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46家央企重组整合,背后大有深意!

财经国家周刊 · 2022-05-26 10:17

央企重组整合,大动作频频。  

近日,中国建材控股企业祁连山水泥发布预案,公司拟将全部资产及负债与中国交建及中国城乡下属的6家设计院进行资产置换。此外,中国汽研也于近日发布公告表示,接控股股东通用技术集团通知,其正在与中国中检开展检验检测业务整合事宜。  

如果加上1月25日中储粮与中粮官宣的股权合作,今年以来,已有三组中央企业的专业化整合展开实施。这三组案例,也是过去十年来,推动央企重组整合、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最新成果。  

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完成了25组46家中央企业重组,并且根据国家发展需要,新组建了9家央企。  

而随着央企重组整合工作向前推进,相关改革路径也逐渐明晰。彭华岗表示,目前,央企整合大致形成了“横向合并”战略性重组、“纵向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整合、专业化整合3种重组方式。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央企重组整合不是简单的“1+1”,更不是行政“拉郎配”,而是一场深化改革。这背后,是持续深化央企内部改革和机制创新,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促进提质增效,推动行业结构优化,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横向合并”强强联合  

“央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骨干和中坚力量。央企的重组整合与全球经济形势、产业演进阶段、市场规律变化、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等诸多因素密不可分。”一位接近国资委人士介绍。  

横向并购指并购同一行业的公司,有利于减少边际成本,提升市场份额。在近十年的央企兼并重组中,“横向合并”强强联合是重要的重组方式之一。  

“通过强强联合后的国企规模增大,实力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海外投资更具有优势。”上述接近国资委人士说。  

近年来,央企合并的典型案例——中国船舶集团早已经印证了这一效应。  

中国船舶成立于2019年11月26日,为原中船工业和中船重工重组而来,因业务“划长江为界”,这两家造船集团被称为“南船”和“北船”。2019年10月,国资委宣布“南北船”实施联合重组,新设中国船舶,由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两船整体划入新集团。  

中船工业与中船重工重组时,国际造船业整体产能过剩,“两船”重组,是“提升我国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的积极举措,对国际造船市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曾表示。  

后来的结果也表明,“两船”重组的确较好地整合了行业资源,舰船研发制造进展大大加快。  

数据显示,中国船舶2021年三大造船指标首次全面超越韩国现代重工,成为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团,实现完工交付船舶206艘,占到全球市场20.2%的份额,实现新接订单合同金额1301.5亿元,创下自2008年以来的最新纪录。  

类似案例还包括两家钢铁企业宝钢和武钢。在2016年揭牌、2017年2月完成重组后的中国宝武,资产规模在当时达到7300亿元,经营收入达到3300多亿元,员工22.8万人。  

▲2021年4月9日,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图/ICphoto  

重组同样实现了“1+1>2”的效果。一方面推动钢铁去产能,两家企业重组以后化解钢铁过剩产能超过1500万吨;另一方面提高企业的发展质量,重组以后企业钢铁产量在2020年破亿吨,位居世界第一,高端碳钢产品产量超过3000万吨,高温合金、钛合金、大交通轻量化材料、碳材料等正在成为研发创新的新重点。  

截至目前,除了“南北船”、宝武钢,在央企横向“强强联合”方面,还有“南北车”重组的中国中车、“中远和中海运”重组的中国远洋海运等成功案例。彭华岗表示,这些整合,也都“发挥了很好的规模效益协同作用”。  

“纵向联合”优势互补  

纵向并购主要指并购产业链上下游的公司,有利于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提高效益效率,增强全球话语权和影响力。  

近年来,央企纵向联合的典型案例是“两核”的合并。2018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网站发布消息,经报国务院批准,中核集团与中核建实施重组,中核建整体无偿划转进入中核集团,不再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  

重组前,中核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核电站建设和运营商,主要从事核军工、核电、核燃料循环、核技术应用、核环保工程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建设和生产经营,以及对外经济合作和进出口业务。  

而中核建是一家纯粹的工程建设商,主要为国内的核电工程、核能利用和军工工程提供工程承包建设和服务。  

可以说,中核集团与中核建属于产业链不同环节,二者的重组,属于典型的产业链上下游整合。  

中核集团与中核建原本就同根同源。中核集团前身为二机部、核工业部、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中核建则是1999年在原中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中央直属企业。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王寿君表示,和其他充分市场竞争的行业不同,核工业应该是一家,否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在他看来,“在中国核电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的核电企业应该形成合力,不要内耗,这样在国际竞争中成功的几率才能更大。”  

合并后的中核集团,也验证了上下协同提升效益的逻辑。数据显示,2021年,中核集团营业总收入2472.25亿元,同比增长9.7%,利润总额216.95亿元,同比增长5.92%,《财富》世界500强排名跃升至第371位。  

“纵向联合”的最大价值,就在于产业协同。除了“两核”,近十年这方面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  

2018年,神华集团与中国国电合并重组,成立国家能源集团,一跃成为煤炭、电力行业的最大企业,实质将推行多年的“煤电联营”模式,从项目层面推向资本层面的整合,寄望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形成规模效应。  

▲2022年4月15日,辽宁省沈阳市,国家能源集团。图/ICphoto  

更早的2015年,中电投与国家核电重组组建国家电投,则形成了技术开发、工程建设、投资运营一体化的核电产业链。  

“通过业务资产的重组,有利于央企之间优势互补,产生协同效应,减少同业竞争。”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表示。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则认为,通过推动企业内部或跨企业的专业化整合,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产业集中度,解决国有资本布局分散化,难以形成集中优势的问题。  

专业化整合优化配置  

专业化整合也是近十年来国资布局调整的重要路径。尤其是2022年以来,中粮与中储粮、中国建材与中国交建、通用技术集团和中国中检三组专业化整合,均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业务做强做精为要义。  

今年1月,中粮与中储粮在储备加工领域分类改革股权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两集团根据商业类、公益类企业不同功能定位,通过股权合作,分别组建由中储粮集团控股的粮食仓储业务合资公司和中粮集团控股的油脂油料加工合资公司。  

中粮和中储粮都以粮农为主业。其中,中粮侧重粮食加工、贸易,是中国最大的粮食市场化经营企业。中储粮则是中央储备粮管理主体,侧重于粮食储备、粮食托市收购等业务。  

在受访专家看来,中粮和中储粮的业务本有所交叉。本次在股权层面展开合作,中储粮将更加专注于公益类储备业务,中粮将更加专注于市场化经营。而且,此次专业化整合后,两家企业在粮食轮换、仓储管理、生产流通等方面将形成高度协同,加快释放改革红利。  

即将进行专业化整合的中国汽研与中国中检,也有很强的业务协同性。中国汽研主营业务包括汽车及相关产品技术研发、测试评价等业务,而中国中检作为综合性质量服务机构,也在开展多项汽车检测业务。  

同样典型的案例还包括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组建的9家央企,彭华岗表示,这9家企业大部分是专业化整合后新建的。比如2021年组建的中国星网、中国电气装备、中国物流、中国稀土4家新央企,实际上都属于专业化的整合。  

彭华岗说,这些新央企组建以后,迅速进入工作状态,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加快推动资源整合和改革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和良好开局。  

2022年一季度,中国稀土的矿山和冶炼分离产量提升15%以上,实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大幅增长41%和65.7%;中国物流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4.8%;中国电气装备2021年研制成功127项新产品,其中54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6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前述接近国资委人士表示,这十年的这些成功案例清晰地表明了,兼并重组、专业化整合仅是第一步,未来的重点则是如何实现高度融合,如何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如何通过整合实现与世界一流企业对标。  

彭华岗也提到,企业重组只是第一步,还要高度重视重组以后的融合工作,不仅要做到资本合、资源合、组织合,还要做好思想合、战略合、管理合,实现“1+1>2”重组效应。  

“今年将继续把专业化整合作为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彭华岗表示,针对目前中央企业部分行业存在的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等突出问题,将以提升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以业务做强做精为重点推动重点领域专业化整合,打造主责主业更加聚焦、业务结构更加清晰、核心能力更加突出的优势企业。  

“重组整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牵涉面很大,将按照成熟一户推进一户的原则进行。”彭华岗说。

编辑:孙蕾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21:3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