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汇储备问题与水泥行业国际化战略

中国建材网 · 2008-06-06 0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经济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连续出现“双顺差”的情况下,造成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外汇储备规模不断增加,并于2006年2月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2007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3.32%。本文在肯定我国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对外开放政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指出和分析了我国在外经、外贸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建议。本文着重联系水泥行业如何面对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认真总结经验,深刻分析国际、国内行业的发展形势,坚决贯彻国务院提出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政策,调整水泥行业的国际化战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实现国务院提出的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做出贡献,发表了自己的卓识远见,具有深刻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一、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

  2006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8536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2007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3.32%。数据显示,2007年全年,我国外汇储备增加4619亿美元,同比多增2144亿美元,平均每月增加约385亿美元。高额的外汇储备及其激增的态势成为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外汇储备的增加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和现行外汇管理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高额的外汇储备虽然增加了我国经济运行的安全性,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也反映了我国内外经济发展失衡、外贸粗放式增长等结构性问题。

  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给货币政策带来压力

  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给中央银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带来压力,特别是对信贷的紧缩起到了抵消作用。由于外汇市场外汇大量增加,央行不得不在市场上以本币购入外汇,从而不断为增加的外汇储备投放人民币占款。外汇占款的增加导致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这样,不但会引起某些商品价格的上涨,而且对信贷增长过快、固定资产投资过热有所影响。为此,央行又不得不采取发行央行票据、提高准备金率等手段回笼本币资金。这些连锁反应削弱了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也增加了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

  2.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和总量过大带来的持币成本和风险问题

  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从国际金融市场筹措资金时要被强加风险溢价,从而必须支付高额利息,而当我国把外汇储备投向流动性好的发达国家的国家债券时,只能得到较低的回报率,这样里外损失很大,对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不利。在国际直接投资方面,由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这些国际投资所承载的各种竞争力和效益、形成的有效资本和技术创新力、造就的各类高素质的人才、带来的市场和就业机会等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不少地方对外盲目引资,为引资而引资,片面追求GDP的增长速度,引入一些高消耗、高污染、消耗大量资源、土地和劳动力的项目。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主要靠低廉的劳动力获得,特别是贴牌生产占相当大的比重。而在一些高新技术企业里我们也是在从事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环节,大部分核心关键技术被严格控制起来。为此我们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据有关部门初步测算,我国每年因外贸造成的环境、资源及员工福利健康方面的代价大约为1200亿美元,与每年的贸易顺差大致相抵,并且这种代价将很难在短时间内加以弥补。

  3.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和总量过大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在世界看好中国经济的大背景下,国际上普遍认为我国目前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素质较高、相对成本较低、充足的劳动力,有稳定的政局和守信的政府,有良好的投资环境等因素,这些都对资本的趋利性发生巨大作用,使我国成为世界资本流入的洼地。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而近年来的对外经济活动的“双顺差”形成的巨额外汇储备和增长态势,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也使我国陷入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和抑制货币供应增长难以兼顾的两难境地。自2004年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与加息预期交替作用下,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如果迫于压力,允许人民币迅速升值,将大大降低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经济发展和经济稳定产生重大影响;如果继续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可能进一步刺激升值预期的提高,并导致投机资本的净流入,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4.经常项目的巨额顺差导致贸易摩擦加剧

  近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额不断增大,2005年出口总额达到约7600亿美元。经常项目顺差达1608.18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达1341.89亿美元,同比增长127.5%。这些经常项目的巨额顺差,加大了我国与一些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容易引发贸易摩擦和受到欧美等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和打压。特别是相对于总体贸易失衡而言,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更加突出。近年来,贸易摩擦不但表现在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贸活动中,而且也频繁发生在一些与我国毗邻的发展中国家。问题出在我们与他们的出口产品和服务贸易的类同性,这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

  二、当前我国水泥行业的国际化战略

  综上所述,高额的外汇储备及其快速增长态势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现行外汇管理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作用,但是如果我们对于它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或不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也将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在解决外汇储备问题的对策上需要全面考虑,协调各种配套措施,治标和治本并举,从外汇储备的供给与需求出发,控制增量,用好存量,针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正确地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方针,对我国外经、外贸的方针政策进行主动的调整,力争做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更好地发挥外汇储备为国家整体利益服务的功能。

  水泥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和行业发展形势,以及在外汇储备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如何调整发展战略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自1985年开始,我国水泥产量已连续21年居世界第一位。2005年水泥产量达到10.69亿吨,产能达到13.9亿吨,能力利用率为76%~77%左右,产量占世界产量的40%左右。“十五”期间水泥产量由2000年的5.97亿吨提高到2005年的10.69亿吨,年平均增长12%。“十五”期间水泥产能年平均增长7.87%,水泥能力利用率平均为71.35%,比“九五”期间高6.45个百分点。2006年水泥产量为12.4亿吨,增速达到17%左右,仅次于“十五”期间产量增长最高的2003年。2007年水泥产量更是增加到约13.54亿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走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的路线,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装备日趋成熟,形成先进、实用、可靠的特点。随着我们在水泥工艺技术和装备研发、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安装、生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单位生产能力的投资大幅度降低,新型干法水泥的比重不断加大,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到2005年年底,新型干法水泥产量达到4.73亿吨,比重已达到45%。2006年,新型干法水泥产量达到6.24亿吨,所占比重上升到46%。截止到2007年年底,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已达到797条,设计水泥熟料产能60657.7万吨,比重达到总产量的55%。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水泥工艺技术和装备国产化的成熟和大型化,一批水泥工艺技术和装备已走出国门。仅2005年~2006年上半年我国对外建设的大型新型水泥干法线和粉磨站合同金额已达30亿美元。目前,我国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和装备已出口多个国家,水泥成套技术装备及工程服务出口逐年扩大,在国际水泥技术装备及工程服务市场的份额目前已占30%左右。

  由于我国新型干法水泥实物质量的提高和价格的竞争优势,加之国内水泥销售市场竞争的激烈,国内一些大中型企业在“十五”期间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促进水泥产品出口。“十五”期间共出口水泥及熟料4605.87万吨。2005年水泥出口1137万吨,出口额4.06亿美元,水泥熟料出口1078万吨,出口额2.74亿美元。2007年累计出口水泥及水泥熟料3300万吨,较上年下降8.6%。这说明2007年7月1日水泥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作用已经显现。

  “十五”期间,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发展,国际资本加速进入我国水泥产业。我国已连续多年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社会稳定,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比重较大,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2005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750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2%。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对水泥实物产品需求量也随之增大;近几年我国一些大型水泥企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在生产技术和装备逐步与国际水平接近的同时,在管理理念和水平及企业的发展战略创新上与国际上成功的大企业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前几年国内一些企业规模发展很快,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量也急增,产生了与不同类型投资者合作的需求。在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日益走向技术化、标准化的今天,对于环境保护的要求也更加严格,迫使资源类和能源消耗类产业不断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转移。

  “十五”期间外资进入水泥产业的实收外资资本金逐年上升,总计898亿元,占全部建材产业吸收外资资本金的42.34%。

  “十五”期间,外资进入我国水泥产业的实收资本金年均增长速度是9.41%,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呈持续增长态势。这其中17家重点外资企业是外资投入水泥产业的主力,他们在“十五”期间共投资301亿元人民币,占当期水泥产业吸收外资总额的33.52%。这17家外资企业既有排名世界前几位的大型国际水泥集团,也有世界著名大型金融企业。外资进入我国水泥产业的方式,有的是在具有区域发展战略地区独资建设大型现代化水泥企业,更多的是收购和并购具有战略发展意义的大型水泥企业集团或其股权。当前外资进入我国水泥产业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的特点。

  1.关于出口水泥和水泥熟料的问题

  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均衡发展,改善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基础条件,实行国际收支、特别是经常项目的基本平衡应当是今后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因素日益明显,过去长期执行的出口导向政策必然要进行适度的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是国家根据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外贸转变增长方式、推动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之一。国家将根据各类商品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对环境的影响,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国际贸易的具体情况适时做出必要的调整。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5部委2006年9月14日联合发出通知,自9月15日起调整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在这次调整中水泥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11%。目前,我国水泥和水泥熟料每年出口数量占全年生产总量的比例虽然很小,但这次出口退税率的调整,表明了国家对水泥这种产品出口的政策导向。这几年水泥和水泥熟料出口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集团,他们的水泥和水泥熟料出口量占出口总量的80%~90%左右。一方面国内市场由于前几年产能相对集中的释放,一些地区的水泥产品价格在低价徘徊,利润空间减小,迫使部分大型企业把目光转向国际市场;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大型企业集团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较高,能够按照进口国的水泥技术标准和用户的具体要求组织生产。遵照国家调整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的精神,我们的企业要因势利导,要利用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加大对国内市场的开拓。要进一步作好节能降耗、开展精细管理工作,降低运行成本,争取合理利润空间。在开展水泥和水泥熟料出口贸易时要密切关注人民币汇率和人民币存贷利率的变化,充分利用金融衍生产品,把财务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2.关于水泥工程建设业服务贸易问题

  我国开展对外水泥工程建设业的工作由来已久,且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随着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装备的成熟,随着工程设计、工程建设、工程管理经验的丰富,加之我们在服务和价格方面的优势,我国水泥企业在国际水泥工程建设业的舞台上已经扮演着重要角色,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开展水泥工程建设业的国际服务贸易,可以调整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可以促进我国水泥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带动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和技术、设备的出口。通过开展水泥工程建设业的国际服务贸易,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了解国际工程建设运行规则的复合型人才,这一举措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力。

  为了更好地开展水泥工程建设业的国际服务贸易,从政府层面上应当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加大对这项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在信贷额度、信用担保、外汇管理、设备出口、人员往来等方面给予便利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我国驻工程项目所在国的有关机构也应当给予工程项目以必要的政府管理、法律、税收、金融和社会情况等方面信息的支持。在出现某种危机、我国公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应提供必要的保护,使他们的正当权益得到应有的保障。

  从企业层面上应当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要遵守国际通行的原则,提高合同履约率。在国际水泥工程建设项目的竞争中企业要着力提高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提倡“优质优价”,提高我国水泥技术装备的内在质量和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企业一定要为所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努力。根据所在国的具体情况,大力提倡工程设备和建筑材料本土供应和人才的“本土化”战略,通过项目建设达到双赢的目的。当前,我国具有在国际上竞争大型水泥工程建设项目的工程建设企业已有数家,他们都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就其单个的规模和实力来说,与国际上著名的大型工程建设企业都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我国企业之间也缺乏必要的协调和合作,有时还出现相互压价竞争的情形。因此,在今后如何壮大和培育大型企业集团,进行必要的企业间的重组联合,切实提高我国大型工程建设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重要的任务。

  3.关于外资投资和并购国内水泥企业的问题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对于外资投资和并购我国水泥企业的问题,引起了业内人士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笔者也在一些场合发表过自己的观点。纵观全局,当前出现的外资投资和并购在行业内或某一地区内具有发展潜质的水泥企业,有其现阶段国际、国内经济和我国水泥产业发展阶段的历史必然性。

  从宏观层面上看,一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连续多年GDP增长速度保持在8%以上。世界各国看好中国经济发展潜力,有长期发展的空间;二是我国劳动力、资源和能源成本比较低,环境代价也相对较低;三是我国政局稳定,对外长期实行互助互利的和平外交路线,政府是守信和负责任的政府;四是我国已经加入WTO组织,全面降低了进口关税,对现行的外汇管理政策进行了调整等等。这一切都有助于外资的引入,形成世界级投资洼地之一。

  从产业发展层面上看,一是我国水泥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科研、设计、施工、设备制造、工程建设等方面都有了根本的变化和质的飞跃,大大地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二是水泥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低投资、优化设计、装备国产化、单位生产力投资成本降低、建设周期缩短、生产经营等方面达到一个新水平;三是企业从应对激烈市场竞争和发展战略出发,近几年我国大型水泥企业规模扩张迅速,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力度加大。企业的这种迅速扩张、规模扩大必然加大对资金的需求,对资金流的管理难度随之增加,企业的管理模式、理念都要进行重大调整。而这些正是国际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具有的优势。从近几年兼并重组的事实案例看,产业资本更看重资源丰富、市场潜力较大、效益一般的区域性大中型企业,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一切资源,可以降低收购成本。而金融资本更看重那些效益较好、短期升值空间较大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通过有效运作以取得较高的利润回报。

  国际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对我国水泥产业的关注和进入已是一个客观事实,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去应对,使它能为我国水泥产业结构调整、水泥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水泥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更新做出贡献。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高度重视外资并购重组我国水泥企业可能发生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要重视可能发生的事实上的区域价格垄断。政府在外资对我国水泥企业进行投资、重组并购工作中一定要认真履行职责,依法予以监管和必要的指导,使其在法律和现行政策的框架内进行。为了促进和规范外国投资者来华投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就业、维护公平竞争和国家经济安全,依据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行政法规及《公司法》和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商务部等6部委制定了《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这个行政法规是现阶段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所必须遵守的法规。

  4.关于加快我国大型水泥企业做大做强,参与国际竞争的问题

  我国大型水泥企业或企业集团近几年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有了长足的发展,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产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对市场的控制力也显著增强。但是这些企业不论是水泥生产企业还是水泥工程建设企业,仍然缺乏国际竞争力。我们在国际市场中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或几个大型跨国经营企业去参与国际竞争。我们要利用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充裕的条件,政府有关部门应从信贷、税收、海关监管、外汇管理等方面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建立生产企业或收购境外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股权,真正实现跨国经营,在国际市场的大环境中发展壮大。

  为此,我国的大型水泥企业集团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创新企业发展战略,通过同业并购和股权置换、资产重组和规模扩张等方式,逐步壮大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创新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施符合国际化经营目标的运行机制和考核、监督机制;创新企业人才培养和用人机制,通过建立新型人力资源开发和用人机制,大力培养适合国际化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以考核实际经营管理能力和业绩为主要目标的用人机制,大胆把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善于谋略、科学决策、业绩卓著的,在工作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人才充实到关键的领导岗位。跨国经营要大力推进人才的“本土化”战略。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连续多年快速健康发展,对外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在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下,出现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的“双顺差”,2006年2月已经成为世界外汇储备总量第一的国家。我们在充分肯定取得成绩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外汇储备总量过大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某种负面影响。我们要主动采取必要的调整措施,调整出口商品的结构,提升出口服务贸易的水平,加强对引进外资的政策性引导和规范运作,扩大进口我们需要的资源、能源、先进技术装备和科研手段,大力支持我国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竞争的环境中培育我们的大型跨国企业。力争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创造出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cyy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7:3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