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诚:水泥投资向下游转移,全力推进产业链的延伸拓展

第一财经 · 2022-03-10 11:37

基建投资是当下稳增长、扩内需的重要抓手。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名相关行业的代表委员表达了对于今年行业基本面改善、业绩增长的信心。

如何稳增长?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扩大有效投资的方向包括“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加强市政设施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等。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总工程师彭寿表示,无论是数字经济还是绿色经济,基建投资都离不开建材产业的推动支撑,因此“新基建”的快速发展一定能够形成建材行业的“有效溢出”,弥补传统基建产业带来的“增速放缓”影响。

其中,数字经济方面,彭寿称,历时近两年筹划的“东数西算”工程2月份正式启动,这是继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之后第四个跨区域资源调配的超级工程,预计“十四五”期间每年可新增4000亿元以上相关投资,拉动数据中心“底座设施”的快速建设。“这在‘稳投资’的需求下,让产业链上下游看到了一个具象抓手。”彭寿说。

绿色经济方面,彭寿称,2022年将是“双碳”政策密集落地实施的行动年,也是新能源等“绿色基建”产业的建设年,在国家与地方“双碳”政策的推动下,基建领域无疑将会更多围绕在风光大基地、特高压输电、储能等“绿电”领域展开,目前预测2022年中国新增风电与光伏装机容量共计有望达到120GW,实现同比增长20%,同时也将带动能源设施等基础投资的快速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月份,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7.6%,环比上月提升2.2个百分点,其中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8.6%,环比提升8.9个百分点,建筑业市场景气水平呈稳步提升态势。

地产投资方面,全国人大代表、海螺集团董事长王诚表示,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更新等民生工程的加速开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化地产下行期的需求疲软现象。

住建部日前披露,2022年,将继续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供给,希望全年能够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40万套(间)。而根据“十四五”期间的整体规划,5年内将在40个重点城市计划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650万套(间),这意味着2022年全年“任务单”接近五年规划的37%。

“此外,在政策支持下,改善型住房市场的回暖,也会对带来节能门窗、绿色家具等需求改善,而这些需求既符合行业结构性转型趋势,也符合改善族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需要。”王诚称。

绿色建筑、新能源成新风口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

“这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国人大代表、奥润顺达集团总裁倪海琼说,据测算,若我国北方城乡建筑全部采用被动房,每年可节约供暖用煤约3.5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亿吨,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建材是绿色建筑的重要基础。王诚表示,今年,在政策性投资项目的带动下,绿色建材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提升,水泥、玻璃等传统“两高”行业绿色化和数字化的转型步伐也将加快。

王诚称,以水泥为代表的建材行业耗能大,对于清洁能源有较大需求,应亟需发挥其矿山空间大、建筑物等优势,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生态链,积极布局光伏、风力等新能源体系,减少化石能源消耗。把水泥主业的投资向下游进行转移,全力推进产业链的延伸拓展,加快骨料、商砼等终端市场的错峰生产平稳有序、顺利进行。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好“新能源+建筑”项目前景。

他表示,将光伏等新能源直接与建筑物相结合,作为建材使用,同时生产电力,如光伏充电站、光伏公路等建设,在保证清洁能源供应的同时,也是解决新能源汽车续航的发展方向之一,可集约节约用地,同时起到加大能源绿色利用的作用。

“‘双碳’目标和能耗双控对于传统建材行业是挑战也是机遇,符合绿色化标准的企业将具备更大的议价能力。但应注意到‘两高’不代表技术落后、不代表转型落后,部分建材领域企业的技术水平、能耗水平、环保水平等已经达到国际标准。”彭寿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从行业面来看,该政策的实施将加速推动绿电成为建材企业缓解能耗双控压力的重要选项,对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将带来重大利好。作为传统的‘高碳’产业,同时也是光伏、风能重要的基础材料产业,建材行业将加速迎来用能‘零碳化’改革,同时在下游的需求拉动下,不断激发新能源玻璃等市场空间,推动行业不断向绿色循环经济方向发展。“彭寿称。

编辑:孙蕾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3: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