降。这就表明拉动整个长三角经济发展的上海市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从而带动华东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水泥需求开始从顶峰回落。
对一个地区而言,人均消费水泥的水平肯定是呈波浪式的上升趋势,要判断这种回落是否能够反弹,要以人均消费水泥增长规律为依据。当达到拐点后,总体消费量趋势是向下走的,即使之后会有波动,但人均消费的水平不会超过之前出现过的最高点。尽管各个地区由于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影响,最高点的点值会有所不同,但都不会违背这个发展规律。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地面形态泛混凝土化的过程。中国水泥是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必不可少的“助推剂”。2010年,中国水泥产业的发展依然会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及消费升级的过程而快速发展。与这个过程相随相伴的还有水泥产业的结构优化、水泥行业认真贯彻落实38号文件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两个重要文件、水泥产业的节能利废、水泥产业的低碳减排……
展望2010年的水泥市场,我们充满信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我们水泥行业吃了定心丸,2010年是继续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一年。2009大批新开工的基本建设项目需要延续建设,新开工的项目也都箭在弦上。如2009年12月初,国务院批复了22个城市地铁建设规划,总投资达到9000亿元,这些都是水泥产品的广阔市场。
2010年水泥市场的走势。由于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水泥需求主要集中在前期与中期,到后期的铺轨、完善设备,水泥需求并不大。国家的4万亿元投资年内基本都要到位,重点工程对水泥需求的旺盛期可能在8月、9月了,因此全年市场的特点可能是淡季不淡。
关于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我国水泥产量大幅增长,目前已超过世界水泥总产量的50%。在给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环境发展带来压力。胡锦涛主席指出,我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减少排放将成为主流趋势。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水泥是一个高碳产品———以万元GDP和万元工业增加值来算的话,在众多产品中,水泥是单位排放二氧化碳量最多的。而低碳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这对水泥产业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如何来应对这场挑战,是大家要考虑的问题。对广大的生产者来讲,应考虑如何提高单位原材料的利用水平,以及如何生产高质量的熟料。在排放等量二氧化碳的前提下,生产出更高质量的熟料,便可掺加更多的混合材,生产出更多、更高质量的水泥,也就是说,降低了生产单位水泥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提高熟料的质量,是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途径。
然而,生产者追求更高质量的熟料、水泥,成本上升,如果没有获得相应的效益回报,就会缺乏动力。因此,我们需要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在优质与优价之间,重新找到新的平衡点,才能共同推进水泥工业最大的发展。
关于大规模并购重组,目前我国水泥企业仍然数目众多,集中度低,至2009年年底企业平均规模大约31.7万吨,前10企业集中度为20.8%。
宏观调控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此轮国家对产能的控制及节能减排节奏的加快,为大企业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行业内新一轮扩张正在展开———从已浮出台面的亚泰收购吉林金圆、冀东收购秦岭、台泥收购昌兴矿业,到现在仍在进行中的交流沟通,可以说大规模的并购重组已经来临,预计今后几年水泥产业的重组会大大加快,集中度也会迅速提高。
在当前结构调整中,大企业所应该发挥的作用应该不单单是把企业规模做大,而要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要引领行业、产业的整合重组和发展水平,增强整个行业与上下游谈判的能力,提高行业的整体利润水平。从上世纪90年代的小企业间竞争,到“十五”期间的大小企业间的竞争,目前已进入了大企业之间的竞争。这个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在产能过剩的压力下,只有经过竞争挤压落后的产能退出,才能重新达到市场平衡。
从印度、墨西哥、非洲等国家发展的经验来看,如果前两三家企业的市场控制力达不到一定水平(一般为50%),这个市场就不可能进入有序竞争阶段。我们提出这样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前几家大企业熟料产能比重要达到50%,成为行业发展的带动力,以引导中小企业的发展。从目前看来,我国要迈入有序竞争这个过程可能还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
大企业发展区域市场的概念是应该提倡的。在一个小区域内,由一家企业通过有效的整合,来合理安排销售半径,控制区域内的水泥消费,从而形成有序的竞争。那么判断一个企业的成长性,主要是看这个企业是如何去整合区域市场,形成相对的领导地位。以此判断其资产的优劣、经营的好坏、效益的预期等。而不只是一味的建线、扩大规模,却未能提高市场话语权,效益得不到更好的提升。
今后大企业在发展中应更注重3个方面。一是在淘汰落后方面要有所作为。现在落后产能淘汰还单纯依靠政府推动,企业坐收渔利。而纵观国际水泥发展历史,均有大企业主动参与淘汰落后的案例,通过占有市场、买资源,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维护市场控制力。
二是要稳定市场价格,在提高全行业赢利能力上要起榜样作用。小企业跟大企业竞争的时代已经过去,当今时代,小企业只有在大企业激烈竞争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为此,行业的整体利益越来越依赖大企业的理性竞争,寄希望大企业能尽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三是要更多地研究消费市场。随着低碳经济的来临,水泥消费市场会发生较大变化,例如,钢铁业为争夺市场,提出用钢结构更多地替换混凝土结构,另外低碳材料、胶凝材料也会对水泥消费市场产生冲击。来势凶猛,水泥行业的发展面临着多重威胁。因此,大企业肩负着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不仅要研究降低成本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要积极研究探讨如何拓展水泥新的消费领域。
(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zlq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