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构建循环经济
福建省社科院原院长严正教授做题为《福建:构建循环经济》的演讲
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不含台港澳)突破20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0.5% 。经济总量超过英国和法国,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我国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还伴随着发展产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隐忧。
首先是我国每取得单位GDP的成本,长期以来高居世界前列,能耗和物耗普遍高于国际水平,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虽然在经济增长的进程中有所提高,但并没有抵消资源投入和污染产出的增加。我国单位能源每千克油当量的使用所产生的GDP仅为0.7美元,而美国为3.4美元,德国为7美元,日本为10.5美元,主要工业产品能耗远高于发达国家,冶金重点企业吨钢可比能耗比发达国家高20%~40%。2003年,中国消耗了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水泥总产量的40%、煤炭总产量的31%,但中国的GDP仅占世界的4%。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5,土地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目前水、土地和部分矿产资源已出现全面紧缺势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维持了经济的高速运行。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如果继续沿袭现行的经济发展模式,在GDP翻两番的同时,能源、水、主要矿产的投入也同步增长,可以想见,届时耕地减少、用水紧张、能源短缺、矿产资源不足,经济增长将面临资源瓶颈的约束而无法持续。如所周知,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煤、电、油、运输全面紧张,这一现象在2004年尤为明显。中国已经每年为世界市场提供70亿双鞋子,全世界每人1双多,我们不可能在实现翻两番目标的时候再把鞋子的数字也翻两番,我们不可能再用消耗资源的方式来扩大生产。“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这一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我国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根本原因,如果不改变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今后中国经济发展必将陷入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后劲不足,增长乏力!
在资源瓶颈日益凸现的同时,我们还应当关注中国经济增长所面临的环境约束。2003年中国空气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当年GDP的15%。废水、废气排放量2002年较1989年增长1.2~1.7倍,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增长1.7倍,虽然污染增长速度均低于GDP增长速度,但污染物高排放状况依然十分突出。环保部门提供的数据还显示,流经中国城市的河段90%受到严重污染,75%的湖泊、水库出现富营养化,有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生活在严重污染的空气环境中;酸雨区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淮河、海河、辽河已成为我国污染最严重的三条大河。如果随着经济增长,废水、固体废弃物、二氧化硫、化学耗氧量的排放也继续增长,消耗臭氧层物质产生量居世界第一,其严重后果不言而喻。与此同时,全球环境问题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也在日益显露。大气污染加剧、水环境恶化、黄河断流、沙尘暴、江河洪水、非典疫情凸现了我国生态问题的严峻,生态失衡这一不可持续因素造成的压力正在逐步加大,其中有些因素甚至可能逼近或超过极限值。换言之,如果我们只顾提高GDP,不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难以实现的。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纵观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史和我国的发展历程,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反过来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
党和政府对日益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十分重视,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中国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发达国家盛行的循环经济理念已经越来越被我国领导层和社会各界所接受,循环经济是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中国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把经济建设转换到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力争走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条新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2002年,在全球环境基金成员国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发表了关于“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的重要讲话。2003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努力建设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生态省。”
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同样也是福建经济发展中日益凸现的问题。
福建是一个资源短缺的省份。除台湾海峡的油气由于当前的形势尚未探明之外,目前省内尚未有可开采的油气资源,石油、天然气需要依赖进口。福建龙岩、三明等地虽有煤矿资源,但储量在全国各省中仅居23位,而且绝大部分是无烟煤,福建每年必须大量从省外调进工业用的烟煤和焦炭。福建安溪、漳平一带和龙岩马坑有铁矿石,但储量也不多,三明钢铁厂、安溪三安钢铁厂等钢铁企业仍然要依托港口运进澳大利亚、巴西的铁矿石。福建是全国水资源较丰富的省份,闽江、九龙江、晋江等河流为福建提供了淡水资源,但是福建缺少大型的有年调节量的水库,丰富的江水往往奔流入海,枯水季节供不上水。尤其是沿海一些地区,如泉州、晋江,石狮一带的经济发达地区,靠晋江东西溪和三美水库的水已经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求。莆田的可供水量也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全国正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福建也正在筹划“北水南调”,调闽江水支援泉州、莆田。福建经济基本上还属于粗放型,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只有28%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工业用水的综合利用率只有20~30%,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率不到40%。福建是全国人均耕地最少的省份之一,人均只有0.6亩耕地,远低于全国人均1.43亩的平均水平,低于联合国规定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多年的城市、城镇扩张和公路、铁路建设占用了不少耕地,土地紧缺已经是福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福建是全国生态环境较好的省份,森林覆盖率达60.5%,居全国首位。但福建的环境问题依然不容忽视。闽江、九龙江水质正在变坏,上游工业废水、城镇居民生活废水,特别是近几年日益发展的农业排除的废水(包括畜牧业排泄物、化肥、农药),正在严重损坏水质,成为江河最主要的污染源。再加上沿江的梯级水电开发,拦成一个个水库,流动的河水成了静水,河流自净能力减弱,水口库区的水葫芦蔓延实际上是水质富营养化的一种表现。2004年闽江、九龙江达到和优于三类水质分别为83.7%和85.2%,分别比2003年下降6.4和3.7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处理率低于42%的全国平均水平,保护水质已经成了刻不容缓的课题。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造成的城市、工业区空气污染也不容忽视,山谷城市如三明、南平、邵武的状况更为严重。酸雨污染普遍存在,全省23个城市中有21个出现酸雨。室内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由装修、家具等引起的甲醛、苯超标十分严重。福建沿海海洋污染和赤潮时间呈上升趋势,2003年全省发生赤潮29起,累计面积达1739平方公里,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由于矿山开采、工程建设引发的水土流失、山体滑坡问题日益凸现,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113.2万公顷。上述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福建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福建省必须构建循环经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在资源开采、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利用、社会消费等环节探索新途径。加大煤炭等资源勘探力度,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强化对重点行业的资源消耗管理,提高电能利用效率,推广节能技术、清洁能源和水循环利用。加快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推动各种废旧资源的回收利用,引导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大力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绿色生活方式,建立节约型社会。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一个世纪之交刚闯进中国的新经济理论,一个近几年才频繁出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以及政府红头文件中的新概念,一个正在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新名词。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上世纪末国际上流行的两大理论思潮。知识经济我国已经有广泛的介绍,循环经济的宣传、介绍、普及还不十分深入。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把人们的经济活动精练地概括为发展生产力,又把生产力定义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增加物质产品的能力,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传统经济理论中,人与自然放在一个征服与被征服的对立位置上,发展生产力,向自然界索取更多的东西,便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目标。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二个多世纪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其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工业系统长期采用“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把地球当作“阴沟洞”或“垃圾箱”。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
循环经济却以一种新的经济理念出现,它认为,人类得以生存的大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类生命、维持和发展,必须依赖于整个生态系统动态的平衡。循环经济鼓吹的不再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不再是“人定胜天”,而是采取友好、亲善的方式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性地适应自然,不为了发展生产力去破坏生态系统,而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物质不断循环利用,让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实现零排放和少排放,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化解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冲突,达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使整个自然生态体系能永续为人类所利用。因此,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效法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法则,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消费体系,以“经济效益”和“环境质量”双重指标重新审视生产与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的原理,类似于生态系统的优化原理。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通过它们在系统内的循环、流动而被多次、反复地利用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生物之间及它们与环境之间非常巧妙,甚至可以说是完美地结成了一条条食物链,而链与链之间又连结成一张生态网。各种生物在其中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形成了共生共荣的局面。
这里没有无用的废物,也没有仅供一次利用的能源。这些特征使得生态系统成为一个高效能的系统。如果按生态学的循环原则来部署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就必须在工厂之间共享资源并互换副产品,使这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热成为那家工厂的原料、能源,把令人头疼的各种废纸、家庭废物、金属、玻璃、碎布、塑料等"垃圾"进行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新的资源消耗。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法,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通过了许多法律来落实循环经济的理念。
循环经济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和市场机制,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中的资源、能源实施调控,提高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态效率,达到资源、能源低消耗、经济高产出、污染低排放。党的十六大曾提出,我们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循环经济正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合理内涵。
循环经济的基本行为原则被称为3R原则,即减量化 (Reduce)、再利用 (Reuse)、再循环(Recycle)。
“减量化”强调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减少消耗,在生产中则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质量轻型化,也要求产品的包装简化以及产品功能增大化,以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量的目的。
原材料消耗大、煤耗、电耗大,是我国包括福建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减量化”要求从生产源头做起,使生产每一个单位产品的消耗降低到最低限度,使边角料、废料降低到最低限度,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日本是世界上“减量化”做得最好的国家,由于日本资源贫乏,几乎所有的资源都要依赖进口,因此日本企业特别注重对原材料、能源的节约使用,特别注重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实现“减量化”主要靠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靠对整个生产流程的严格监控,靠生产装备水平的改善,同时也取决于生产的规模效益。我国现在已经深深感受到资源制约的切肤之痛,国际油价上涨、铁矿石价上涨迫使我们反思,从生产源头开始节流,再也不能大手大脚,再也不能粗放式生产。
“再利用”指的是延长产品服务的时间,使产品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要求产品和包装物能够被多次和反复使用,要求系列产品和相关产品零部件及包装物兼容配套,产品更新换代零部件及包装物不被淘汰,可为新一代产品和相关产品再次使用。
产品的服务时间和服务范围取决于产品的质量,产品质量提高了,其使用寿命自然就延长了,从另一个意义上也就节约了资源。近几年,我国的生产能力已经大幅度提高,但技术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以至产品的使用寿命也还落后于发达国家。这里有材料问题,也有工艺问题和管理水平问题。改革开发之初,我国刚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走出来,短缺经济特征还十分显著,生产出来的东西都好卖,劣质产品也照样有市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都意识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都致力于产品质量的提高;但伪造仿冒,以次充好的不诚信行为依然屡禁不止,市场还没有充分形成“质优价高”的机制,提高我国的产品质量,既要解决技术问题,也要解决市场机制问题和法制问题。
零配件、包装物多次使用在我国还没有进入议程。光是电子、电器产品的废旧处理和重复利用就是个伤脑筋的问题,所有废旧后的家用电器、电脑设备及打印机、复印机、手机和各种电池,如果处置不当,都会成为电子垃圾。其中,废旧家用电器中就含有:铅、镉、汞、六价铬、聚氯乙烯塑料、溴化阻燃剂等6种有害物质;而每台电脑则含有300多种有害的化学物质。2003年我国淘汰了400多万台电视机、500多万台洗衣机、500多万台冰箱、600多万台电脑、3000万部手机,数量庞大的旧电脑、电视、空调、洗衣机、冰箱等如何处置,零配件能否重复利用?谁来利用?能否兼容?怎样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还有包装物,机器零配件如何多次使用?都需要在构建循环经济的过程中研究解决。
“再循环”要求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尽可能重新变成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有害的垃圾。例如回收1吨废纸,可以重造800千克纸,节约3立方米木材,300千克烧碱,节约300度电,还可以少排大量造纸污水。变废为宝曾经是许多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起点,他们从企业、居民将垃圾自觉地分类投放、分类回收做起,形成社会共识。德国的循环经济起源于“垃圾经济”,并已经向生产领域的资源循环利用延伸;日本的“循环型社会”起源于废弃物问题,旨在改变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美国早在1976年就颁布实施了《资源保护回收法》,目前,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再生循环法规。目前发达国家的再生资源回收总值已超过300亿美元,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
我国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基本上是由一支人数庞大的“废品收购大军”和“垃圾大军”来承担。废品收购通常收购特定的“废品”,如金属、塑料制品、书报等,这支队伍在我国再生资源利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我国人工成本较低廉条件下提高再生资源利用率的有力手段,必须继续组织好这支队伍,提高其分拣处理的能力,继续发挥他们的作用。“垃圾大军”则由分散的农民垃圾收集者和集散者自发组成,在垃圾堆中翻找出想要的东西,可以直接卖钱的“拿走”,不能直接卖钱的“抛弃”,存在对环境的二次污染隐患。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和卫生状况极为恶劣,虽然垃圾淘金有一定经济效益,但其余的垃圾则或堆放、或填埋,目前送进焚烧炉的还数量有限。我国垃圾处理至今仍是许多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城镇的难题,“垃圾围城”的状况令人担忧,垃圾处理也缺乏必要的经费,农村生活垃圾也日渐增多,并已经造成农村的环境污染。回收利用与垃圾处理都是我国走向现代化进程中仅且需要解决的问题。
提高我国再生资源利用率更为重要的工作是许多大宗工业废物、边脚料的处理和利用。如燃煤发电厂的煤灰,过去往往堆积如山。采用煤灰作为建筑材料和水泥材料之后,煤灰的利用逐渐普及,灰山消失了,发电厂还得到一定的经济效益。
循环经济要求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加以利用,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循环经济要求“主动”地减少废弃物,以期达到把废弃物排放限于环境自净能力的阈值之内,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改善的目的。因此,它和单纯被动的“废品利用”还不是一个层次的概念。
我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毕竟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还相对滞后。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推进循环经济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 认识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界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还有些模糊认识,许多同志还认为循环经济只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没有认识到这是在新世纪绿色文明背景下的一种新经济形态,是一种追求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的经济发展模式。一些同志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发达国家的事,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贫穷还是主要问题,贫困问题没解决,谈不上循环经济,他们把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对立起来,似乎二者难以兼得。其实,发展循环经济恰恰是要在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解决两者的对立,实现两者的统一。还有一些人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为时尚早,离现实还很遥远。这些人对当今世界绿色文明迅猛发展了解甚少。其实,当今绿色浪潮已经席卷全球,我国一定要及时融入绿色文明的浪潮,及早获取全球市场的绿色通行证,才能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中去。
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是政府,是各个经济部门,但是目前循环经济的宣传工作主要还是由环保系统来做,因此,循环经济的宣传工作还应加强。
2、 尚未解决市场经济体制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矛盾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对于资源的开发、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市场运作具有效率,能够产生足够的激励,推动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管理和营销水平。但是,对于污染和废弃物的处理,市场运作往往失灵,甚至几乎完全不起作用,因为污染物排放所造成的破坏发生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之外,发生在市场外部,不受市场力量约束。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往往不顾及污染和废弃物的后果。因此,必须通过严格的立法和执法,将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成本加载到企业成本中去,才有可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
3、 尚未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和法律体系
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应该包括生态环境要素的定价和有偿使用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消费者责任制度,政府责任制度等等。促进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包括企业资源再生利用的激励机制,节约使用资源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技术支持机制等等。不解决制度体系和法律体系问题,不解决激励机制问题,仍然按照传统的对经济管理的认识,把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排除在宏观经济要素之外去管理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将无法实现。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颁布比较详细的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清单,推进循环经济主要还是以环境保护为目标,对于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明确的优先领域和产品目录,也缺乏从源头上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的手段。因此,目前涉及循环利用资源的政策和法规主要体现在环保法律和法规之中,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还没有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基本内容。目前国内的循环经济试点主要以示范企业的清洁生产为核心,开展企业内部的污染治理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尚未形成全社会共同培育循环经济的氛围,尚未形成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包括生态环境要素的定价和有偿使用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消费者责任制度、政府责任制度等,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包括企业资源再生利用的激励机制、节约使用资源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技术支持机制等。
4、 企业规模小,发展循环经济缺乏规模支撑
我国的企业中,规模以下的中小企业占了较大的比例,而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有往往是中小型企业。例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力倡导发展的“五小”工业(小造纸、小化工、小矿山、小钢铁、小水泥),大都是典型的污染密集型企业和资源消耗型企业,至今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上世纪80年代,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一部分乡镇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规模企业,但大部分乡镇企业至今依然是装备和技术比较落后、布局比较分散的小企业。实践表明,企业要有一定的规模,才有可能采取措施节约物耗、能耗、电耗,才有可能实现清洁生产,才有可能做到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也才有可能得到发展。例如,我国近几年强行关闭了一批年生产能力在5万吨以下的小造纸厂,建设了一批大造纸厂,实现了造纸生产能力的规模化集聚,不仅造纸产量得到了很大提高,经济规模扩大,而且造纸业产生的污染也大大下降了。我国企业规模的扩大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中小企业中推动循环经济更要付出艰巨的努力。
本次论坛的承办单位紫金建材和恒发集团、龙化公司在龙岩雁石“龙雁工业园”区内组建“紫金恒发循环经济工业园”, 将火电、水泥、化工三个产业融为一体,以煤矿排放废弃的煤矸石为主要原料,采用先进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运行发电:电厂排放的灰渣作为生产水泥的掺和料,用于生产水泥;生产水泥烧的窑余热充分利用,用于电厂发电;电厂发电后产生的低压汽用于化工厂供汽;电厂发电用于水泥和化工产品生产。通过对相关产业的有效整合,使废弃物得到循环利用,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大大减少,以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多方共赢。在龙岩建设这样一个绿色环保、清洁生产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的一个有益的试点,我们期待“紫金恒发循环经济工业园”取得成功,希望龙岩在构建循环经济中取得新的进步。
(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编辑:zhangm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