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采石场有了“文艺范儿”
从山西太原市中心出发,向东行驶十几公里,就来到一处植被丰茂的山洼。这里的石头山、仿古建筑吸引不少绘画爱好者到此写生,这里的非遗作坊、民俗体验馆和各式展览也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这个名叫小西沟的小镇,位于太原和晋中交界处,坐落在三面环山、满目苍翠的山谷中,各式建筑错落有致,潺潺流水在每家每户门前的景观水道中循环。这里分布着摄影体验馆、非遗作坊、手工体验店、文创店、古玩收藏空间等文化体验类店铺,在小镇180多家商铺中占四成左右,让小镇充满“文艺范儿”。
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1300亩的乱石岗。上世纪80年代,在小西沟村的土石山上,一斧头下去就能削下耐火石和砂石,曾有十余家采石场、砂场和煤矿在此开工,进村公路上挤满外运资源的卡车。高峰时期,曾有200多个工人在这里削山采石,把一条小山沟挖得满目疮痍。
“水井枯了,植被没了,下雨时塌方、泥石流高发。”即使近20年过去了,提起当年小西沟的景象,村民陈永生仍不会忘记。
2003年,小西沟村整村移民搬迁。新村没有产业,村民们四处打临工,彻底成了“他乡客”。每次回来,看到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变成了荒村,陈永生心里就“苦苦的”。
生态修复为小西沟带来转机。2011年,晋中市榆次区启动北山绿化工程,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植树造林,鼓励发展旅游业。
2016年,小西沟位于太原和晋中之间的区位优势,被一家旅游公司看中。但企业负责人吕增军面对满目疮痍的石头山犯了难,“周围环境这么差,小镇再好也没人来,必须对荒山进行生态修复。”他说。
废弃矿山上没有土、没有水、山体被挖得近乎垂直,这些条件让很多生态修复工程方直摇头。
吕岩是小西沟工程的工作人员,他记得,2017年初,公司所有人都被发动上山植树,但苗木活下来的很少,还消耗了很多水资源。后来,生态修复技术工程师王国利带着碳汇生态修复专有技术入驻小西沟,这种技术专注于小西沟这样的极困难立地修复。苗木被装在碳汇生态育苗杯盆内,工人用电钻在砂岩山体上打眼,栽下育苗杯盆。这种育苗杯盆由70%的农林废弃物和30%的黏土特制而成,为苗木生长提供养分和水分。他们先栽种3000株苗木做初步尝试,成活率超过90%。
之后,这项技术在小西沟的废弃矿山上全面应用,1300亩乱石岗上织起一片绿色。
4月的小西沟,春意正浓,5万株树木静静生长,紫穗槐、油松、山杏、山桃等花朵竞相开放。
好山好水,为这里带来人气。摄影师安智敏在这里开了一家特色民俗店,集艺术摄影、图书馆、咖啡馆等功能为一体。他说,为培植文化产业,小西沟采用免房租、按照一定比例和商户分成的经营模式,这使他的开店成本减少,抵抗风险能力上升。
“梦想”有了扎根之地,文化有了生长空间,不少文化类店铺在此落地。浓郁的文化氛围,也成为小西沟区别于周边其他文旅小镇的特点。
热爱古玩收藏的安智敏,在民宿一楼开辟了藏品空间。连续几年夏天这里举办唐卡展,已有上千人在这个晋北小山谷里观赏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唐卡作品。
晋中市级非遗项目葫芦烙画传承人姜先生也终于有了第一间店铺,可以现场制作烙画,让更多人了解这项已有上千年历史的技艺。
编辑:张寅秋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