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要求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怎么看?

第一财经 · 2022-10-14 16:08

财政部近日发布《关于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的通知》(下称《通知》),针对当前个别地区或部门未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出现“三公”经费不降反增、年底突击花钱等问题,要求进一步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

《通知》从预算编制执行、“三公”经费执行监控和公开、支出标准体系建设、预算绩效管理等方面,加强相应管理。其中,《通知》还要求防止虚增财政收入与严控一般性支出一体推进。明确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虚增财政收入,弥补财政收入缺口。

一些市场人士比较关注“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这一提法。对此,有专家告诉第一财经,土地出让收入虚增现象此前就有,而今年土地市场比较低迷,国企拿地增多。但是,如果国企购地目的是虚增土地出让收入,这种情况是违法违规不可取的。

比如,审计署公布的《国务院关于201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审计了29个省本级、200个市本级和709个县2008年至2013年土地出让收支情况,其中,问题之一就是通过收入空转等方式虚增1467.78亿元的土地出让收入。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地方政府性基金中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即土地出让收入)3370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8.5%。多位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这主要受今年楼市低迷,开发商资金紧张等影响。

一位地方财政人士告诉第一财经,一些地方国企拿地虚增财政收入,主要目的是为了平衡预算或者充实国企资产。判断国企拿地是不是虚增财政收入,主要还是考虑资金来源和用途,如果国企拿地的资金是来自财政拨款资金,或者国企自有资金买地后的收入财政又通过其他渠道返还,基本可以判断属于虚增土地出让收入。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告诉第一财经,今年以来,受房地产持续低迷以及部分房企出现风险的影响,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行,叠加留抵退税导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负增长,部分对土地依赖程度较高的地方政府采取了通过城投和其他国企拿地的方式以弥补收支不足,一些地方拿地企业中的国企、央企占比甚至较高。具体而言,由城投或其他国企拿地,资金流向政府性基金预算,表面上看是收入,但实际上部分城投现在的经营现金流相对较差,不具备土地开发能力以及基于市场考虑不愿意开发土地,从而导致看似土地出让收入增加但土地仍然闲置的情况,即土地出让并非基于市场需求。

“总体来看,上述情形可以通过这些城市拿地的企业性质分析出来。这种方式不是真正基于市场需求,将城投和国企当做解决财政收入的平台,会影响国企和城投的正常经营,降低其经营效率;而且城投债务也即将迎来高峰期,将导致城投风险和财政风险交织。”罗志恒说。

同时,《通知》还要求,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各项减税退税降费政策,确保应减尽减、应退尽退,依法打击各种偷税、漏税、骗补等行为。

今年为了给企业纾困,国务院实施力度空前一揽子税费支持政策,成效明显。税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9月20日,合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4万亿元。多位专家表示,大规模税费支持政策减轻了企业资金压力,激发了市场活力,对助推经济平稳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但与此同时,这也在短期内造成财政减收,但中长期看是涵养水源,有利于经济行稳致远。

今年以来,国务院多次要求,各级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更好节用裕民。不少地方加大了压减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力度,这也有利于缓解当前财政收支矛盾。

上述《通知》还要求,2023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继续按照“只减不增”安排,地方财政也要按此原则从严从紧安排“三公”经费。

另外,《通知》还要求,做深做细过紧日子情况评估。中央部门要继续按季度评估本部门落实过紧日子情况,从制度建设情况、一般性支出情况、“三公”经费情况、支出标准建设及执行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财政部门要将评估结果与相关单位预算安排挂钩。

《通知》称,财政部各地监管局要加强属地中央预算单位“三公”经费预算执行情况的日常监管,重点关注超标准列支“三公”经费和培训费等、违规发放津贴补贴或职工福利、年底突击花钱、违规兴建政府性楼堂馆所等问题。同时,加强对属地虚增财政收入的监测,发现一起、处理一起、问责一起。


编辑:刘群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19: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