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 艰难走来
伏天,暴雨,水淹,路堵。
今年雨季,各个城市状况不断。
7月17日,北京地区中到大雨,局部暴雨,部分地区降雨量超过150毫米,18日,气象部门发布暴雨橙色预警。北京晚报消息,18日早晨,北京金安桥路段积水水深在1米左右。北京地铁集团通告,由于积水严重,北京地铁金安桥站采取封闭措施。网友说,金安桥路段“被淹了”。
17日,笔者在太原经历了一次雨后之旅。下午4时,从太航大酒店出来,发现雨后的路面一片汪洋,一辆辆汽车在积水中挪行。踩着没过脚面的流水,拦到了一辆出租车。一上车,便让司机右拐绕行,避开了前面拥堵的十字路口。到了省体育馆十字路口,积水中密密麻麻都是汽车,倒在水中的共享单车只能看到一个轮廓。司机建议,左拐,绕行。在葡萄园路三好学校南侧,面对一段长长的积水区,看到对面的汽车冲锋舟一样开过来,司机商量说,不过去了,从这里下车吧。
此情此景,让笔者想到了“海绵城市”。
城市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有弹性,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在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城市的“海绵体”,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公园、可渗透路面等配套设施。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当年和2016年确定了两批共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201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实施意见》出台。
全国的总体要求,试点城市或山西省,目标都是一致的: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分两个时间段,一是到2020年,在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二是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城市新区告别“在家看海”模式,老城区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中,北京市、深圳市走在了前头。
立足建设宜居的、充满活力的、缺水地区建设海绵城市的典范,《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意见》2017年制定出台。2020年,北京市完成了20%的目标,今年的目标是达到24%,再增加60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面积。大兴国际机场等标志性建筑已成为海绵城市的样板。
深圳市以契合自然本底特征为前提,综合考量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搭建层次分明、协同作用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体系。宏观上,依托“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基底,通过城市蓝线、绿线、生态控制线划定和管控,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生态屏障;中观上,通过城市绿地、水系和市政排水系统搭建海绵城市建设骨架;微观上,顺应高度城市化特征因地制宜地应用低影响开发设施。到2020年,深圳市已实现20%以上的阶段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民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资金问题确实是个很大的难题,权威分析认为,建设1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需要投入1亿元-1.5亿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没有得到国家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未进入试点城市之列的太原市,2019年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制定了《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经山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该条例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项目,应当配套海绵城市设施:因地制宜采取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等措施,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滞蓄能力;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使用透水铺装,推行道路与广场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采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人工湿地、植被缓冲带、雨水塘、生态堤岸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
太原如此,其他市也闻风而动。建设海绵城市,山西不能掉队。长治市牢固树立为民情怀,正确处理城市建设“面子”与“里子”的关系,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晋城市提出的建设海绵城市目标高于全国:将75%以上的雨水就地消纳和利用,打造青山环城、曲水营城的田园城市。
建设海绵城市,瑞士的“雨水工程”是个很好的参考。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在原有的房屋上动个“小手术”:墙上打个小洞,用水管将雨水引入室内的储水池,再用小水泵将收集到的雨水送往房屋各处。沉淀过滤后的雨水可以冲洗厕所、擦洗地板、浇花,还可用来洗涤衣物、清洗蔬菜水果。一般用户除饮用之外的其他生活用水,用这个雨水利用系统基本可以解决。
这样的生活方式,正是人们所期盼的。
依靠自然的力量,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海绵城市,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告别不堪,拥抱和谐,让人民群众走进舒适环境、走向理想生活。
虽然路远,我们已经开始;虽然艰难,我们正在努力!
编辑:刘群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