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城市再掀地铁热 规模将超1万亿

第一财经日报 · 2009-06-11 00:00

  乘着国家扩内需、加大基建规模的东风,全国23个城市的地铁项目诞生或“复活”了。

  6月9日,福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批的消息正式公布。此前一日,千里之外的郑州,其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已正式开工。

  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司长王庆云日前表示,国务院已批和将批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共涉及23个城市,2020年之前轨道交通投资规模将超1万亿元。

  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12个城市的36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正在建设。

  根据国务院批准地铁建设的3项指标——城市人口超300万、GDP超1000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100亿,王庆云指出,轻轨的标准只要达到上述条件的60%,目前全国有近50个城市及格。

  这意味着,只要国家允许及自身财力充裕,仍有近27个城市可能陆续进场。

  漫长地铁梦

  拥有地铁,是全国许多大中型城市的梦想。但这个梦,做得有些艰难。

  6月3日,福州市轨交规划获批,这距1995年该市开始运作轨道交通项目,已有14年。

  但事实上,福州的轨道交通规划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彼时,福州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就已考虑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规划。1995年,福州在城区规划了6条主线和2条支线。

  2002年7月,在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何立峰的大力推进下,福州市规划局和上海交研所共同编制了《福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初步提出远景形成两纵一横一环(4条线)网络架构,总长约136.2公里。

  但此后几年,福州虽未中断地铁规划工作,项目建设却迟迟没能上马。

  直到2008年5月,受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国际咨询公司在福州召开评估会。与会专家认为,福州已具备建设城市快速轨道的基本条件。至此,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其他兄弟城市的地铁之路同样走得艰辛。郑州人的地铁梦做了35年,重庆的地铁项目也是酝酿了18年。

  宏观调控指挥棒

  2002年之后,福州地铁项目之所以进展缓慢,或许可从当年10月中旬召开的一次国务院办公会议上找到原因。在这次会议上,各城市地铁立项问题被冻结。

  这是继1995年国务院发布第60号文(《暂停审批快速轨道交通项目的通知》),宣布“不再批准地铁项目立项”之后,又一次踩刹车。

  据媒体报道,当时杭州、沈阳以及上海的M8号线遭受当头一棒,同时广州、青岛、西安、重庆和成都等城市建设地铁的热情顿时冷却。

  分析人士认为,国务院当时叫停地铁立项,主要是担心各地出现“一哄而上”的局面,同时,彼时地铁的立项标准、投融资机制并无成熟模式;而地铁的盈利模式是世界性难题,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是个问题——这也正是后来国家提高地铁城市门槛的根本原因。

  但是,2007年之后,全国各地地铁建设热潮再度涌起。

  “拉动内需是主要原因。”昨日,福建省重点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一位负责人对CBN记者说。

  王庆云近日对媒体的表态可见一斑。王庆云认为,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从短期看能够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有利于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从长期看,则可以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问题,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而在银根宽松的环境下,融资似乎不再是难题。

  CBN记者从福州市发改委获悉,福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总投资约169.35亿元,资金将来自国债、福州地方自筹和合作伙伴投资。

  拉动内需的使命

  确实,地铁项目对钢材、水泥和装备制造等行业的拉动作用明显。

  “两个半黄庄车站的用钢量就相当于整个国家体育场‘鸟巢’的用钢量,这还不包括钢轨和车辆的钢材消耗。”中国铁建第十四集团公司北京地铁黄庄站的项目经理谢晋水曾对媒体表示。

  而据估算,郑州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的钢材用量将达18.6万吨,水泥和混凝土用量将达139.6万吨。

  地铁建设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带动作用更大。来自北车集团轨道客车事业部的资料显示,到2010年我国城市轨道数量将达到55条、1500公里,配属车辆逾6000辆,以目前平均每辆车600万元左右计算,车辆投资将达到360亿元。如果采购的是技术含量更高的无人驾驶城轨车辆,车价约为1200万元,拉动作用更大。

  王庆云指出,将通过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带动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在设备上要赶快落地,目前国家提出70%的国产化率要求,将来还要提高。“国产化率越高,造价就会越低。”


(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hdj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7:2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