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材:坚守区域化不愿增加资产负债率

经济观察报 · 2008-12-14 00:00

  临近岁末,两年来在国内水泥市场超常规扩张的央企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3323.HK,简称“中国建材”),正把一部分重心转向加快成员企业的管理整合。

  “我们眼下要把已有的区域做好,把现有企业的整合做好,不会盲目在全国布局。”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说。

  今年8月份以来,国内水泥市场步入下行周期,在行业波峰时通过大规模并购快速成为中国最大水泥企业的中国建材,进入挑战与机会并存的关键时期。对于这家备受业界和资本市场关注的明星企业而言,加速整合,既是应对行业阶段性起伏的现实选择,也是未来谋求更大话语权的战略基础。

危与机

  一个多月前,随着国内水泥价格下跌、销量走低,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对2009年的市场形势心存忧虑。当时在讨论来年的工作计划时,中国建材的很多指标是按照 “市场需求零增长”来谨慎设定的。

  不过随着11月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公布的大规模投资计划,宋志平对明年的预期重回乐观。“水泥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粮食’,将成为国家扩大内需、拉动投资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他说。

  据测算,按照2007年的数据,每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需要水泥1.15万吨,则中央政府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共需水泥约4.6亿吨。如果在2年内完成,平均每年新增水泥需求约2.3亿吨,相当于2007年全国总产量13.6亿吨的17%,这将充分化解房地产市场低迷带来的负面影响,扭转需求下滑的局面。

  我国的水泥有20%左右用于房地产开发,其余绝大部分用于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的城镇化建设。

  2007年以来,中国建材投入巨资在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和湖南四省一市对30多家水泥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联合重组,组建了持股75%的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并扩大了位于淮海经济区的全资子公司中联水泥有限公司的规模。目前,中国建材的水泥产能,已从2006年上市之初的1000万吨,激增到1.2亿吨,占有全国9%左右的市场份额。

  中国建材是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的核心企业,除水泥外,还主营轻质建材、复合材料和工程服务业务。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是国内最大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隶属国务院国资委管理。

  按照业界的预期,水泥市场受大规模基建投资的拉动而明显转暖,最早也要在明年第二季度,其景气度取决于政府投资计划的落实程度。从今年8月份开始的半年左右时间内,国内水泥市场将在低位徘徊。

  在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看来,在行业的困难时期,资金实力薄弱的小水泥企业形势最为严酷,一部分企业将支撑不住;而对于中国建材和另一家央企中国中材(1893.HK)而言,因为抗风险能力较强,形势相对乐观一些。

  目前在重点布局的东南经济区和淮海经济区,中国建材已经拥有了3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浙江市场的占有率更是超过50%,初步掌握了定价权。外部环境的预期向好和自身的规模优势,让该公司总裁曹江林对2009年的水泥走势抱有信心。他预计明年的水泥价格约提高3%,销量增长约8%。

  2008年上半年,中国建材每吨水泥的净利润为16.5元,该公司计划将通过自身努力,使这一关键指标在3年内提升到35元。

  不过这一利润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建材内部整合的推进情况,尤其是在产能过剩、需求下滑的水泥第一大省浙江。一位多年投资于水泥市场的人士认为,在中国建材盘踞的东部地区,水泥利润率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如果消化不了快速并购的数十家企业,其在行业高点花费大量资金进行重组所产生的利润,要低于投入同样或更少的资金在西部建设新线带来的收益。

  量与质
 
  行业的低谷阶段,往往是有实力的企业大举扩张的好时机。不过刚刚经历了大规模、超高速扩张的中国建材,在8月份开始的行业调整期中格外谨慎,至今尚未显现大的动作。与之相对应的是,该公司原计划将2009年作为管理整合年,这一计划目前已提前实施。[Page]

  12月2日,中国建材在上海成立了南方水泥有限公司上海营销中心,这是该公司在管理整合、市场协同方面迈出的又一次步伐。此前,该公司已成立了苏南和嘉兴营销中心,在主要区域建立起统一的销售平台。

  这些销售平台的作用是,协调中国建材旗下水泥企业在当地的销售,尤其是在价格上进行协同,避免过去企业单打独斗时惯用的低价竞争手段。

  今年上半年,中国建材南方水泥的产品价格比去年全年上涨10%,第三季度比上半年又上涨了20%,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也高于主要原材料煤炭的涨价幅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内部整合中对价格的协同。

  “如果水泥企业能控制一个区域的市场,有一定的议价能力,对于像煤电这样的成本上涨,我们就能通过提升产品价格迅速传递出去,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煤价、电价上涨时,水泥价格不但不涨还恶性竞争,使整个行业陷入亏损。”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说。

  除了在销售上进行协同,中国建材还加大了原材料集中采购的力度。以子公司南方水泥浙江水泥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今年8月开展了煤炭集中采购的试点,使采购成本降低了50-100元/吨,仅此一项就节省成本约400万元。

  宋志平表示,通过集中采购和销售协同,使得中国建材的原料采购成本大幅下降,水泥价格恢复性上涨,这一头一尾的联动,为公司拓展了较大的盈利空间。

  除了采购和销售,中国建材在财务、技术和投资决策上,也实现了集中管理。

  中国建材对南方水泥旗下企业的整合,启动于今年5月,之前进行了小规模的试点,在取得经验后逐步将整合范围扩大。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曾建议中国建材在今年年初就启动整合,不过当时该公司的主要精力,仍集中在开展与长沙坪塘、浙江桐星、浙江天马等企业的重组上。

  “尽管整合的启动时间稍有滞后,但中国建材的推进速度很快。”雷前治说,如果整合顺利,即便在行业的疲软时期,中国建材也能“柳暗花明”。

  退与进

  尽管具有政策和资金优势,而且当前行业较为低迷,但中国建材似乎并不打算乘势大举进军新的市场。目前,北方和西部水泥市场,是中国建材的空白区域。

  “中国建材不是要做全国的布局,在水泥上还是要加强区域化,把已有的东南市场和淮海地区做扎实。”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对本报说。

  中国建材曾试图进入北方和西部市场,但均未如愿。去年10月,中国建材母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曾与唐山市签署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参与重组冀东水泥集团,斥资百亿打造北方地区最大的水泥公司。不过三个月后,另一家央企中国中材集团取代中国建材集团,成为唐山市的合作伙伴和冀东水泥集团的控股股东。

  今年3月,位于西部的甘肃祁连山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720.SH)计划以9.86元/股的价格向中国建材定向增发5000万股,使后者成为自己的第二大股东。但12月3日,祁连山水泥发布公告称,终止实施原发行方案,其与中国建材合资组建3家水泥企业的计划也不再执行。

  这两次联合重组遭遇变数,让中国建材的未来扩张充满悬念。有迹象显示,近期央企加大主业投资的行动受到鼓励,中国建材目前正在为开拓新的市场而寻找机会。宋志平透露,有望在今年年底之前公布中国建材的下一个目标市场。

  业界预期,在开辟新“战场”时,中国建材很可能不再像组建南方水泥那样,短时间内大规模重组多家民营企业,而可能以小比例参股当地龙头企业的形式介入。这样操作的好处是,无须动用大量现金,也不会增加公司的资产负债率。


(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zlq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5: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