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水泥厂的抗日传奇!“江南方舟”蝶变新生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4周年。84年前,30万同胞惨遭侵华日军的屠杀。但在这场灾难中,仍有人性的光辉闪现,点燃了希望。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众多国际友人冒着风险,以各种方式保护民众,并记录下侵略者的残暴行径。1937年12月,两位外国友人与中方人士一起在江南水泥厂建成南京东郊最早的难民营之一。这座工厂救助了成千上万的难民,成为南京郊区难民的“江南方舟”。
12月5日上午,由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南京市新工投资集团、南京市档案馆、南京报业传媒集团等联合主办的“江南方舟蝶变新生”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爱国主题观影读书会在江南水泥厂的小黄楼前举行,近50位党员代表和新工投资集团全体新员工参与活动,共同缅怀死难同胞、致敬和平使者、传承民族工业报国精神。
中外携手
救助难民
1937年12月5日,卡尔·京特、辛德贝格和颜柳风、李玉麟四位“逆行勇士”临危受命,在江南水泥厂参加护厂行动。
党员代表观看了约翰·马吉当年在江南水泥厂拍下的纪录片片段,以及由南京市档案馆联合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档案文献纪录片《一座工厂的抗日传奇》片段。《一座工厂的抗日传奇》2018年曾在央视《国家记忆》栏目播出,反映了江南水泥厂难民营如何形成、怎样救助数万难民,并通过江南水泥厂同日本侵略者斗争的故事,反映了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以及“威武不能屈”的操守。
活动现场,江南水泥厂难民营见证者王长顺的后人钱序龙讲述了当年父辈在难民营的往事,以及卡尔·京特如何从侵华日军手中救下水泥厂员工的故事。
顽强抗争
实业兴国
从筹建开始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竣工生产,江南水泥厂历时16年,经历过各种危机和困境,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这期间,以陈范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家呕心沥血,顽强抗争,始终不放弃“实业兴国”的理想。新工投资集团党员代表现场诵读了1937年10月23日陈范有写给江南水泥厂领导的一封书信,南京市档案馆的党员代表解读了一份反映江南水泥厂与日本侵略者斗争情况的珍贵档案,这些都是江南水泥厂艰难历程的见证。
历经劫难,这座工厂迎来了新生。南京新工投资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吴启宁讲述了江南水泥厂成功投产的往事,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党员代表现场诵读了去年12月13日《南京日报》对江南水泥厂的报道,并向厂方赠送了报纸。
这一段段历史,都被收入了南京市档案馆联合南京出版集团推出的《江南水泥厂战时损失及战后重建档案汇编》和《江南水泥厂档案》两套厚厚的档案书籍中。
铭记历史
继往开来
江苏口述历史研究会会长、省委党校教授李继锋认为,江南水泥厂难民营的历史研究,以及后来从相关中外人士处发掘到的证词证言,成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有力铁证,对南京大屠杀史乃至抗战历史研究都有重大价值。南京市档案馆和新工集团、江南水泥厂在保护、发掘这些档案史料方面,作出了很多有意义的努力。
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党支部有多名研究生党员参加了此次观影读书会。支部副书记胡媛媛说:“过去在微信文章上看到过江南水泥厂的故事,但是亲身来到这里实地感受,有了更多触动,课堂里很难有这样的切身体会。江南水泥厂用实业报国,这和我们学校的军工精神内核是一致的,带给我们更多思考。”
如今,江南水泥厂将在老厂区设立厂史馆,未来还将转型为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对此,李继锋教授说,江南水泥厂的老厂区是工业遗址,又有难民营旧址,保护下来意义非凡,将来可以在这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沉浸式传播。对这些民族工业档案的保护、活化,可以让大众了解到企业不为人熟知的一面。
他还对本次观影读书会的精心策划点赞:“这样的活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可以让今天的群众了解历史真相,南京报业传媒集团的融媒体传播再把线下活动推向更广泛的空间,从而激励大众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编辑:孙蕾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