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四大治企思维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和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双料会长”宋志平先生,是中国建材原董事长,在40年企业经营的历程中,他不仅取得将中国建材、中国国药两家央企带入《财富》世界500强的突出成就,还是一位善于运用科学思维,总结、归纳经营管理思想的企业思想大家。几十年来,他在管理企业之余,持之以恒,博览群书,深度思考,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经营方略》《企业迷思》《经营制胜》《改革心路》《新机与新局》等18部著作,有“双料董事长”“杰出企业思想家”等美誉,还获得了《财富》杂志首位世界500强CEO终生成就奖。
宋志平不仅是中国优秀企业家的代表人物,更是中国企业家中鲜见的具有影响力的企业思想家。笔者近年来研究宋志平治企思维规律性特征,发现他主要有四大治企思维。
一、格局性思维
企业家的格局思维是指企业家本人对企业相关事物认知范围的思维。企业家在格局思维过程中认知范围大,就意味着其格局大,反之,其格局就小。
宋志平认为:“格局是企业的时空观”“做企业需要格局,格局越大,企业就越自信”。他还专门撰写《企业应该树立的四大格局》:
“企业格局主要反映在四方面。一是企业领导的认知格局。企业领导要见多识广,了解市场情况、行业走势、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新变化,洞悉重大机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四方友’。二是企业的战略格局。制定战略时,既要锁定目标,也要确定市场范围,应是明确目标后,缺什么找什么,而不是有什么做什么。三是企业的工作格局。企业怎样看待资源,怎样制定分配机制,怎样处理环保、安全和效益的关系,怎样面对竞争者等,这些都是格局问题。四是处理复杂问题的格局。对待复杂问题要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站在问题之上、问题之外看问题,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学会把问题简单化”。
正是因为宋志平具有宏大的格局思维,才放大了企业发展的时空,才在“联合重组”改变世界水泥格局过程中,带领中国建材做强做优做大。
彼得·德鲁克说:“一个企业只能在企业家的思维空间内成长”,充分说明了企业家格局思维的重要性。企业家格局思维的大小,取决于其思维边界。边界是企业,其格局就永远在微观中打转;边界是行业,其格局就会突破企业;边界是宇宙,其格局就会是天下。企业家在对企业问题进行思维时,善于将企业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社会、国家、人类发展联系在一起,才能为企业发展谋划出一盘宏大的格局。
宋志平会长向本文作者赠书
二、超前性思维
超前性思维是指人们在思维时具有立足过去和现在,放眼未来的思维特性,其要义是基于对企业、行业和社会现在与未来情况的分析,对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预测和思考,在清醒认识、分析判断未来趋势的基础上,思考采取何种策略。中国建材的跨越式发展,充分证明了宋志平是具有超前性思维的大家。
宋志平运用超前思维,对国家、行业、企业联系起来进行未来预测,在多年后获得印证。下面是《经营方略》一书中记述的宋志平在2011年说过的一段话,堪为超前思维经典案例:“据统计,2010年我国GDP是39万亿元,如果按照8%的年增长速度,到2015年能达到55万亿元,即使按5%的增速,到2020年,也可超过70万亿元。我预测,到2020年,中国前100家企业年平均销售额在3000亿元左右”。
按照中国和中国企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再加上他对中国建材行业的清醒认识,在2012年他就信心满满地推演出中国建材2020年将有近5000亿元营收规模,在这个领域将有极大的战略发展空间。事实正如他所预测,在宋志平离任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的2019年,中国GDP已接近100万亿元,中国建材营业收入达到3921亿元,较他上任初期的20亿元,增长了近200倍。
超前思维不是主观臆断,它是建立在个人所具备的知识、经验、信息和思维水平基础上的、着眼未来的综合判断与逻辑推演,这种判断与逻辑推演一旦形成,将会在每一位企业家心中形成强烈的方向感、远大的目标感。正如宋志平所说:“只有站在未来的人才能影响现在,企业领导者就是站在最高处为企业眺望远方的人,即便经历风吹浪打,也不能阻挡远望者的视线。”
三、创新性思维
创新性思维是指企业管理者破除自身思维定式,努力提出新设想、探索新理念、指导新实践、创造新成果的思维过程。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00多年前出版的《经济学发展原理》一书中提出:“创新是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宋志平认为“熊彼特的关于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观点,很有启示性,现在依然适用”。
宋志平十分注重用“新组合”理念进行有效创新。他提出了具有“新组合”特色的混改公式:“央企的实力+民企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力”,以“联合重组”的经营思路,创新性地组合出了上千家水泥企业加入中国建材,改变了世界水泥格局。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他更注重用“新组合”思维,发现、推动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他认为“互联网+”模式,“最大亮点不是互联网本身,而是‘+’的模式。”他讲到中国建材“+”的案例时曾这样描述:“对我们水泥企业来说,‘水泥+’就是加骨料、机制砂、商混和干拌砂浆。青州的水泥厂,2018年4.6亿元税后净利润中,水泥赚了1.6亿元,‘+’业务却赚了3亿元。如果这个工厂的厂长不做‘+’的业务我也无话可说,我也给他戴大红花奖励他,但是他搂草打兔子。大家想草值多少钱,兔子值多少钱,这就是经营的逻辑”。这段描述,不仅体现了宋志平对“互联网+”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其创新商业模式背后的经营创新逻辑。
因此,企业家一定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对企业经营与管理、产品和技术进行 “新组合”,不断提出新思路、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新模式,有效打造企业竞争新优势。
四、共赢性思维
共赢性思维是指在思维时体现出的“化小我为大我”的特性。企业家在思考企业生存和发展时,不是孤立地从企业自身利益出发,而是寻求为行业、区域企业做大做强的宏观战略与策略,然后通过企业自身努力,在相关方获益的前提下,获得自己应有的份额。
在业内,中国建材重组浙江水泥市场时进行的“汪庄会谈”几乎人人皆知。为了推动联合重组,宋志平约浙江4家水泥公司掌门人到西湖边的汪庄饭店“喝茶”,通过一天深入沟通,4家水泥公司都改变了与外资、外企合作的计划,决定加入中国建材。宋志平在回顾为什么一天的茶局能改变东南水泥格局时说:“‘汪庄会谈’的成功是共生多赢的内在逻辑使然。那天大家找到了一个共赢的切入点,找到了一个共赢的目标。”
后来的事实证明,以“汪庄会谈”为序曲的水泥行业重组推动了各方利益最大化,中国建材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全国行业亏损得以扭转,区域市场走出了恶性竞争的迷局,地方政府也获得了相应的税源。这个重组案例不仅获得了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还入选了美国哈佛商学院案例库。
企业家要想在市场上获得大成就,一定要树立“成人达己”的共赢性思维,而不能用独赢思维独霸市场、独占利益。正如宋志平所说:“如果企业重组有什么真理,那就是要有共生共赢、与他人分利的思想。”
编辑:周程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