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资金工具发力稳增长重大项目开工加速

证券日报网 · 2022-10-04 15:04

作为稳经济大盘的重要工具之一,6000亿元额度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现已投放完成。随着资金到位,近日多地重大基建项目加速开工。

6000亿元基础设施基金

投放完成

9月28日召开的稳经济大盘四季度工作推进会议提出,“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根据地方项目需求,合理确定额度投放,加快资金使用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四季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近日,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先后披露第二批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投放情况。截至9月16日,农发基础设施基金第二期已投放项目732个,投放金额1000亿元。截至9月20日,国开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第二期已投放1500亿元,支持项目421个。截至9月28日,进银基础设施基金完成500亿元资金投放任务,共支持106个重大项目。至此,6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已全部投放完成。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根据政策安排,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主要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但不超过全部资本金的50%。考虑到当前重大项目资本金比例普遍为20%左右,本轮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最高可为重大项目引入6.6万亿元左右的增量资金,相当于2021年全口径基建投资规模的34.9%。预计今年全年基建投资累计增速有望达到10%以上。

记者注意到,近日,多地加快重大项目开工速度。例如,9月29日,广东省茂名市举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签约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参加集中开工的基金项目共有11个,总投资404.8亿元,涵盖交通、水利、能源、园区配套、城市建设等重点领域。9月26日,四川省举行2022年第三季度重大项目现场推进活动,现场推进重大项目219个,计划总投资5956.3亿元。其中,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推进的重大项目达到196个,计划总投资4168.4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放资金382.3亿元。

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赵玲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将对稳投资产生极大效用,伴随宏观政策调节力度的加大,投资要素保障力度不断增强,投资拉动增长的作用有望进一步发挥,助力经济稳定运行在合理区间。

在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陈昱成看来,四季度基建投资增速会加快。当前与基建相关的沥青炼厂开工率、水泥磨机运转率等数据均明显回升,预计接下来会形成基建投资资金和投资项目“双增长”的良好局面。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实施进度较快,9月底之前已投放完成,后期将视经济修复情况而定,不排除四季度再度追加额度的可能。”王青表示。

明年专项债部分限额

提前下达

财政部门也在加快专项债的发行和使用,与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协同发力,加大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的力度。

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已累计发行专项债券3.52万亿元,用于项目建设的额度已基本发行完毕,比往年大大提前。

9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依法盘活地方2019年以来结存的5000多亿元专项债限额。其中,70%由各地留用;30%由中央财政统筹分配,并向成熟项目较多的地区倾斜。各地要在10月底前发行完毕,优先支持在建项目,在年内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据记者了解,目前财政部已将专项债结存限额分配给地方。根据多地发债计划,专项债结存限额主要集中在10月份发行。

9月28日召开的稳经济大盘四季度工作推进会议还提出,“依法依规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限额。”

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白彦锋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是国家应对风险挑战、稳住经济大盘、加强逆周期调节的需要,也是尊重基建项目开发内在规律的要求,有助于切实调动地方政府推进专项债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专项债资金的支出效率,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王青表示,除2021年经济大幅反弹、当年新增专项债限额未在2020年年底前提前下达外,其他年份都有部分新增专项债限额提前下达。也就是说,提前下达下一年专项债部分限额属于近年来的常态化操作。今年较早宣布“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限额”,意味着至少在明年一季度“稳增长”仍是宏观政策的重要取向,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

近期,还有一些地区已启动2023年专项债项目储备工作,争取更多的专项债券资金额度。例如,广西钦州市浦北县财政局近日发布消息称,截至目前,浦北县提前谋划储备2023年新增政府专项债券项目38个,资金需求合计67.59亿元。

王青预计,“参考近几年提前下达的专项债项目所需资金的规模和比例,以及对明年宏观经济走势的判断,预计今年提前下达的明年专项债规模将达1.46万亿元左右,相当于今年3.65万亿元新增专项债限额的40%。”

编辑:大利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2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