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扎实做好稳投资工作,多举措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实现良好开局,取得积极成效。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投资增长9.3%,比2021年全年提高4.4个百分点。数据还显示,今年一季度新开工项目个数较去年同期增加1.2万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54.9%。
其中,着力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建设,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的重大举措。从实际效果看,目前102项重大工程实施整体进展顺利,实现良好开局。
与此同时,各地陆续发布2022年重大项目清单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下旬,已有北京、上海、河北、广东、浙江等多个省份发布了本年度重大项目投资清单,涉及项目多达1.6万余个。投资规模持续扩大,重大工程项目“压舱石”作用凸显。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是当前宏观政策发力重点。但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坚持精准有效投资导向,坚决不搞“大水漫灌”,是此轮稳投资的基本原则之一。在预期向好的同时,也要客观看待基建投资落地的难度。
有专家表示,近期有外媒刊发“中国基建投资总额将达14.8万亿人民币”内容引起社会及资本市场较大关注,但该数据无论是逻辑性还是准确性都有待商榷论证。投资总额作为经济领域特有概念,其统计核算有着较强专业性,且各省市项目投资额统计口径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不能将各地基建项目投资额进行简单加总来核算。
分析人士认为,重大项目作为逆周期政策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仍将在稳增长、扩内需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有较大可用规模专项债券和政策靠前发力、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等措施的支持下,2022年有望实现超预期增长。这一方面反映出重大项目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压舱石”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现阶段我国投资需求潜力巨大,有效投资空间广阔。我国作为全球最具成长性的市场,每年要推动的重大工程项目规模都不低于10万亿元至20万亿元的体量,但受建设周期、配套资金等因素影响,有相当部分项目需要较长的建设周期才能最终落地,所以不能简单用投资规模来衡量评判当年的投资情况。
相比一年50多万亿元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政府投资数量十分有限,社会投资占大头,是投资的主力军。因此,稳投资必须要坚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表示,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引导撬动作用,充分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带动社会投资增长。
当下稳增长的方向明确,未来的需求“只是迟到,不会缺席”。多位业内外人士认为,待疫情影响缓解后,我国基建等投资有望迅速反弹。
编辑:周程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