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价格或将在碳达峰之后与国际趋同
近日,北京绿色交易所副董事长、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梅德文公开表示,中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期已完美收官,预计未来中国碳市场价格或将在实现碳达峰之后与国际市场逐步趋同。
“当前,采取经济手段减排成为市场共识,不少国家采用碳定价机制作为最重要的减排措施。”梅德文介绍,所谓碳定价机制,是通过赋予碳排放一定的价值属性,使得碳排放空间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从而推动碳减排并实现低碳发展的机制。我国目前实施以碳排放权交易为核心的碳定价机制。
梅德文表示,碳交易市场得以存在的前提是,不同国家、区域、行业和企业的减排成本有差异,通过碳交易,能够从全社会整体层面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减排。碳交易体系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确保市场的有效性、流动性和稳定性。
发展碳交易市场有何益处?梅德文说,最基本的效应是应对气候变化,促进能源结构调整。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能促进社会结构调整。因为,从所谓的“碳基社会”过渡到“硅基社会”,需要促进能源结构转型、经济结构转型、金融结构转型乃至社会结构转型的机制设计,碳交易市场从某种程度上可能扮演这样的角色。
据梅德文介绍,中国碳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5年起,正式进入CDM(清洁发展机制)阶段,通过CDM项目产生的CER(核证减排量)参与国际交易;第二阶段是2013年到2021年,区域碳交易试点阶段;第三阶段是从2021年起,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阶段。
谈及中国碳市场发展现状,梅德文表示,全国碳市场正式运行两年多来整体平稳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价格发现机制初步显现,实现了设计的预定目标。客观地说,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碳市场的表现难能可贵。
展望未来,梅德文认为,在“碳关税即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背景之下,根据“不可能三角”理论,中国碳价必然打破当前的低估状态,预计中国碳市场价格在中国碳达峰之后有望与国际碳市场价格缓慢趋同。
梅德文称,国际金融中经典的“不可能三角”理论在碳市场同样有效。长期来看,由于气候变化的全球外部性,碳排放权天然具有国际自由流动的属性,如果要保持国内的碳中和产业优势和低碳政策独立性,碳价则可能向国际碳市场缓慢趋平。与此同时,随着资本市场开放和全方位引进外资,外资也会进入中国碳市场,国内外巨大的碳价差异会产生巨大的套利空间,一旦存在套利,价格差就会消除,这是一价定律与要素产品价格趋同理论在碳市场的体现。
从国际视角来看,碳市场分为两类市场——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梅德文认为,未来,在联合国推动建立基于巴黎协定第六条的SDM可持续发展机制、国际民航组织推动建立CORSIA国际民航碳抵消与交易机制以及CBAM碳关税背景下,全球自愿碳交易市场有望逐步形成一体化,我国自愿碳市场也必将走向市场化、金融化和国际化。在自愿碳市场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7年暂缓受理新的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申请,何时重启备受关注。
“毋庸置疑,中国自愿碳市场发展将有力促进低碳项目融资,助力稳增长背景下‘双碳’发展。”梅德文表示,接下来,一方面应加大力度培育国内的碳抵消市场与碳信用交易市场,为与全球碳市场的联结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应与国际各相关方一起推动全球自愿碳交易和碳市场的建设,包括碳信用的衡量标准、全球碳价的形成以及碳市场的互联互通,推动实现“建设更加有效、更具活力、更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的目标。
编辑:李晓东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