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白鹤祥:探索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建设

金融时报 · 2022-03-07 09:06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低碳发展取得较大进步,但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碳减排压力仍然较大。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白鹤祥建议,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在小范围内探索更加灵活的市场机制,将钢铁、化工、水泥、航空等行业先于全国纳入碳市场体系,倒逼更多企业实施控碳减排。“作为我国经济体量最大的城市群之一,粤港澳大湾区的‘系统重要性’和‘先进示范性’对全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将会产生关键影响。”谈及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的意义时,白鹤祥如是说。

建设大湾区碳市场,将广东、深圳两个区域碳市场有效整合、扩容,并把港澳地区接入内地碳市场体系,有利于实现碳市场融合发展。

白鹤祥建议,从以下五方面着手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

一是加强规划指导。建议由国家层面统筹大湾区碳市场建设,明确将其作为全国碳市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其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成立大湾区碳市场建设专责小组,协调解决大湾区碳市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是分步推进实施。前期,可以自愿减排机制为切入点,推动居民和企业碳普惠行为或开发自愿减排项目所产生的碳减排量率先纳入大湾区碳市场,形成境内外有所差别的包容性碳市场体系。待条件成熟后,进一步推动港澳地区完善相关立法,探索将大湾区主要排放行业纳入强制减排市场,形成涵盖自愿减排量、碳配额等多个交易品种的统一碳市场体系。

三是注重规则协同。尽快建立涵盖香港、澳门的大湾区碳排放总量控制监测、披露、考核、评价制度和碳核算机制,在现有国际和国内碳核算体系标准基础上,实现大湾区碳核算标准互认和数据可比。加强碳金融及绿色金融相关标准的衔接与统一,推动国家层面环境权益融资工具、金融环境信息披露等相关标准在大湾区推广应用。

四是完善基础设施。依托广东现有碳交易机构,设立大湾区共同碳交易平台,引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地交易所机构或优质企业共同入股,通过增资扩股做大做强共同碳交易平台。探索设立“碳市通”,搭建和铺设大湾区碳市场的境内外交易渠道。研究将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业务范围延伸至碳交易领域,进一步便利大湾区碳市场相关业务结算。

五是强化金融属性。引入更多境内外投资者参与大湾区碳市场,提升碳市场流动性和成交活跃度。依托广州期货交易所,推动碳排放权期货、现货联动,适时推出碳金融衍生产品,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对冲、保值、投资工具。推动大湾区碳市场与人民币国际化协调发展,促进人民币成为境外投资者参与大湾区碳市场的主要计价、结算、投资货币。

编辑:刘群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23: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