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业内专家这样说

2021/12/13 09:27 来源:新华财经

煤电、钢铁、水泥等行业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大户”。2020年,我国生产了全球总产量一半左右的粗钢,约10.65亿吨,以及一半的水泥,约23.9亿吨。......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工业化、城镇化仍在推进过程中,因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可能一蹴而就。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是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把“双碳”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做到“稳妥有序、安全降碳”。

碳达峰碳中和是长期任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在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2021-2022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目标上要坚定不移,策略上要稳中求进,要充分考虑国内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基本国情,通盘谋划,先立后破,不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近年来在实际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搞‘碳冲锋’,有的搞‘运动式减碳’,这些都不符合要求。”韩文秀说。

煤电、钢铁、水泥等行业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大户”。2020年,我国生产了全球总产量一半左右的粗钢,约10.65亿吨,以及一半的水泥,约23.9亿吨。

“钢铁、水泥等行业高产量的重要原因是,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房屋建筑发展需求巨大,而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和化工五大产业能耗占到制造业总能耗的80%以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执行局主任张晓强说,“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保持重要制造业的强大能力。2035年我国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能源保障是必须的,这种强大的需求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数据显示,在目前产业及技术水平下,我国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强度约是第三产业的4倍左右。“因此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能效不可能一蹴而就。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张晓强说。

煤炭消费宜“十四五”达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49.8亿吨标准煤中,煤炭占比达56.8%,而世界平均水平为27.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仅为12.6%;OECD国家天然气消费占比高达29%,我国仅为8.4%。

“根据多家机构预测,到203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25%左右,煤炭仍将占45%,天然气占比升至13%,石油为17%。”张晓强说。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表示,我国一次能源的结构是“富煤贫油少气”,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我国能源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的70%,所以控制碳排放的重点就是从煤炭着手。

因此,如何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同时减少煤炭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命题。

张晓强认为,“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和窗口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位列碳达峰十大行动之首,应加快“减煤、稳油、增气、加新”,煤炭消费“十四五”达峰,“十五五”逐步减少。

“建议在生产端进一步淘汰落后煤炭产能,提高绿色智能开发能力;在消费端,严格控制高煤耗行业,降低煤电发电比重,推动煤电灵活性改造。”张晓强说,“同时,完善煤炭增产相关制度,改革增产控制措施,由企业依照市场供求关系,根据煤矿情况区别设定产能限制,推动应急性增产合法合规。对由地方自行设定,且缺乏法律依据的煤炭产能控制规定予以修改或取消。尽量降低煤炭企业转型和退出过程中的经济损失,防范金融风险;完善煤炭从业人员就业安置的保障措施,帮助和支持退出煤炭企业员工的培训和转岗。”

对地方考核更为科学 为新能源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

据了解,能耗“双控”是指能耗总量和强度的“双控”,即要求地方在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同时,降低单位GDP能耗。

“要防止把‘双控’任务简单的层层分解,要看到碳达峰碳中和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有约束的一面,又有激励的一面。这两年国内几个热点产业,比如电动汽车、光伏、风电等等,都与双碳刺激效应有关系,相关产业链的国际竞争优势也在凸显,随着时间的推移,激励的一面会越来越明显,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将进一步有机融合。”韩文秀说。

张晓强认为,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为新能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间。

“建议建立能耗‘双控’制度动态调整机制,坚持以控制化石能源消费为重心,增强能源消费双控制度的灵活性和精准性,调整当前对地方能耗‘双控’目标较为频繁发布预警的方式。”张晓强说,“同时,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最重要的市场化手段,可尽快扩大试点范图,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并探索与碳排放权市场协同发展的路径。”

此外,关于碳达峰碳中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要求,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要确保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要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

编辑:周程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基建狂魔”新作!深中通道开通试运营,刷新多个“世界之最”

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这是世界最长的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集多项“世界之最”于一身,标志着中国在跨海集群工程建设上的新成就。通道连接深圳和中山,大大缩短了珠江口东西两岸的通行时间,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和发展。

2024-06-30 中交 城市群 水泥

鱼峰劳模安保华:砥砺十五载,降本增效铸辉煌

安保华是鱼峰劳模,他在金久水泥工作十五年,从基层成长为管理层,带领团队克服困难,通过技术创新和降本增效,显著节约了生产成本。他成功实施燃煤炉渣配料系统,降低电耗,节约成本超300万元,并获得政府资金支持。他的勤奋和坚韧推动了公司的高质量发展。

鱼峰水泥直销门市部在忠武村开业,助力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

鱼峰集团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都阳镇忠武村开设了首个水泥直销门市部,助力乡村振兴。此举结合“品牌营销+乡村振兴”模式,旨在提供优质水泥产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集体经济增长,同时创造就业机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鱼峰集团承诺将支持门市部运营,打造致富“幸福店”。大化县领导对此表示祝贺,并承诺全力支持乡村振兴工作。

2024-06-29 鱼峰 水泥

青海祁连山水泥厂4.2m×13.5m水泥磨节能改造:问题分析与优化策略

青海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对4.2m×13.5m水泥磨进行改造,采用新设备和技术降低能耗,改造后产能提升至310t/h,电耗降至26.57kWh/t,超过了设计目标,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能效。改造解决了循环斗式提升机、辊压机和V型选粉机的问题,优化了研磨体级配和物料流动,提升了设备稳定性。

天瑞新登水泥人:烈日炙烤下的收尘器改造之战

在炎热夏季,天瑞新登公司的水泥工人不顾酷暑,抓紧停窑期间进行收尘器改造,以符合环保要求。他们克服高温,坚守岗位,展现出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他们的辛勤付出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平凡而伟大。

2024-06-29 水泥 天瑞 Cement 骨料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6-28

四川省

¥ 396.61
2024-06-28

云南省

¥ 345.63
2024-06-28

重庆

¥ 389.81
2024-06-28

海南省

¥ 442.54
2024-06-28

福建省

¥ 307.12
2024-06-28

广东省

¥ 333.58
2024-06-28

陕西省

¥ 348.03
2024-06-28

内蒙古自治区

¥ 392.96
2024-06-28

山西省

¥ 359.71
2024-06-28

山东省

¥ 347.69
2024-06-28

安徽省

¥ 320.86
2024-06-28

河南省

¥ 325.25
2024-06-28

上海

¥ 345.00
2024-06-28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66.87
2024-06-28

江苏省

¥ 322.36
2024-06-28

贵州省

¥ 399.39
2024-06-28

浙江省

¥ 353.57
2024-06-28

湖南省

¥ 338.45
2024-06-28

湖北省

¥ 304.04
2024-06-28

黑龙江省

¥ 508.96
2024-06-28

吉林省

¥ 462.45
2024-06-28

辽宁省

¥ 435.38
2024-06-28

河北省

¥ 381.26
2024-06-28

江西省

¥ 312.07
2024-06-28

天津

¥ 408.21
2024-06-28

北京

¥ 389.43
2024-06-2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1.03
2024-06-28

宁夏回族自治区

¥ 334.51
2024-06-28

青海省

¥ 441.41
2024-06-28

甘肃省

¥ 422.03
2024-06-28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6-30 17:0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