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北京的战略意义和实施路径
2020年9月,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就是“3060”碳目标的提出。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要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的目标,要“锚定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峰值,在此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通过碳减排或增加碳汇等方式,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消除量相抵消,最终使净碳排放为零,达到零碳。
2020年中国能源投资发展论坛发起零碳中国倡议,同年知名趋势学家杰里米·里夫金提出零碳社会,实现碳中和、达到零碳逐步成为全球共识。北京市于2012年成为低碳试点城市。2020年北京市碳强度比2015年下降20%以上,降至每万元GDP0.42吨,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为全国省级地区最低。当前应基于优势,抓住机遇,多措并举,建设零碳北京。
实现碳中和建设零碳社会的意义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指出,人类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导致20—21世纪初期间地球表面增温0.74℃。专家预测,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3℃,部分冰盖将消失,地球上超过20%的物种会灭绝,30%的海岸带会被淹没。以全球变暖为标志的气候变化正在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产生巨大的威胁。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已成为整个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难题,也成为全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严重挑战。为应对这种严峻形势,多个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等公约,提出了共同控制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水平,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的长期目标。碳排放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和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
实现碳中和、达到零碳是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从经济发展来看,控制碳排放量必须淘汰落后产能、减少高能耗高碳排放的产业,而淘汰这类产业能够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有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从民生来看,以控制碳排放量为抓手实行的低碳发展方式能够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能源,从而持续地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生态文明建设来看,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行动。同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会议还强调,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国际影响力来看,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行动,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维护地球资源可持续作出的中国贡献,彰显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率先实现碳中和、成为零碳城市是北京实现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首都新发展阶段必然包括零碳城市的建设。实现零碳是绿色发展的新标杆,是描绘青山绿水蓝天首都底色的基础。零碳既是建设绿色北京的一部分也是建设绿色北京的必然结果。实现零碳还是创新发展的助燃剂,零碳目标倒逼技术创新,通过发展零碳科技培育城市核心竞争力,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零碳科技驱动的发展孕育内涵型的经济增长,从而助力首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形成,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零碳行动将对首都产业结构优化持续提供驱动力,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推动首都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实现零碳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的要义,低碳可持续的生态产品是城市和谐宜居的必需品,优质生态环境、生态产品也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率先实现碳中和、达到零碳是北京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四个中心”功能、提升“四个服务”水平和践行首善标准的体现;北京有责任成为碳中和示范城市,发挥大国首都的引领作用,增加国际影响力。
提出建设零碳北京目标的基本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落实低碳试点城市建设,通过转型低碳绿色发展方式,领跑全国城市碳达峰。2015年北京与深圳、广州、四川共同发起成立“率先达峰城市联盟”;北京还是首批开展碳排放交易市场试点的城市,碳排放权累计成交量达4143万吨,成交额达17.4亿元,积累了丰富的碳市场管理经验;栽植各类苗木115万株,造林绿化面积超过50万亩,为增加生态碳汇抵消碳排放量积累了绿色资源基础。总体上看,北京在低碳转型发展上组织得力,成果显著。预计北京碳排放在“十四五”期间会持续下降,当前应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建成零碳城市。
北京有能力率先实现零碳。从经济实力上看,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已高达3.6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2.4万美元,营商环境完备,为碳中和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从科技创新上看,北京拥有全国最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环境好,独角兽企业数量居世界城市首位,为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氛围。从社会文明程度上看,资源节约的意识和建设绿色北京的意愿普遍较强,具有推行全民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舆论基础。
北京是零碳城市的排头兵。北京市近年来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清洁转型,使燃煤使用量下降很多,从而使碳排放量下降很多。北京还全力推动了“煤改电”“煤改气”的工作,这项工作不仅为居民提供了温度稳定的、减少手动操作的供暖条件,提升了生活便利度和品质度,也为碳中和工作积累了很好的基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了单批次规模世界最大、综合效益世界领先的全国首个“近零碳排放区”工程。亦庄也建设了国内首个碳中和园区,该园区集可再生能源、智能微网、智慧水务、绿色农业和运动健康等功能于一体。北京多家电力单位以“零碳智慧能源”为转型目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以实现零碳电力。此外,经初步核算,北京2022冬奥会碳排放数据可以实现碳中和。
建设零碳北京的先期着力点
加强零碳北京专项方案顶层设计。明确北京实现碳中和的专项工作方案、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零碳北京的建设工作与城市规划、城市治理紧密结合,将实现零碳北京的专项工作方案全面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和城市治理体系,在各级各类规划中贯穿零碳城市的发展要求,保障各部门统筹协调推进碳中和工作。特别要与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紧密结合,在大力发展低能耗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同时注重碳排放水平的控制。完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加强总量和强度双重目标的同步推进。加强细颗粒物、臭氧、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协同推进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减排,充分发挥北京蓝天保卫战积累的先进经验的作用与效能,减少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注重增加碳汇。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来降低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零碳的实现途径有碳减排和增加碳汇两种。为尽早实现碳中和目标达到零碳,增加碳汇的措施也应提前布局。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和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完善生态涵养区的建设,增加总体绿化面积,为增加碳汇提供林业资源基础。
实施重点领域碳减排行动。以电力、交通和建筑为重点领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当前生产模式中碳排放量高的主要原因是化石能源的使用,化石能源的使用为人类带来了经济发展和生活便利,但也带来了环境和资源的隐患。不同领域对化石能源的消耗具有很大差异,其中电力、交通和建筑领域的化石能源消耗相对高,因此这些领域也应当作为控制碳减排的重点领域。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也强调,要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和重点行业领域降碳行动。相关统计中显示这些领域碳排放量较高,北京日前开始实施的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标准规定了电力、热力、水泥等行业的核算和报告标准。北京统计局公布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超过5000吨的重点碳排放单位也大部分属于这些领域。应当提高电力领域新能源发电的占比,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强工业领域绿色制造行动;鼓励交通领域新能源汽车和公共交通的使用,构建便利互通的公共交通体系,同时加快推广绿色运输方式;推动建筑领域建造环节和运行环节的电气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实现建筑建造和居住的零碳化。
广泛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从衣食住行等小事抓起,宣传引导绿色低碳观念。倡导使用公共交通,培育绿色出行文化;继续加强垃圾分类,提高废物再利用率;继续推动无纸化办公模式和生活方式,限制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等难降解物品的使用;进一步控制餐饮浪费,从源头培养节约粮食的习惯;推行共享经济,倡导节约适度的消费模式;加强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和观光农业。推进全民参与零碳城市建设,广泛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深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以市场手段,通过完善的交易体系和制度引导企业减少碳排放、进行碳排放的总量控制,有助于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有助于经济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是零碳城市建设的必要手段。北京作为首批开展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试点城市,自2013年启动碳市场以来,已运转7年,线上成交价达到全国最高,说明各主体单位对于碳排放交易权的需求很高。距离零碳城市所匹配的碳交易市场还有一些不足,比如碳市场制度建设还不够成熟、碳交易履约环节有推迟现象等。要强化政府监管和服务,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强化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建设,构建公平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强势引导作用;做好重点排放单位的数据基础建设,持续完善交易配额总量设定和分配方案;加强碳市场宣传,普及碳市场的政策法规。
发挥首都科技优势,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技术。科技创新是建设零碳城市的关键驱动力。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北京作为科技之都,拥有全国最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和科研人才,科技创新实力雄厚。应当大力发展的绿色低碳技术分为以下3类:第一类是新能源技术。这类技术可以解决能源根本问题,具体包括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磁流体发电、海洋能和洁净煤技术等。这些新能源技术大部分属于清洁能源技术,它们的开发利用开启了能源使用的新可能,也为实现碳中和提供了解决根源问题的方案。为实现新能源技术的领先,需要提前布局研发和试验,逐步建立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新能源技术支撑体系。第二类是改善能源使用现状的节能储能技术。这类技术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浪费,回收在生产过程中没有被利用的热能和电能。应当结合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的精细化管理,发挥这类技术节能提效的辅助作用。第三类是实现末端控制的碳捕获、封存与利用技术。该技术是指把二氧化碳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输送到一个封存地点,然后再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循环再利用。这些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是实现碳中和工作的核心环节,通过发展这些技术可以逐步构建出完善的绿色低碳技术体系。在实现碳中和、达到零碳的进程中,应该发挥北京市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引领核心技术变革趋势,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
编辑:周程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