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材集团正在走向一条创新之路
2020年全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5%,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0%,经营活动净现金流达700亿元、同比增长8%,净利润、薪酬、利息、税费合计社会贡献875亿元。
中国建材集团2020年成绩不菲,在总营收微有下降的情况下,利润率增速超过30%,这足以说明中国建材的高质量发展已初见成效。2021年一季度收入、利润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为了实现这一成绩,中国建材集团克服了疫情的冲击、经济的下行以及需求的波动。作为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世界领先的新材料开发商和综合服务商,中国建材集团已经连续10年荣登《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榜单,2020年位居第187位;且中国建材在Brand Finance 2021年全球品牌价值500强中,品牌价值增长84位至第269位,集团的社会价值及品牌价值已经得到世界的认可。
与此同时,中国建材的多产业价值不断凸显,水泥、商混、石膏板、玻璃纤维、风电叶片、水泥玻璃工程技术服务等多业务规模都居世界第一;且新材料业务包括超薄电子玻璃、高性能碳纤维、锂电池隔膜、超特高压电瓷等也处于国内领先。
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提到,“中国建材集团正在走向一条创新之路。这条创新之路,不止是科技创新,技术手段创新,也包括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这也许是集团实现诸多产业领先的原因。
而加快成为世界一流材料产业投资集团,发挥自身产业优势,突破材料技术“卡脖子”的封锁线,同时不断深化改革,中国建材正在朝着实现“材料创造美好世界”的使命和梦想大跨步迈进。
材料创新大“突围”
不断攻克“卡脖子”新材料,实现自立自强
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中国建材集团在技术创新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材料领域创新的排头兵。集团旗下有26家国家级科研院所、3.8万名科研人员、13500项有效专利,并曾荣获6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20年中国建材集团的新材料业务实现收入近800亿元、利润近百亿元,分别占集团总体营收及利润的20%、45%,作为新材料领域的“隐藏玩家”,新材料业务俨然成为中国建材集团的高速成长引擎。
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我国的新材料领域正面临“卡脖子”的挑战,同时这个领域也是国家大力鼓励的,因此机遇与挑战并存。
周育先提到,中国建材的新材料业务取得了不小的成绩,首先承担了国家的一些战略性攻关项目,例如服务国家的北斗导航、嫦娥五号等。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了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了探月工程成果展览,这里面就有中国建材集团的1名科学家和3件新材料产品。
中国建材集团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
中国建材集团攻克的一大批“卡脖子”新材料,就是服务国家战略、实现自立自强的有力保障。例如中国建材研发的0.12毫米超薄电子玻璃,改变了超薄玻璃技术的“世界版图”,迫使国外企业多次降价,保障了国家电子信息显示产业的安全,也大大满足了国内需求,广泛惠及社会民生。
自主研发并产业化的高性能碳纤维助力国产大飞机制造
之前高强度碳纤维供给长期是由东丽集团、赫氏等日、美企业把持,而我国自主研制的C929大飞机,单机机身就需要25吨左右高强度碳纤维,中国建材巨资投入十多年终于实现高性能T700、T800、T1000级碳纤维的技术研发和工业化量产,填补了我国碳纤维高端技术的空白,有力支持了我国航天航空事业和大飞机梦想。上个月中国建材碳纤维业务在国产CR929项目机身及尾翼结构联合定义阶段启动会上入选国产大飞机CR929项目中后机身、后机身前段与后段三个工作包。
周育先提到,“这样的项目也许5年、8年不会产生盈利,而且还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但是碳纤维的技术突破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极其深远。”
中国建材在新材料领域的创新,一直坚持战略理性和经济理性平衡统一的原则,不仅要履行好国家的政治责任,企业还要有效益。公司主产品技术也在不断升级迭代,例如2020年集团的风电叶片全年营收约130亿元,在规模全球最大的基础上技术进一步突破,86m长全玻纤风电叶片成功实现装机。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项技术完全是集团由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升级迭代,一步步做到世界第一。
同时,集团的高精尖材料也在助力新基建,公司生产的电子级玻璃纤维细纱、耐碱玻璃纤维、低介电玻璃纤维、高强度和高模量玻璃纤维等产品畅销全球,其中低介电玻璃纤维,能够满足5G通信等电子信息产业对关键基础材料的技术需求。
集团研发的铜铟镓硒光伏玻璃和碲化镉发电玻璃成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一大助力,铜铟镓硒光伏玻璃的光伏组件光电转化率刷新世界纪录,达到19.64%;应用碲化镉发电玻璃建设的世界单体规模最大薄膜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示范项目减碳效果明显,累计发电超过约1100万千瓦时,节约燃煤约47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6万吨。
8.5代TFT-LC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生产线薄膜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示范项目
中国建材在玻璃新材料方面还取得了其他突破,包括0.03mm柔性可折叠玻璃、用于疫苗瓶的5.0中性硼硅药用玻璃、8.5代TFT-LCD玻璃基板、高铝盖板玻璃。
与此同时,中国建材的锂电池隔膜也是突破“卡脖子”的新材料,是锂电池材料中最后一个实现国产化的关键材料,为国家的新能源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作出积极贡献。另外膜技术产品还包括多功能海水淡化膜、空气净化膜、陶瓷平板膜等。
当前中国建材的新材料业务正在走向高端化、量产化、全球化,相关的上市公司包括做玻璃纤维的中国巨石、做石膏板等新型建材的北新建材、做风电叶片的中材科技等企业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的隐形冠军企业。
这些新材料的突围使得国家的产业发展发生量变乃至质变,甚至直接改变产业的供应结构和成本结构。
高质量发展大“突破”
如果中国建材的水泥持续优化提升,那集团的综合竞争力一定会发生质的变化
“我们一直强调,科技创新不只是新材料的创新,基础建材也必须依靠创新的力量去进一步增强竞争实力。”周育先告诉《英才》记者。
基础建材是中国建材集团的压舱石业务,但本身属于周期性行业,且处于完全竞争市场,如何提高自身的抗周期能力、提升产品的竞争实力,是企业的必修课。中国建材正在朝着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前行,不断将产品推向极致。
乌东德大坝全景
中国建材是当之无愧的水泥大王,水泥板块是中国建材的压舱石业务,为集团提供了超过一半以上的现金流、利润支撑。同时水泥工程在全球市占率超过65%。周育先提到,特种水泥是我们大力发展的方向。去年中国建材集团的低热水泥在中国第四、世界第七大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大坝上实现全坝应用,这是世界首座全坝应用低热水泥混凝土浇筑的特高拱坝,使得“无缝大坝”成为可能,创造了世界水坝建造史上的奇迹。
除了特种水泥,其他建材领域也有创新产品,比如具有净醛、调湿、电磁吸收等功能的石膏板,以及粉刷天安门广场的龙牌涂料、驰援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优质防水材料等。这些建材正通过技术升级不断走向高端化,抢占技术的制高点。
除此之外,工业生产线的智能化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水平也有所提升。去年中国建材在槐坎南方建设了一座绿色环保的智能化水泥工厂,整条线有1万多个监测点,包括能源、温度、安全、排放等各方面的传感监测,汇总成了整个云平台的自动化控制,各项指标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效益。
槐坎南方智能化水泥工厂
而基础建材领域不止在于技术的创新,也在于技术手段的创新,去年年初法国一家著名水泥公司更新升级一条运营60多年的水泥生产线。工厂管线复杂,图纸不完整,而且要求在老线不停运的前提下施工,难度非常高。中国建材派出的是无人机,以激光扫描采集结构数据,生成点云模型,传回北京,然后进行三维设计;工厂安装也做到了现场施工和智能模拟的高度一致。最后交付给法方的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智能工厂。
当前中国建材自主建立的运营管理系统覆盖率达到65.6%,两化融合贯标企业达67家,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3个,智慧工业管理全球80条生产线。在这样的成绩背后,是中国建材自主开发的BIM技术、水泥边缘端人工智能、工业视觉算法,以及以此为基础建立的智能化系统。
周育先提到,“我们的300多条水泥生产线中智能生产线屈指可数,这样的智能生产线还是太少了。如果中国建材的水泥持续优化提升,那么中国建材的综合竞争力一定会发生质的变化。”
伴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作为重点任务,周育先认为,中国建材理应作建材行业绿色降低碳发展的排头兵。
2019年全国有98亿吨的碳排放,其中建材行业就占20%,作为建材行业的唯一央企,中国建材责无旁贷。为了真正落实绿色化这一目标,中国建材提出四项具体举措。首先,降低碳排放,通过技术手段减碳、降碳,提高人员效率,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并且协同处置固废,从源头上降低碳排放;其次,充分发挥集团的技术优势,发展新能源产业,例如加大光伏玻璃的投入,在光伏建筑一体化方面贡献技术力量;三是开展碳资产管理,利用市场手段促进碳减排;四是针对集团的矿山资产,在开发过程中致力于做好二氧化碳的封存、利用,为碳中和做技术储备。
央企深化改革
改革是一场长期战役,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
中国建材集团是央企改革的先锋力量,且改革也是促使中国建材集团快速发展的有力武器。中国建材集团2007年起通过混合所有制开展大规模联合重组,才成就了如今的行业巨头,而在当前新一轮的国企改革工作中,中国建材集团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等9项改革试点。
中国建材集团确立了“4335”指导原则,明确主业,梳理战略,制定了5类8种激励“工具箱”,激发和调动骨干员工积极性。在“4335”指导原则里有从“管资产”到“管资本”的理念设计,通过调整公司治理结构、派出董监事实现股权管理。去年,中国建材集团已经在探索通过派出董监事实现股权管理,也建立了一支董监事队伍,探索董事代表股东行使权力,真正能够去管资本的流动性和收益的收取。
链接:
中国建材集团“4335”指导原则
“4”,树立四个理念,即管好股权的理念、深化改革的理念、创新驱动的理念、市场化的理念;
“3”,建立三个闭环体系,即以薪酬为核心的激励约束机制闭环体系、投前投中投后的投资管理闭环体系、事前事中事后的综合监督管理闭环体系;
“3”,实现三个转变,即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建筑材料向综合材料转变、本土市场向全球布局转变;
“5”,打造“五力”企业,即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中国建材集团总部“4335”指导原则
“4”,树立四个理念,即管好股权的理念、通过公司治理结构实施股权管理的理念、通过派出董监事实现股权管理的理念、资本流动和收益收缴的理念;
“3”,建立三个闭环体系,即以薪酬为核心的激励约束机制闭环体系、投前投中投后的投资管理闭环体系、事前事中事后的综合监督管理闭环体系;
“3”,三个继续坚决坚持,即改革的思路、创新的理念、市场化的原则;
“5”,明确总部五大功能定位,即战略引领、资源配置、资本运作、风险防控、党的建设。
“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不少问题。这种模式,对董事的要求很高,既要发挥自身的专业判断能力,同时也要听取集团的意见,这对董事的职业能力提出挑战。”周育先提到。
除此之外,法人治理机制及股权多元化结构也亟待完善。在国企三年改革行动方案中提到,要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经营层,且落实外部董事占多数。
周育先提到,“我们旗下有些企业没有建立董事会,有的企业有董事会,但没有股权多元化,自然谈不上外部董事占多数。”
中国建材还要积极稳妥推进集团内全资二级企业、二级以下全资科技型企业的混改力度,加快股权多元化,从而激发企业的成长动力。比如凯盛科技去年有100亿元左右的销售收入、10亿元左右的利润,通过股权多元化完善治理结构,能让这家公司在发展玻璃新材料的征程中跑得更快、跑得更远;中国建材总院是建材行业的“科技摇篮”,要继续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加强科研成果转化。
全面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
中国建材集团4月15日召集改革三年行动季度例会,按照“4335”指导原则系统部署改革工作。周育先在会上强调落实完成五项工作措施:一是规范董事会建设,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落实董事会职权;二是推进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全面签订“两书一协议”,聚焦严格考核、刚性兑现;三是大力推进市场化用人机制,实现员工能进能出、职位能上能下、薪酬能增能减;四是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落实人力资源管理闭环体系,推进中长期激励工具实施面;五是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实施差异化管控,进一步激发活力。
中国建材在“4335”指导原则中对于总部的定位清晰具体,包括战略引领、资源配置、风险防控、资本运作和党的建设五方面。而具体到战略引领,周育先提到,“不只是要写一个战略规划,最重要的是要画出来每个业务公司的跑道,规划是长跑还是短跑,比如碳纤维企业,已经亏损了超过10年,最近一年才产生净利润,这样的赛道适合长跑”。
周育先认为,改革是一场长期战役,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
中国建材集团新发布的《企业文化手册》中,增加了“材料创造美好世界”这一企业使命。聚焦在这一使命下,中国建材集团不断通过创新突围、突破,致力于提供高端、智能、环保、安全的高质量产品和高品质服务,推动经济社会更好发展,在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材料产业投资集团的新征途上奋勇前行、再谱新篇!
编辑:敖思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