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水泥行业发展现状调查

甘肃经济日报 温新旭 · 2009-05-05 00:00

  “两驾马车”拉动水泥价格疯涨

  汶川大地震和美国金融风暴没有放过甘肃,连续3个月来,甘肃工业品价格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下降走势,与上年8月份相比,工业品价格指数已连续回落23.7个百分点,可谓重创。在对多数实体经济冲击扩大的同时,多年来不景气的甘肃水泥行业却迎来空前机遇。

  价格疯涨带来丰厚利润

  3月24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兰州市红古区的某大型水泥厂,看到排队拉运散装水泥的汽车排得像一列火车。长期运输水泥的王司机说,这种情景从去年11月就开始了。

  几年来,甘肃水泥产品均价一直徘徊在200多元/吨,就在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时,甘肃水泥价格却涨到了400元/吨。进入2009年,“抗硫酸盐”和“P.I 52.5”两个标号的水泥,甚至达到了560元/吨。最近,个别品种虽下降了一点,但平均每吨还维持在400元左右。

  涨价给多年来萎靡不振的甘肃水泥行业带来了可观的利润。虽然厂方不愿透露他们最近的产值和利润情况,但一份公开的资料显示,甘肃省水泥行业老大——祁连山水泥集团,仅1月份就生产水泥41.19万吨,累计实现产值1.22亿元,同比增长35.66%,营业收入13099万元,同比增长99.98%。

  “可以肯定的是,进入2009年以来,整个甘肃水泥行业一直在制造涨价格局。”甘肃省建材协会行业工作处副处长罗效宁说。

  “增长百分之百?不可想象。”从业几十年的省经委经济运行办副主任何翀一样表示惊讶。“除了‘旱涝保收’的烟草行业,在甘肃,还没有一个行业像水泥产品这样疯涨,利润如此膨胀。”

  重建投资扩大水泥需求

  甘肃省省建设厅一位负责人说,甘肃水泥行业异军突起,首先得益于灾后重建的拉动。

  他说,在政策的支持刺激下,民间自发建设热潮正在高涨。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在甘肃省受灾区大约40万户抗震安居房和21.3万户农村危房改造正在顺利实施。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3月中旬的一天,记者随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礼县滩坪乡白草村看到,这里30多户居民,已经开始在半山腰废墟上建房,因为道路不通,政府的援建物资只能运到山下,他们需要人拉驴驮才能将水泥和砖块搬上山。村民魏富才满脸自信地说:“国家政策好,现在花再大的力气也要建好房屋”。

  记者了解到,汶川大地震之后,甘肃省陇南市的武都区、文县、康县、西和县、成县、徽县、两当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等8个县区被列入重灾县,分享国家确定的733.89亿元重建投资。天水、庆阳等地因为房屋受破坏严重,也被列入援建范围。

  不久前,中央财政提前下达给甘、川、陕三省2009年灾后恢复重建基金预算200亿元。其中,拨给甘肃20亿元。利用这些资金,甘肃省将在5年内为200万受灾户建成抗震安居房。

  这些地区大规模的重建,也使得水泥用量增加,相关产业发展迅速。在天水麦积农村地区,水泥最高价接近500元/吨,往年0.15元/块的普通红砖,也涨到0.50元/块。

  重点项目助推水泥价格上涨

  甘肃省建材协会罗效宁认为,灾后重建仅仅是一个方面,从整个建筑市场看,新增加的基础设施和大型工程建设,才是推动甘肃水泥涨价的真正原因。

  他说,房地产业萧条使得其对水泥需求增长前景不明,城市建筑行业增长放缓。但是,并没有出现大幅回落,对水泥市场影响不大。

  增加的市场销量来自于不间断的建设消耗。往年,由于春节、天气寒冷等因素,第一季度期间停产,施工减少,多数工程在3月中旬后启动,从停工到复工需要一个过程,水泥产销量自然下滑。而今年遇到了暖冬,2月底就开始动工建设,甚至一些项目春节期间也没有停止。

  定西市公路局王先生对此表示认同,同时又认为,一些公路、铁路等大型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建,才是导致水泥涨价的真正原因。王先生所熟悉的一家工程部门,今年至少中标两个亿元左右的项目,额度是去年的数倍。“项目投放环节少、速度快,预计利润也可能好于往年。”

  在国家4万亿元资金拉动下,甘肃正迎来空前的建设高潮。

  记者获悉,2009年,甘肃省共确定重点项目53个,年度计划投资约550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23.6亿元。省交通厅一位人士透露,省交通部门已经做出了171亿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

  甘肃省省经委也有消息说,甘肃省正在争取的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项目进展顺利,有望带来可观的国家资金支持,成为甘肃省建国以来最大的项目。

  甘肃省省建设厅相关人士透露,配合国家政策支持,甘肃省已经出台了“特事特办”的办法,要求各级简化手续。甚至,“对暂不具备条件的,可以先开工,后补手续”。[Page]

  群雄割据,水泥行业一派战国景象

  机遇下的疯狂扩张

  从大地震到金融海啸,灾难和危机转化成的机遇,使甘肃成为一块肥膏,备受关注。

  几年来,甘肃水泥行业的龙头老大——祁连山集团,一直在整合陇原:先是在永登、平凉新建了3条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后又并购重组了武山水泥厂、兰州大通河水泥公司、甘谷浴佛水泥公司等企业,到2007年底,产能已达680万吨。2008年初,中国建材集团与祁连山达成协议并迅速入股。很快,祁连山集团宣告:到2010年年生产能力将达到1200万吨以上,2012年达到1500万吨以上。

  “5·12”大地震后不久,蓄谋已久的中材集团伺机来到甘肃,启动甘肃省第一个灾后重建合作项目。

  2008年6月14日到16日,中材集团一口气与兰州市等9个地级市政府以及天水永固水泥有限公司、甘肃古浪峡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等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7月1日,中材集团又与青海省人民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造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7月16日,中材集团与甘肃省人民政府签约战略合作协议后说:2010年,他们在甘肃的水泥年生产能力要超过1000万吨。

  目前,祁连山分别在成县、甘谷的两条日产3000吨的生产线已开工建设,白银还有一条已批准。在青海,4月份,一条日产2500吨的生产线也将建成投产。

  而觊觎已久的海螺等国内水泥行业大鳄,也相继来到甘肃探底。安徽海螺水泥在平凉的一期一条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已正式投入建设,而在庆阳,目前正在上第二条日产4500吨的生产线。

  就连“外行”——甘肃电力投资公司也插足水泥行业,一家日产5000吨规模的水泥厂正在白银谋划。

  “如果在建的生产线全部发挥效能,格局肯定会改变。”甘肃省建材协会罗效宁说。

  盲目投产下的产能过剩

  据统计,甘肃省在今明两年时间内,新建成并投产的水泥企业产能将达到800万吨。近年省内投资仅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就在1500万吨左右,加之现有的干法水泥生产线,预计2010年,总产能将有可能接近3000万吨。

  据业界有关人士分析,伴随着水泥行业竞争加剧,包括项目建设、重建家园的水泥新需求量,以及甘肃省经济的增长,3年后省内水泥市场需求量也只有2000万吨左右。

  到时候,这中间的1000万吨左右产品如何消解?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这几年,甘肃省小城镇、新农村建设每年最多只能吸收几十万到一百多万吨的产能。

  那么,甘肃的水泥出路就应该在周边省份。值得注意的是,甘肃省省外原本属于甘肃水泥企业的一些市场,正在被蚕食。

  业内人士介绍,从明年开始,青海将会增加400万吨的能力,届时,甘肃对西藏的水泥市场将被彻底阻隔。

  受控于中材集团的天山股份宣告,他们出资7.8亿元,正在天山南北地区新建四条水泥生产线项目,以此来加强“区域”内的市场控制力。

  分析人士认为,中材通过此次扩张,将把自己在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的市场连成一片,对甘肃本地水泥企业造成威胁。

  如果甘肃周边的市场被分割,而省内消费不足,3年后,水泥积压将成定势。

  “重复建设”下的洗牌企盼

  由此,一些业内人士发出了“重复建设”的预警。

  行内更多的人会想起上世纪90年代末的全国玻璃市场,由于生产过剩,玻璃市场形成了长期高度供过于求的局面,全国玻璃建材行业花了十余年时间整顿规范,才初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甘肃水泥会否重蹈覆辙?

  持相反观点者认为,甘肃水泥过剩的论调一直存在,但却一直在反对声中壮大。2002年,人们认为甘肃的需求量只有1000万吨。而2007年,甘肃省的水泥产量1540万吨,2008年1680万吨,一直在不断增长。与此同时,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现在,人们认为甘肃全年需求量为1500万吨,但这只是一个估算,没有严格的统计依据。

  有人认为,产能过剩论背后是水泥企业的吞并野心,要不,为何他们不断地上新的生产线?

  甘肃省建材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指出,国家的政策导向正是上大压小,以新代旧。目前甘肃新上线的都是新型干法水泥,占水泥行业比重43%左右,但是,全省新型干法水泥比重不足60%。另外,全省的水泥生产能力1900-2000万吨,产能发挥率只达到70%。从长远看,淘汰落后产能应该是唯一的出路。

  记者从省节能减排办了解到,甘肃省小水泥多如牛毛,现有生产许可证的水泥企业就达120余家。按理说,如果淘汰了这些小的,市场就基本平衡了。但是,以兰州为例,周边永登、红古、榆中等每个县区几乎都有自己的水泥厂,它们是当地政府的支柱产业,淘汰比较难。

  而业内顾虑的是,就全国的形势看,虽然基建投资力度加大带来正面影响,但工业投资可能超预期下滑和房地产疲软,将使得水泥行业整体依然处于供略大于求的局面,超预期的2008年新增产能规模,令2009年的供需形势更为严峻。

  2010年之后,甘肃水泥产能扩大、水泥供应增多,而很多基础工程完工、水泥需求减少,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势必激化。因此,并购重组热潮将愈演愈烈。

  “需要认真考虑省内水泥市场的竞争现状,统筹规划,未雨绸缪,防止新的恶性竞争。”罗效宁最后说。


(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zlq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0:4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