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芜湖红花山水泥公司枯木又逢春
2002年6月28日上午,喜庆的鞭炮声响彻安徽省芜湖市红花山水泥有限公司,公司3号水泥生产线技术改造工程项目正式点火投产。然而,谁能想到,3年前这家企业还处于“偏瘫”状况。
芜湖市红花山水泥公司前身是繁昌县第三水泥厂。由于市场和体制原因,企业缺乏资金投入,生产设备陈旧,发展缺乏后劲,1999年企业总负债额为8837万元,已到了严重资不抵债、等待破产的地步。在这种异乎寻常的困难和考验面前,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立即采取了稳定秩序、恢复生产等一系列措施,提出“生产自救,职工做主,外塑形象,内抓管理,狠堵漏洞,团结一心,共渡难关”的口号,并提出实行分厂管理和成本目标管理的做法,即将原来的车间管理形式改为分厂管理形式,将所有车间划分成采石分厂、原料分厂、水泥一分厂、水泥二分厂四个分厂,材料实行内部买卖制,成本确定目标后一包到底,节奖超罚。所有这些,给“三水”注入了生机,带来了活力,当年成本比上年同期有大幅度下降,不但职工工资能按月发放,而且还偿还老债250万元,经营状况开始好转。
尽管“三水”做了最大的努力,也使生产走向正常,但集体所有制的性质,即企业产权结构的单一性不利于企业的科学决策和发展,只有改制,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才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三水”改制采取的是净资产买断的方式,即全部债权债务由购买人承担。由于“三水”的净资产是-1360万元,所以“三水”的购买人在未来的十几年内要想分得一分钱是绝对不可能的,他们买这个厂,其实就是一种奉献,出于一种责任和感情,让“三水”不至于倒闭,让“三水”800名职工不会因停产回家,让职工680万元的集资和工资能够慢慢得到偿还,让所有债权人的债权不至于打水漂。
在“三水”干了多年车间主任和副厂长的俞乃平,对“三水”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三水”的工人们对他也是格外敬重。在“三水”危难之机,俞乃平扮演了力挽狂澜的角色,“三水”改制后更名为芜湖市红花山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员工们在他带领下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科技管理革命。
——节约挖潜,降低成本。加强材料进厂质量控制,降低材料采购成本;加强水泥产品销售工作,提高货款回笼率,加大债权的清债力度;做好物料平衡,减少过程物料损耗;改革电耗盈亏的考核办法,将原来的电耗盈亏按50%和70%奖罚改为盈亏均按100%奖罚,激发大家节约用电的积极性;加大设备巡检力度,对每台设备的完好状况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化验室从原燃材料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对进厂石灰石跟踪取样检测量,进厂一批进行一次全分析,确保各项指标符合厂内控制标准,以提高数据的稳定性,并且加强对原煤检测频次和力度,以稳定立窑煅烧的热值;对生料配料微机系统进行调试,对核子秤进行实物标秤,以确保物料流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并进行跟踪调整,加大控制力度,使出磨氧化钙合格率达到80%,三氧化二铁合格率达到85%;加强立窑煅烧控制,采取严格的管理手段,使出窑熟料的指标稳定低于27%。
——在强化质量管理,确保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前提下进行技改。他们自筹资金40万元对1号线机立窑窑房实施加固维修改造。维修改造后的1号线机立窑窑房可连续使用15~20年,粉尘排放将低于国家控制排放标准,安全隐患被彻底排除,窑房内管路通畅、各种烟气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职工的工作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改制使红花山水泥公司焕发生机,在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之后,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该公司3号水泥生产线技改工程,按计划稳步推进,系统运行正常,6月28日,这条水泥生产线比预期点火投产提前一个月正式生产,并经过物理检验安定性一次性合格,向中国共产党成立81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公司先后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创名牌重点企业”、“省质量检验协会推荐产品”、“芜湖市重点名优保护产品”等。2001年度芜湖市个体私营企业纳税超百万元的23家纳税大户中,红花山水泥公司名列第16位,被芜湖市发展个体私营经营工作领导小组授予“纳税大户”和“重点个体私营企业”称号。现任红花山矿建公司总裁的俞乃平被国家农业部授予“第四届乡镇企业家”称号。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