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向着国际一流湾区阔步前行
“粤港澳大湾区”连续六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三年来,粤港澳在协同创新、产业协作、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今年全国两会,来自粤港澳地区的代表委员纷纷从加快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水平、协同创新、金融深度合作等方面建言献策。
“把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出路,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深入实施‘1+1+9’工作部署,扎实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方向阔步前行。”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书记李希表示。
当前,广东省正举全省之力,乘势而上、突出重点、系统推进,向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阔步前行。
“软”“硬”兼施
加快提升大湾区一体化水平
“报告提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作为来自大湾区建设一线的代表,我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倍添自信。”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广东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表示,要突出重点、系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他说,首先要全力推进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增创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开放新优势。接下来,将加快落地落实相关政策框架体系,推动琴澳一体化发展;加快出台实施前海优化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方案,提升金融、法律等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制定出台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总体方案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规划等。
全国人大代表黄龙云表示,要充分运用“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等政策机遇,发挥好大湾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优势,用好扶持性、普惠性财税政策,为企业减负纾困。
粤港澳大湾区要由“地缘亲近”走向“深度融合”,加快、加深以基础设施对接的“硬联通”和制度规则衔接的“软联通”非常关键。朱伟说,下一步,应全面深化粤港澳基础设施衔接和规则对接,加快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全面深化粤港澳社会交流和民生融通,携手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全国政协常委,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张少康认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急需建立健全多层次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轨道交通一体化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建议,未来可以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跨海跨江大桥联盟,让粤港澳大湾区内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形成“联动效应”,并实现智能化交通网络和运维数据的共享,形成“同一个湾区、同一个标准”的新局面。
协同创新
建设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的关键时刻,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抢抓机遇?来自粤港澳地区的代表委员建议,推动三地科技创新合作,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具创新能力的城市群之一,也有能力实现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个目标。”全国人大代表、迈普医学董事长袁玉宇说,当下面临的挑战,一是如何加快科技创新要素流通,二是争取更多的科研人才落户大湾区。
在他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应切实落实企业特别是民营科创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项目等。同时,鼓励行业领军企业参与应用基础研究,设立研究院,与国家及省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共设创新联合体,加快创新成果应用转化。
数字科技企业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助手。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建议,系统推进“数实融合”,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马化腾认为,当前“数实融合”正处于系统化、全方位融合的关键时期,建议以“技术—产业—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性思维破解难题,合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具体来说,引导数字科技企业面向核心产业和重点领域进行研发,增加数字化转型的技术供给;发挥技术标准的统领作用,推进数字化转型技术标准制定,促进工具间集成打通,降低传统企业使用门槛和成本;提高对“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升级支持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广州铁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钱春阳表示,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经成为科创的重要阵地,但还存在部分孵化器物理空间高度集中、产业方向模糊等一些难点。建议加强对创新型孵化器的规划指导,引导孵化机构向提供增值服务和投资等方向发展,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更多支持。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圳要发挥在大湾区建设中的重要引擎作用,更大力度推进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全国政协委员、正威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银建议,推动央地协同创新的重大改革举措在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率先试点,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和人才向粤港澳大湾区集聚。
全国人大代表、光启技术董事长刘若鹏建议,可以采取多方共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方式,打通产业链条的上下游并形成协同式创新,快速突破产业发展瓶颈。他认为,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创新,绝对不是在某一个点或者单一环节的创新,而是整个产业链从底层到顶层全部打通后,进行整体的协同和创新。
畅通“血脉”
金融合作应走向深度融合
加强粤港澳金融合作,推动粤港澳三地金融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畅通经济“血脉”,对于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意义重大。
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白鹤祥表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要构建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的新体系,在跨境资金管理规则上与澳门全面对接,实现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作为我国开放前沿,应率先探索外汇领域开放的路径。
白鹤祥建议,推动出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促进法,加强中央部门间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财政、产业、货币等方面的政策协调。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民建广东省委会主委李心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要把握机遇、整合优势、强化联动,逐步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枢纽。李心建议,进一步简化大湾区企业赴港上市流程,优化并联审批节点,加快推动以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优质企业在港交所上市。
“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是科技企业持续创新的保障,建议打通香港与内地市场的资金循环。”全国政协常委、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主席蔡冠深建议,降低QFLP申请门槛,在深港两地率先开展“创投通”,设定一定的额度上限,让香港创投资金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在两地自由兑换调动,在大湾区先行试点“新股通”,增强两地IPO市场的融资能力,也可让内地和香港的投资者通过认购彼此市场的新股,分享新经济企业IPO的红利等。
全国人大代表、澳门工商联会会长何敬麟表示,可以发展澳门的融资市场,以金融创新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加大对创业者、初创企业和小微科技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此外,澳门与广州亦可通过城市项目合作,构建投融资平台,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成为同业拆借市场成员和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助力澳门通过金融产业,为高科技产业提供资金支持。
编辑:敖思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