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郭文叁:物竞天择 过剩、淘汰都是市场行为
海螺集团董事长郭文叁接受中国水泥网CEO邵俊专访
郭文叁向邵俊描述海螺集团的发展思路
“水泥行业限产保价的想法是好的,但并不符合市场法则”,“海螺现在不会加入这样的行动,将来也不会加入”。6月9日海螺集团董事长郭文叁在接受中国水泥网CEO邵俊专访时明确地表态。
6月9-10日,在安徽芜湖召开的“水泥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暨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海螺论坛”集齐了中国水泥行业12强水泥企业及2大水泥央企巨头。论坛期间,从这些行业大巨头口中,听到最多的便是“产能过剩”这个词。显然,这个词所反映的问题已经成为多数行业巨头心头的心头刺,而如何拔掉这根刺,多数企业提出了市场协同的办法,而海螺集团与很多水泥企业有着不同的看法。
浙江:市场协同只是美好的梦想
在全国水泥行业里,日子最难过的恐怕就是浙江的水泥企业了。数据显示。2008年浙江水泥产能1.4亿吨,与之相对的省内需求仅有1亿吨左右,过剩4000万吨。红狮水泥章小华在海螺论坛上称,2008年浙江全省企业统一停窑58天,然而水泥市场仍然没有大的起色。有人认为,海螺水泥不加入、不合作是“停产保价”行动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郭文叁并不否认海螺集团不合作的态度,并表示:海螺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参加这样的行动。他称,尽管浙江水泥企业普亏,但是建德海螺去年至今仍是盈利的,“今年1-4月,建德海螺的熟料库都是空的,甚至每月还向南方水泥公司所属企业购买20万吨左右的熟料,以缓解公司供不应求局面。”这样的盈利和销售情况,要求建德海螺加入“限产保价”的行列基本不可能。
尽管过剩情况严重,但是海螺集团仍有意追加在浙江的投资,究竟看到了当地什么发展空间?郭文叁认为,海螺对浙江的水泥行业结构调整是作出了贡献的,2003年投产的建德海螺是浙江省第一条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为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起到了促进和引领作用,建德海螺仅一条生产线基本上是就地销售,相比浙江省88条生产线来说,占比很小,虽然浙江省2007年底实现了百分之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生产技术相对落后,能耗指标、生产成本高,不靠近资源、不靠近市场、不靠近运输条件的“三不靠”企业存在,“即使是2500t/d生产线,如果‘三不靠’,也应该被列入待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名单,而这样水平的生产线还不在少数”。[Page]
西北、中南地区:过剩是必然
随着华东、华南、华中地区都相继出现水泥产能过剩的“警报”,中国水泥企业家们的神经变得格外敏感脆弱。在投资一向火爆的四川地区,五月至今平均水泥价格每吨已经下跌百余元,川内企业和行业协会已经警觉地认为,这是产能过剩的先兆。但尽管纷纷发出预警,却仍然没能遏制各地水泥企业的进川投资热情。
海螺集团也非常看好这块市场,早在三年前,集团在陕甘、川渝、贵州等西北和中南地区进行了规划布局,拟建、在建共规划有20条5000t/d生产线,最终“以点、连线、成面”达到4000万吨区域总产能。“我们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郭文叁对记者表态。
对于四川等地水泥的投资热最终将导致的产能过剩,海螺集团并不担心,郭文叁向邵俊表示“四川水泥价格一直高位运行是不正常的,目前的价格波动是正常的”,“过剩是必然,淘汰落后产能也是必然”。
“该关的快点关,该建的快点建”
“该死快点死,该建快点建”。从郭文叁嘴里听到这句似乎有点不近人情的话,也体会了市场经济的残酷。他认为,“物竞天择,市场经济是过剩经济,过剩、淘汰都是市场行为”,必须通过纯市场的行为,通过充分竞争的手段,加速淘汰行业内的落后产能,并且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资源,促进社会进步。而这个过程中,“大企业必须承担行业结构调整的责任”。“为什么会出现浙江现象?就是因为行业发展之初,大企业不作为!”郭文叁尖锐地指出,大企业不仅应该在行业发展低潮期加快自身的发展步伐,在行业发展高潮期,也必须起到引导作用,从而遏制区域内产业的重复建设、盲目投资,不能让“卖榨菜的都来做水泥”这样的现象再次发生。
郭文叁表示,海螺水泥一向不追求做暴利企业,而是追求“为人类创造更大的生存空间”,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海螺的这种发展模式不但在循序渐进中实现自身的跨越,还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对地方财政和老百姓就业的支持,去年海螺上缴的税收居全国所有企业的82位;二是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生产线,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三是取得收益回报,对股东以及广大投资者负责。
(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zlq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