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部门应加强水泥质量监督与管理
3月的北京,春意融融,暖风阵阵。正值“两会”召开之际,记者特地赶到新当选的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林宗寿下榻的京润饭店采访。
林宗寿曾当选为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当问到今年作为政协委员参加“两会”与作为人大代表参加“两会”感觉有什么不同时,林宗寿笑着说,虽然两者有所不同,但责任同样重大,都要认真履行反映社情民意、参政议政的神圣使命。
当记者问到今年“两会”提案的问题时,林宗寿表示,提案正在准备,内容主要是关于加强对水泥质量的监督和管理。他认为,近几年我国水泥质量监督和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水泥质量控制上还有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水泥混合材料的问题。国家对混合材料种类、用量等各方面都有相关规定,但现在有一些水泥厂并不遵守这些规定。以普通水泥为例,目前活性混合材料添加量不能超过15%,非活性混合材料惨量不能超过10%,而现在很多企业在实际生产中都超过这个用量。另外,国家对掺加混合材料的种类也有详细的规定,如煤矸石、矿渣等都可以使用,而另一些混合材料必须在经过检验证明对水泥质量无害后才能使用。但是很多企业对混合材料使用比较随便,这都可能对水泥质量产生很大影响。
二是在水泥生产过程中,水泥企业对外加剂的添加不够合理。例如,为了提高水泥早期强度,一些水泥企业常常添加一些对水泥性能有害的外加剂,如一些含碱和氯离子的早强剂。在混凝土搅拌中可以添加一定不损害混凝土性能的早强剂,但在水泥生产中是不应该添加早强剂的。因为目前许多早强剂中碱、氯离子的含量比较高,添加到水泥中后,会使水泥中两者含量偏高。如果碱含量偏高,时间一长,碱就会随着水分从水泥内部渗到表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水泥“起霜”,由于碱在水泥表面沉淀、结晶,会造成水泥表面装饰材料如资砖、涂料等的脱落。而氯离子含量偏高,容易造成钢筋生锈,进而膨胀,造成混凝土开裂,有可能造成较大的事故。现在国家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所以《通用硅酸盐水泥》新标准规定了水泥中氯离子含量不能超过0.06%。
三是有关水泥包装问题。很多水泥小厂水泥包装“缺斤短两”,例如一袋水泥应该是50千克,而实际上却只有46千克。这样做不只是给购买水泥的用户造成损失,更重要的是给建筑造成安全隐患。水泥到了用户手上,按照一袋水泥50千克的量进行计算,调配水、砂子等掺加量,如果水泥重量有误,强度就不能达标,会造成事故隐患。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对水泥质量问题重视起来,加强对水泥质量的监督和管理,杜绝由水泥质量引起的安全事故。
林宗寿是水泥方面的专家,当谈到近几年水泥技术发展情况时,他认为,与以前相比,现在国内很多水泥方面的技术有很大进步,不少已经达到国外先进水平。现在水泥行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升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一些不发达的偏远地区,没有条件发展新型干法,立窑可以暂时存在。但是这些立窑也要进行技术改造,以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
对最近行业比较关注的JT窑技术,林宗寿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与普通立窑相比,JT窑的产量很高,水泥质量也比较稳定,节能环保方面做得也不错!可以在一些暂时不能发展新型干法的地区用JT窑技术对现有立窑进行改造,但要注意同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林宗寿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出了不少成绩,他研发的生料率值控制系统现在已经升级到6.0。在我国很多大型水泥企业中得到应用,如华新水泥、山水集团、台湾亚东水泥集团,今年海螺集团也将采用该系统。与此相比,目前我国从事建材研究的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并不太理想。对此,林宗寿说,每年我国高校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其实很多,申请的专利也很多,但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推向市场的却不多。高校科研转化不理想原因很多。首先是一些高校老师对为什么搞科研的认识有偏颇。他们认为,搞科研是为了发表论文、评职称,因此在选题时就不太注重与相关企业、市场需求相结合,造成一些科研成果在现阶段缺乏应用价值,无法创造经济效益,也就不能被企业接受。其次是高校老师与实际生产脱节,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了解市场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同时一些高校老师也缺乏与企业打交道的能力和意识。林宗寿建议,从事应用研究的研究人员应与企业一起设立研究项目,这也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再次是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鼓励高科技技术软件的研究开发。
林宗寿认为,2008年,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水泥行业在技术创新、节能减排方面将会取得更大成就。
(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zyj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