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水泥业:痛中思变

2002-06-26 00:00
    湖南是我国水泥生产大省之一。近几年来,湖南省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在公路、铁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改扩建工程及房地产业的拉动下,每年都有数百亿元资金注入,扩大了建材业的内需。但是以水泥为主打产品的湖南建材工业,却并没有从中尝到多少“甜头”。2001年全省共生产销售水泥近2500万吨,全行业亏损却达2亿多元,亏损面仍然很大。据记者了解,去年重点企业水泥的平均售价大致在220~230元/吨,今年上半年的平均价格仍在220元/吨左右,形势不容乐观。重点企业大而不强,“小水泥”遍地开花,“诸侯”纷争,市场风起云涌。湖南水泥行业真的走到了尽头?业内人士感叹:路在何方?

    支柱产业的倒塌

    早在“九五”以前,湖南建材工业是湖南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且效益全省排名数一数二。可进入“九五”之后,建材工业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中败下阵来,风光不再。在湖南省“十五”计划和20年远景发展规划中,建材工业从“五大支柱产业”中消逝了。当然,这是市场优胜劣汰法则所产生的结果。人们在痛定思痛之后,探寻着“失败”原因。

    事实上,在湖南当前的“经济天空”已经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建材建筑两重天”的反常气候。在水泥市场卖方与买方“易阵”之后,建筑业与建材业,相比之下,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湖南水泥行业陷入了亏损怪圈,很难自拔。这与全国水泥市场的回暖形势,极不合拍。湖南水泥业这位昔日的“白雪公主”成了今日的“灰姑娘”,这还表现在装备技术的落后方面,除了湖南韶峰水泥集团和印山水泥厂(村办企业)各自分别拥有一条日产2000吨和1000吨熟料的现代化干法水泥生产线之外,其它水泥企业湿法旋窑仍然占据主要位置。因效率低下,有的大型企业只能靠拼设备来维持简单再生产。立窑水泥仍然占据市场70%以上份额,可见湖南水泥技术和产品结构之落后。

    由于水泥企业效益欠佳,造成了大量技术管理人才流失。这对湖南水泥行业无异于是“雪上加霜”。除韶峰集团、新生水泥厂外,其他几大水泥企业,人才流失甚为严重。有一位老总忧心忡忡地对记者说,这样下去,再过几年,企业几乎没有可用的技术管理人才了。在湖南水泥行业,企业缺的不是人,而是技术管理人才。人才危机已威胁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由于宏观决策错失发展良机,加上管理机制滞后、人才流失、装备技术落后等诸多因素,注定了湖南水泥工业整体效益下滑,并退出支柱产业行列。

    同室操戈的悲哀

    《中国建材报》报曾于2000年2月15日在一版显要位置,刊发了记者采写的《相煎因太急,损失上亿元》的报道,披露了湖南水泥行业无序竞争的事实,在业界引起反响。但当时各大国企竟不顾低价倾销的危害,或借口“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或拉开“市场竞争谁怕谁”的架式,或交足“哪怕赔本也要拿下订单”的学费,不惜“血本”地拓展各自所谓的“生存空间”。

    上述种种错误的决策,使企业之间的竞争可以说是“白刃”相见。为争夺一项工程,前者刚刚艰难地谈下“合同”,后者随之来与用户“套近乎”,作出“压价”、给“好处费”的种种让步,冷不防还会出现第三者“插足”。就是这种恶性竞争,使水泥企业和行业利益蒙受了巨大损失。

    其一,盈利水平下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企业以追求最大合法利润为目的。但这似乎不是“国企”们所追求的目标。在国企举步维艰,大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能保工资和维持简单再生产,是国企老总们聊以自慰的本钱。“九五”以来,湖南重点水泥企业盈利者寥寥,整个行业一直在亏损中煎熬。

    其二,行业发展乏力。由于盈利水平下降,直接影响到装备改造和先进技术的引进,湖南现代化干法水泥生产线仅2条,明显落后于周边其他省(区、市)。由于效益不好,一些国有大型企业靠拼设备度日,技术改造难以实现。湖南水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日渐下降。

    其三,原燃材料价格上涨,而成本居高不下。由于历史包袱太重,又缺乏新技术的支持,湖南重点水泥企业生产成本高于乡镇水泥企业生产成本,这一方面直接影响了“大水泥”在市场竞争中规模优势的发挥,另一方面又给“小水泥”留下生存空间,导致“小水泥”在市场竞争中蚕食了“大水泥”的市场。这也是湖南水泥市场低价倾销和无序竞争的又一症结所在。

    其四,效益低下,影响改革进程。在现实生活中,效益好的国企经营机制早已转换,而效益差的国企,改革却很难推进。改革难以推进的关键原因,是企业的领导层观念没有很好转变。有一家国有企业在改制中,一位曾经多年担任厂级领导的干部,找到记者“吐苦水”,说自己辛苦了一辈子,改制却摘了自己的“乌纱帽”,他怎么也想不通。有家大型水泥企业,上班的职工工资都难按月发放,却有一大群要求企业老总把子女招进厂的员工。

    效益低下,影响了企业发展后劲,也挫伤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恶性竞争成了罪恶的渊薮。湖南水泥行业只能吞下自酿的苦酒。

    权力中介的盘剥

    对于被长期“宠坏”而习惯于“找茬”的一些客户,国企成了他们想割就割的“唐僧肉”。可以说,在任何一项工程水泥招标的背后,都会伸出几双无形的但却有着对合同生杀权力的“手”。这一双双“手”的背后,自然是站着一个个拥有“权力”的人。而丧失了价格自律秉赋的“唐僧们”,见了他们是不能不顶礼膜拜的。或请吃请玩,或烧香进贡,或开诚布公许诺中介费。“权力中介”就像水泥市场通道上的收费站,不管是国家免检、省里名牌还是小作坊生产的水泥,他们都能一视同仁,按“规矩”收费。而“唐僧们”明知吃了亏,明知要赔本,在挨了“剁”之后,还要满脸堆笑地围着权贵们“唤爷”。因为这份合同你不签,后头还有的是人想签呢。更何况,你的货款回笼以及你的回款计划还“套”在权贵们的袖子里,谁敢得罪?在娄底一条在建高速公路工地上,记者采访了一位知名企业搞营销的小伙子,他对记者说,现在有权好赚钱,有一位局长的嫂子,在娄底停留一个星期,就有20万元入账。“人生福禄,先天注定”。这就是一位20多岁年轻人的人生感悟!

    记者听到这里,心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假如我们有了价格自律行规,就不会有互相“烂价”的现象;假如我们按规模能力分配市场,形成战略竞争伙伴关系,建立价格同盟,那么“权力中介”手中的魔方就会失灵;假如我们都对客户们的无理要求不予理睬,那么行业的自信和尊严就不会丧失;假如我们都能把效益再看重一点,“权力中介”的胃口就会得到遏制……可假如终归是假如,在湖南,每吨水泥的中介费在5元至10元、20元不等,这才是事实。水泥产业工人流血流汗的劳动成果,就这样被“中介”们盘剥,岂能不心痛!

    “权力中介”在赚钱方面的天赋是超常的,他们已掌握了一些水泥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情况,做起了原燃材料的中介生意。这样,“中介”们卡住了这些企业的“进口”和“出口”,企业成了“中介”们十足的赚钱机器,国企也成了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后的“晚餐”。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国有资产将在合法外衣下被侵占,水泥市场的秩序被破坏,到头来企业就成了“中介”们的附庸。那时水泥行业的职工们将捧着一个“金碗”,或向市场“行乞”,或接受由“中介”蜕变而成的老板们的施舍。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路 就在脚下

    事实上,湖南水泥行业也在发展,只是未能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新一代湖南国有水泥企业的“掌门人”,在饱受了市场恶性竞争的痛苦煎熬之后,开始了痛中思变的思索,一批充满睿智与激情的企业家,在摒弃你死我活的竞争“官念”之后,开始谋求湖南水泥市场新一轮的“洗牌”方案,力图在水泥市场竞争的交叉点——经济效益上,寻找共赢的答案。

    韶峰水泥集团作为湖南建材的龙头企业,以董事长肖晓高为首的决策层,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大型国有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带头打破这种恶性竞争的僵局。他提出建立湖南重点水泥企业相互学习、交流和沟通的机制,共同探讨行业价格自律、抵制低价倾销和不正当竞争;加强区域市场协商协作;加快货款回笼和抵制赊销行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他的提议立即得到“雪峰”董事长王文初、“新生”厂厂长罗培奇等人的积极回应。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韶峰水泥集团董事长肖晓高十分肯定地说,湖南重点水泥企业应该通过加强市场竞争的协商与合作,建立规范的战略伙伴关系,开创湖南水泥市场有序竞争的良好局面。只有这样,湖南水泥行业扭亏增盈才有希望,企业增效才有可能。他说,韶峰水泥集团将模范带头实行价格自律,并对实现水泥企业共赢目标充满信心。

    雪峰水泥集团董事长王文初对记者说,无序竞争已经阻碍了“雪峰”脱困的脚步,受市场牵制,不得不垫资和赊销,致使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技术改造很难到位,再生产能力受挫。他表示全力支持重建市场新秩序,重树国有大型水泥企业扭亏增盈的信心。

    湖南省新生水泥厂是一家在近几年内迅速崛起的大型水泥企业,通过低成本扩张,年产水泥达100万吨,年产混凝土60万立方米。厂长罗培奇认为,湖南水泥企业大多规模偏小,经营机制不活,装备技术相对落后,自然也就缺乏市场竞争力。他坦率地对记者说,新生水泥厂近几年有较好的盈利和发展,关键是做到了不赊销,坚持自己的价格原则,不搞亏本买卖,出厂水泥价格居全省前茅。他认为,从湖南水泥行业的战略发展看,就是要打造像“海螺”、“渤海”那样的“旗舰”,方可一统“天下”,结束“诸侯争霸”,最终实现湖南水泥行业的复兴。

    潇湘水泥集团董事长柏宏德认为,湖南水泥行业要实现大而强,就要以韶峰水泥集团为龙头,走大集团发展的路子,建立起真正紧密型的战略伙伴关系。他还告诉记者,湖南“小水泥”关而未绝,无证生产现象比较严重,“小水泥”以低价“烂掉”了“大水泥”的市场,是造成湖南水泥市场无序竞争的一大祸根。

    世上没有救世主,只能靠自己救自己。这也是湖南水泥行业的惟一出路。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5: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