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 改革创新谋新篇
近年来,水泥产能过剩,市场饱和,国家严控再建生产线,给以水泥工业应用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的科研院所带来了巨大挑战。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肥院)面临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市场行情,始终坚持机制创新与科研创新“双元驱动”,坚定走科研成果产业化道路,在重重考验下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新签合同额和科研投入均实现复合式增长,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是在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和国内经济处于爬坡过坎阶段时提出的。在这个关键的历史阶段,国有企业要切实发挥“顶梁柱”作用,必须将改革不断推向纵深,走在高质量发展的最前列。这份行动方案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强国企国资监管、增强研发创新能力、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金回报率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出明确的任务举措,并提出可量化、可考核的具体指标。可以说,合肥院出色地完成了上述指标。在改革中,合肥院不是“为混而混”,“一混了之”,“重‘混’轻‘改’”,而是在“混资本”的同时,不断探索和完善“改机制”,保证程序合法合规。在公司治理、落实董事会职权、三项制度改革、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的建设方面都形成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执行方案。从而在合肥院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股份能有能无,股随岗走,岗变股变的长效机制,使改革惠及每一位为企业作出贡献的员工。
正是以这样扎实的改革为基础,合肥院在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下,仍能廓清谜雾,瞄准行业前沿迫切需求,以机制创新为企业生生不息的源泉,以科技创新引领装备产业化发展,在实践中不断解决问题,从而形成高端和名牌产品,获得市场的青睐。
笔者在采访合肥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兵时了解到,合肥院的机制创新具有自己的特色和成效。院领导班子人员并不持有股份,每家公司收入最高的也不一定是公司总经理。股份及激励向经营和科技创新人才倾斜。在合肥院,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能力去公平竞争院职能管理岗位或是到一线业务市场中去一决高下。人员的合理流动,使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人尽其才。朱兵认为,他们之所以能在市场过剩的形势下,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得益于合肥院下出的一步步先手棋,提前布局的战略规划。国内项目与国外项目、行业内项目与行业外项目齐头并进。受国外疫情影响,贸易封锁,便侧重于内循环;行业内产能过剩,便在行业外开疆拓土,反之亦然。合肥院近年来的科技创新着眼于节能降耗上,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对节能降耗、低碳环保越重视,合肥院的装备也越受欢迎。由于合肥院牢牢把握了高端装备市场,使得他们具备了资金风控的能力。近年来企业现金流充足,资产负债率保持低位。为后面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准备。他们现在合肥市建设世界级的水泥研发中心和高端装备智造产业园,与高校及重点企业合作,解决行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合肥院潜心关键技术研发和企业经营发展,在“做精、做强、做久”上下功夫,致力于打造成中国水泥行业受人尊敬的百年老店。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事在人为,办法总比困难多。本站今天报道的“合肥院在国企三年改革行动方案中交出满意答卷”说明,国家鼓励机制创新,抓住了事物发展的关键,为国有控股企业注入了活力。合肥院的经验可执行、可推广、可复制,值得国有企业借鉴。
大国重器,未来可期。
合肥院在国企改革中交出满意答卷
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中,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肥院)积极求变,大胆探索,改革创新,所属七家子公司,全部实现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企业竞争力、控制力、影响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三年来,营业收入与利润总额分别增长了103.59%和35.34%。
2019年,国家选取百余户中央企业子企业和百余户地方国有骨干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在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称之为“双百行动”。合肥院名列其中。经过3年试点,2022年7月,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双百企业”年度专项考核结果。共有251户“双百企业”参与考核,考核结果分为标杆、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5个等级。其中评为标杆的39户,合肥院以综合考核第八名的优异成绩获评标杆企业。据悉,这是全国国有建材企业中,唯一进入前10名的企业。
一、狠抓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落地见效
(一)加强党的领导,准确界定各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
合肥院党委制定《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事项清单》,明确院党委和其他治理主体的决策权限,界定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落实董事会、经理层重大决策需事先经党委研究讨论程序的要求。在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党建、经营深度融合。
(二)建立、健全董事会制度
合肥院所属子公司全面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配齐建强。董事会中,外部董事均占多数。为了规范合肥院派出董事、监事的行为,督促更好地参与重大决策,根据外部董事专业经验、履职经历,建立外派董、监事人才库和外派董、监事后备人才库,旨在发挥决策智库作用;同时推动建立专、独董联合工作机制,如选聘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担任独立董事,发挥高等院校学者的专业特长,为合肥院发展贡献外部力量。
(三)搭建运营、创新、风控平台
通过搭建院运营管理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合规与风险控制委员会三大平台,促成子公司经营管理做实做细。由合肥院经营班子和各分子公司、职能部门“一把手”组成的运营管理委员会,坚持“信息共享、品牌共建、院务共商”,致力于全院“一盘棋”,调动各经营主体资源,充分发挥抱团效应,整合运营资源;科学技术委员会主抓全院科研创新,通过不断加强科研创新力度,以重大专项立项研究和首台套产品应用推广为抓手,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布局前沿科学,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合规与风险控制委员会持之以恒推动内控体系建设,坚持合规运营,识别和更新重要风险源,有的放矢,将合规与风险控制贯彻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逐步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合规管理长效机制。
二、建立和完善多维度激励体系
(一)规范股权管理,优化持股平台建设
合肥院的科研成果产业化探索起步较早,富有成效。早期以科研项目为依托,项目成员持股与合肥院国有投资共同使科研成果产业化。但这种一股永持的体制为科研项目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制约,也影响了后续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双百行动”以来,合肥院在已取得改制子公司员工持股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持续总结探索,积极研究推进员工直接持股向持股平台间接持股转换,目前合肥院7家混改子公司已全部建立了较为规范高效的员工持股平台,实现混改企业全覆盖。
混改企业在持股规则、审批程序等方面严格规范操作。《公司章程》明确约定关键岗位设职务股,持有人在任时持有,离任时以上年度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值转让给继任者。平台合伙协议详细规定合伙人的资格条件、持有份额和比例、入伙退伙条件和价格,并将股权退出机制和动态调整进入机制列入法定条款,为内部股权的合规管理创造条件。根据业绩和创新方面的贡献大小进行考核、晋升,实现了“股随岗走,岗变股变”的激励机制。从一成不变的持股向动态持股转化。使人人有目标,企业也产生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如2021年,其下属中都公司便有23名骨干员工成为新的持股合伙人。
(二)多措并举,有效激励
合肥院积极组织院属企业探索创新,在已有员工股权激励的基础上,丰富拓展超额利润分享和虚拟股权激励等方案。超额利润分享综合考虑战略规划、业绩考核指标、历史经营数据和本行业平均利润水平,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利润,按约定比例提取超额利润。合理确定总体激励水平,实现有效激励。虚拟股权激励机制,营造激励员工实现组织目标和自我目标的环境,激发和调动核心骨干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和保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增强核心骨干与企业的共同价值取向,增强企业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科技人员薪酬激励办法,优化薪酬结构
合肥院对科技人才采用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原则,探索出了一套接轨市场、效率优先的具有合肥院特色的薪酬激励体系,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局部调整和修改,使其日臻完善。
构建“基本薪酬总额+模拟分红绩效额”的控制模式,着重通过绩效奖兑现绩效考核成果。模拟分红绩效额主要以经济效益或市场价值核算薪酬额;经营项目合同按现金净利润核算提成奖励额;科研项目合同按项目成果进度以及价值贡献核算薪酬总额,再根据员工的贡献和考核进行分配。鼓励各公司间互相协同协作,合肥院给予配套引导政策。通过多项激励举措,使公司员工能够即时兑现当年经营成果带来的奖励,同时也激发了科技人才的干劲,在全院形成了只要成绩多、贡献大,收益就多的风气。
三、聚焦创新机制,谋划长远战略发展
以双百改革为契机,合肥院高标准擘画“一园一中心”发展蓝图,锚定科技创新,通过“一园一中心”建设,形成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和装备开发到科研成果产业化完整的创新链。
(一)优化创新布局,打造创新策源地
近3年来,合肥院已成功获批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和“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等多个项目。跻身为水泥行业双碳战略排头兵,在多项国家部委重大课题申报中一举中标。即将正式启用的中国建材(合肥)技术中心定位为合肥院创新策源地,致力于打造成为行业一流的研发基地、创新中心、孵化平台和国际领先的水泥装备研发基地。规划“三站多室”创新体系,布局院士工作站、设计大师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固废资源化实验室、先进控制实验室、粉磨技术实验室、热化学反应及工程实验室、工业烟气污染控制实验室、计量与输送技术实验室、复合耐磨材料实验室以及公共实验室等。系统制定配套制度,保障创新体系的规范运行功能,选拔和培养一批行业一流技术人才,开展相关领域全方位研究。
(二)建设智造平台,打造产业聚集地
合肥院秉持绿色、智能、共享的设计理念,正在高标准、高定位的建设占地1000多亩、建筑面积达48万平方米的高端装备智造园。该园以智能化、生态化、资源集约化为方向,采用智能化、个性化和数字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建设工业互联平台,通过全生命周期BIM技术和园区智能化系统实现园区数字化运维,达到从数字化车间到智慧工厂的飞跃,实现绿色制造、清洁生产,以共享促进高质量发展,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端装备智造基地和产业孵化基地。
改革与创新永无止境。三年来,合肥院共获各种科技创新成果32项,其中95%都已实现产业化。通过持续探索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合肥院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均得到加强。将成为中国建材集团麾下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编辑:曾家明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