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秦岭水泥股份公司保持久盛不衰的原因

陕西日报 · 2002-01-22 00:00
    经历了45年风风雨雨的秦岭水泥股份公司,由当初年产68万吨水泥,上升到250万吨;固定资产从3792.5万元增长到12.3亿元,是当初的32.5倍;去年工业总产值2.4亿元,实现利润6194.3万元,分别是1978年的5.6倍和6.7倍。秦岭水泥公司为何能保持久盛不衰?

    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作用

    秦岭水泥公司的前身是陕西省耀县水泥厂,是“一·五”期间国家建设重点工程,从国外引进三台湿法窑生产线,年产水泥68万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秦岭水泥公司靠提升科技水平,解决了一系列生产难题,保证了生产高速发展。试验成功了粘土矿水开采工艺、微差挤压爆破技术,又研制开发了75℃油井水泥,每吨增利15.39元。随后,又研制出早强型水泥和高标号油井水泥,填补了陕西省水泥品种的空白。进入九十年代,秦岭水泥公司扩建了五号窑干法生产线,生产能力达到167万吨。

    秦岭水泥公司在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产量的同时,从1995年开始到2000年1月,投资4000多万元,全面进行技术改造,使粉尘排放浓度全部达到了国家标准。

    秦岭水泥公司近半个世纪生产保持长盛不衰,一个重要原因是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的科技人才,靠他们解决了生产中一个又一个难题,促进了生产的大发展。

    陈允湛,高级工程师。1948年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硅酸盐专业,在秦岭水泥公司辛勤耕耘了40多年,水泥理论造诣颇深,先后撰写和翻译了40多篇论文。1985年,他从北京获得一条国家急需R水泥的信息,主动承担了R水泥的研制任务,当年获利224万元。1986年,他又承担API油井水泥的研制开发,满足了油气井的需要,水泥远销到甘肃、新疆、青海、陕西和中原、胜利等油气田。

    1993年,高级工程师包先诚担任湿法线粉尘治理领导小组组长职务,经过技术攻关,水泥粉尘污染终于得到治理,粉尘排放浓度低于国家标准,每年减少粉尘排放1.6万吨,台时产量增加2吨,年增支300万元。

    老一代科技人员为秦岭水泥公司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当代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像老一代科技人员一样,努力拼搏,在新的领域做出了更大贡献。

    五号窑新型干法生产线信息化程度高,自动化程度高,整个工艺线都由计算机控制,这与传统工艺的湿法线截然不同。顾如生,一位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他刻苦钻研,踏平坎坷,终于与同伴掌握了当今具有国际领先技术的工艺,为五号窑达产达标和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35岁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的王振海,在担任五号窑分厂厂长期间,完成了DD型分解炉反求研究,开发了PMIS系统,为水泥工业自动化的升级起到重要作用。

    为提升科技人员的科技水平创造条件

    秦岭水泥公司把科技人员当作企业的宝贵财富看待,为他们施展才华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除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帮助外,特别对他们知人善用,发挥其专长。厂长杨治政,重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支持科研人员进行粘土矿水开采工艺、棒球磨技术的试验,结果,试验成功,提高了生产效率。公司总经理黄四领,对女高级工程师王君伟编著的《水泥生产工艺计算手册》,从财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组织有经验的人员进行编辑,现交付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为了储备人才,秦岭水泥公司办起电大机械、电气、土建、企业、统计及汉语言等专业,有173名学员毕业。前年,他们又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联合办起材料学工程硕士研究生班,有14名学员经严格考试,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21:4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