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入世前景 谈济南山水集团

大众日报 · 2001-12-27 00:00
    入世对企业来讲,准备好了是机遇,准备不好可能是灭顶之灾。山水集团通过前些年的调整发展,具备了参与市场激烈竞争的基础,也有了“与狼共舞”的资格。不久前,谈起入世话题,被誉为“国企好班长”的济南山水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张才奎讲了这么几句话:中国入世已成为现实。入世对企业来讲,准备好了是机遇,准备不好可能是灭顶之灾。山水集团通过前些年的调整发展,已具备了参与市场激烈竞争的基础,也有了“与狼共舞”的资格。

    1990年初,张才奎担任了全国建材行业闻名的老大难企业——山东水泥厂的一把手。他不仅使企业在短期内起死回生,而且经过3年努力成为济南市利税大户,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1995年底他又上任济南山水集团的前身——济南市建材局党委书记兼局长。他针对工业局整体亏损和“基础差、底子薄、实力弱”的状况,提出“九五”期间“四大任务”,即扭亏为盈,组建集团,两厂迁建,结构调整。经过五年努力,不仅完成了“四大任务”,而且形成了规模与结构、技术与产品、管理与机制、速度与效益的综合优势,跻身于济南市6大、山东省136家和全国建材系统9大重点企业集团。2000年山水集团被中央领导确定为全国重点宣传的改革发展典型,中央及省市新闻媒体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

    一、坚持“两本”管理,夯实发展基础

    “两本”管理经验的创造者是山东水泥厂,1996年在全省广为推广,1998年获得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两本”管理是山水“以人为本,效益为天”企业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它以人本管理为基础,以成本管理为核心,以职工的高度积极性为动力,以“三严”(严格的态度、严密的系统、严格的考核奖惩)为基本要求,以技术进步、生产要素优化为支撑,推动企业整体实力增强,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

    山东水泥厂从1991年起实施“两本”管理,水泥制造成本逐年下降,经济效益一年一个新台阶,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比去年增长30%左右。

    1995年底,市建材局调整班子后,针对整体净亏达200余万元的状况,提出了1996年创“全局无亏损企业”的目标,选择了亏损最严重的新型建材厂和水泥制品厂两个企业为突破口,派出工作组推行“两本”管理,使两个企业当年实现扭亏,在其带动下其他企业也都在短期内摆脱了亏损局面,消灭了亏损企业,全局当年实现盈利1000余万元。

    二、深化内部改革,激活经营机制

    在实施全局扭亏的同时,济南市建材局的改革也随之展开。首先,对局机关机构和人员进行归并调整,按照企业集团机关总部“规划决策,投资融资,技术开发,审计监督”的功能要求,重新设置部门、定岗定员。让机关人员“能上能下”,实现由政府“官员”向企业员工的转变;制定责任制,推行企业目标责任管理,让机关人员收入“能高能低”,实现由吃政府饭向吃企业饭的转变;引入竞争机制,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人员充实到机关重要岗位,实现机关职能由行政管理向企业管理的转变。通过机关机构改革,部门由原来的15个精简为10个,人员精减三分之一。1997年底,经济南市人民政府批准,由工业局整建制改制,组建了以山东水泥厂为核心企业、以原局属企事业单位为成员单位的山水集团有限公司。

    由工业局改组为企业集团,不只是形式上换换牌子,而是要转换经营机制,优化盘活资产,促进集团发展壮大。针对长期以来形成的人员多、负担重、机制不活的弊端,山水集团提出了“整体调整,统一规划,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全面剥离,集中分流,合分结合,膨胀发展”的32字改制方针。首先进行主辅剥离,将附着在主业上的三产、后勤、服务、医疗等部门以及所有非在岗人员全部剥离出来,由集团成立社保中心进行统一管理,把他们推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将剥离后的主业改制为生产经营性子公司,集团与经营者签订资产经营责任状,按照“定利润指标,定上缴资产回报,定风险抵押金,定经营者风险收入”的“四定”原则,建立起一个既有约束机制又有激励措施的资产经营保全体系。通过实施以资产为纽带、以保值增值为目的资产委托风险经营,理顺了母子公司关系,达到了“责、权、利”三到位,调动了经营者的积极性。自推行资产经营以来,各子公司不仅无一亏损,每年还向集团交纳2000万元的资产回报,剥离后的三产、后勤等部门也由于与企业脱钩,增强了自我生存的能力,均实现了盈利。

    三、实施结构调整、提升传统产业

    山水集团针对过去的状况,决定对内部几十年一贯制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产权结构进行调整,实施腾笼换业、拓展发展空间和经营领域,把集团真正建成一个主导产业突出、辅助产业补充、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而调整的突破口选定在市区济南水泥厂、东方红水泥厂的环保迁建上,并提出了“举两厂迁建之旗,走结构调整之路”的工作思路。

    济南水泥厂和东方红水泥厂是集团的两个骨干企业,分别具有80年和40年的厂史,共建有7条机立窑,年产量80万吨。由于两厂地处市区,粉尘污染严重,济南市民纷纷要求请两厂迁出市区。但苦于两厂搬迁资金、人员分流等问题难以解决,一直成为困扰政府和市民多年的一块心病。以张才奎为首的集团领导班子上任后,把两厂迁建提上议事日程,并报请省市领导得到同意。1997年6月15日,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正式把两厂迁建列为实现“济南五年大变样”的六大形象工程之一。为加快两厂迁建步伐,山水集团专门成立两厂迁建指挥部,提出了“先建后迁,不建不迁,边建边迁,同步实施”的实施方案,决定在山东水泥厂建设一条日产2000吨3号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3号线建设仅用不足10个月时间、不足3亿元投资便胜利竣工投产,而且实现了“当月达标,次月达产”,一年后又实现年达产,并超设计能力10万吨。3号线也因此而成为国内低投资、国产化、高水平的日产2000吨水泥生产线样板示范线。在3号线建设的同时,济南水泥厂、东方红水泥厂的搬迁也同步进行,并分别于1998年11月26日和1999年7月26日停窑停产,两厂4000余名职工得到妥善分流。

    两厂迁建的完成,使集团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两厂迁建前,山东水泥厂、济南水泥厂、东方红水泥厂三个厂生产总量为180万吨,迁建后,“山水”年产量达到250万吨,人均实物劳动生产率达到2200吨,是迁建前的3倍。目前的山东水泥厂已成为一个集生产工艺先进、技术装备一流、厂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企业和花园式工厂。

    受两厂迁建的启发,集团决定对市区占地面积大、产品单一、市场竞争力弱的企业进行腾笼换业,统一搬至市郊。新上彩色水泥瓦、40万立方混凝土搅拌站、10万立方加气砼生产线等项目。同时,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和“有进有退”的原则,对搬迁的所有中小企业进行了以“双置换”为主要内容的改制。具体就是:动员全体在岗职工参加改制,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合同,企业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职工用其补偿金,根据国资局指定的中介机构的评估价格,购买或租赁原企业的部分国有资产,以股东身份组建新的股份合作制公司。一方面,使国有资产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把土地等资产置换出来,集团用以开发房地产、新上山水商城和玻璃微珠粉等高科技项目,从整体上盘活了国有资产;一方面,通过职工国有身份的置换,切断了与原企业的依附关系。截止2000年底,集团所属中小企业全部完成改制,其中1500人组建了8个股份制公司,500余名职工自谋职业,组建后的股份制公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四、落实“十五”计划,加快发展步伐

    今年年初,山水集团在总结“九五”工作、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十五”期间以水泥、新型建材、新材料为主导产业,以商贸、房地产为辅助产业“三足鼎立,两翼齐飞”的发展规划和销售收入50亿元的奋斗目标。今年5月1日营业面积4.5万平方米的山水商城建成并投入运营;10月28日,占地450亩、投资8000万元的山水工业园也落成,一期工程年产30公里大口径钢套筒和年产6000万条塑编两个项目也竣工投产;另外山水山庄一期工程5万平方米的住宅楼年底全部竣工,具备入住条件。

    近期,山水集团领导班子,按照集团“十五”计划,提出了“十五”期间的两大核心任务,即作大水泥主业,做强工业园区。首先,发挥集团在新型干法水泥上的技术、管理、人才、品牌等综合优势,实施“东进西扩,南北辐射”战略,在有资源的地方建设熟料基地,在有市场的地方建设粉磨站,规模做到1500万吨。同时,积极发展与主业水泥相关连的产业,形成以水泥为核心的产业链和市场链。其次,在目前落成的工业园规模基础上,再征土地150亩,扩大山水工业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填充引进入园,建成具有一流设施、一流管理、一流形象的大型综合性工业园区,“十五”末形成销售收入10亿元。

    山水集团目前已经是一个具有较强品牌优势和发展潜力,有着丰富“两本”管理经验和宏伟发展目标的企业集团。面对着入世后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山水人将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不怕困难怕落后”和一往无前的精神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尽快把山水做强做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舞台上,与强手同台竞技,比试高低。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7: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