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固废”变身水泥替代品,体现了山东绿色发展的底气
高高泛红的赤泥堆,曾是山东工业大省的见证,现已成为绿色发展的“卡脖子”难题。随着赤泥综合利用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的落地投产,“堆积成山”的固废即将迎来“新生”。
赤泥是铝土矿提取氧化铝后产生的强碱性残渣,外观与赤色泥土相似,故被称为赤泥。每生产1吨氧化铝将附带产生0.8—1.5吨赤泥。据统计,2021年我国氧化铝产量约占世界氧化铝产量的55%,全国赤泥产生量超过1.1亿吨/年,累计堆存量超11亿吨,山东省作为氧化铝生产第一大省,产量占全国1/3以上。
赤泥作为典型大宗固废,目前综合利用率不超过6%,主要以堆存为主。但由于赤泥碱性强、盐分高、含有重金属,堆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破坏植被,还严重污染周围土壤与水体,尤其在恶劣气候条件下易引发溃坝,严重威胁周边环境及居民生产和生活安全。实现赤泥综合利用迫在眉睫。
近日,由山东高速集团投资建设的赤泥综合利用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在淄博经开区正式投产。项目以山东高速集团与山东大学共同研发的“多源固废协同利用制备土木功能材料关键技术与示范”技术成果为基础,开展固废基胶凝材料的生产与推广应用,在全国首次实现了拜耳赤泥制备低碳固废基胶凝材料全替代水泥用于交通工程基层和路基建造,开创了一种拜耳赤泥高附加值大宗量利用新方法。
简单来说,原本污染无用的赤泥,如今可通过烘干、配料、粉磨等多种工艺焕发“新生”,替代水泥功能应用于道路、桥梁、隧道等工程领域。值得注意的是,与生产水泥相比,每生产一吨固废基胶凝材料可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82.8%,降低能源消耗83.9%,以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计算,每公里可减少碳排放近900吨。材料成本可降低20%—30%。在科技创新的助力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双赢。
早在此次赤泥大面积投产之前,山东对于赤泥的综合利用已经“试水”。济高高速章丘北服务区A匝道就是采用赤泥基胶凝材料替代水泥用于路面基层稳定碎石铺筑而成。经检测,该试验段每公里可减少碳排放近900吨,降低建设成本近30万元。赤泥基胶凝材料技术成果已通过行业主管部门验收评价,基本具备大规模推广应用条件。
赤泥的应用场景不止局限在高速公路建设。赤泥基胶凝材料工程预制构件,可制作护坡砖、路缘石等产品;赤泥基路面砖系列包括的透水砖可用于公园、植物园等轻量路面,烧结砖可用于生活、休闲区道路及广场铺装。
变废为宝,节能环保,应用广泛,投用商业化生产线对于赤泥而言只迈出了“万里长征第一步”,如何广泛推广应用这项新材料,如何统筹全省资源,实现赤泥综合利用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等都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课题。
用惯了水泥的大小工程若要改变“习惯”,尝试新事物,需要对新产品的使用性能、性价比、环保效益等进行综合考量,这既需要新材料的广泛宣传,更需要拿出行业标准、技术标准以及科学可信的数据做支撑。新材料投用后,对于材料的长期监测、效益评估任重而道远。
山东省赤泥存量大,未来针对赤泥的综合利用需要不断扩大辐射面积与生产规模,若企业、高校、当地政府能够结成固废利用战略共同体,补齐资金、技术、土地等多要素,定能加快扩展进程。期盼高高泛红的赤泥堆能够更快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中,留存在时代的记忆里。
编辑:梁爱光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