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启动,对江苏意味着什么

新华报业网 · 2021-07-20 15:45

9点30分,正式开盘,价格为48元/吨,仅仅十分钟后,累计成交金额就已超2000万元。全天4个小时的交易后,成交量410万吨,成交金额2.1亿万元,收盘价51.2元/吨,单日涨幅6.7%。

这是7月16日,全国碳交易正式开市第一天的火爆表现。作为一项利用市场机制来达到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发展的制度创新,根据测算,首批覆盖的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意味着中国的全国碳市场一经启动,就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广阔市场蕴藏的诸多机遇,自然吸引积极者的布局,江苏同样是这一新兴市场的推动者,从政府到企业,甚至个人,都已经参与其中。

碳价长期看涨,碳资产管理成趋势

一个全新的市场,到底是如何运行的?“双城模式”成为关键,目前,全国碳交易的交易中心设置在上海,不过,碳配额登记中心则设置在武汉。

“所谓碳配额,是主管部门将为重点能耗企业设定一个碳排放份额,如果企业成功实现节能减排,可以将多出的份额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出售;如果超额排放,则要在市场上购买配额。”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孟早明告诉记者,这种机制旨在将碳排放量转化为企业经营成本,用市场手段引导企业节能减排,优化资源配置。

围绕碳配额和碳交易,在市场主体方面,本次全国碳市场上线依然保持循序渐进的节奏,首批纳入2000多家电力行业的重点控排企业,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0%,个人和机构暂时不参与市场交易。未来,随着我国碳市场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将会被纳入碳交易市场。但目前,全国碳市场主要是上述2000多家电力企业之间的互相买卖。

按照约定,这些企业的首个履约周期截至2021年12月31日。因此,配额富余的企业就可以在碳交易市场中出售获得收益,配额不足的企业则需要付出一定代价购买配额来完成履约。在首个交易日,申能集团、华润电力、中国华电集团等10家企业成为全国碳市场的首批成交企业。

真金白银的交易,意味着碳资产成为了一笔真正的财富。江苏一家能源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成立了专门的碳资产管理平台,并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实际上,在全国碳市场已正式启动的大背景下,企业搭建专门的团队跟进碳交易已是必然趋势。”能源行业独立分析师吴燕告诉记者,不仅如此,企业还应建立自有的碳数据统计体系,依托现有能源数据统计、监测体系及计量器具体系,构建及时畅通、规范有效的碳排放数据统计体系,为碳排放数据报告、接受核查、清缴等工作提供数据基础。

管理碳资产成为当务之急,还和全国碳交易的一条规则有关——目前,碳配额发放还较为宽松,违规行为的处罚金额也不高。但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持续推进,后续国家碳排放管控力度将逐渐增加,碳排放配额的供应也将趋紧,碳价长期看涨成为业内普遍看法,企业相关成本也将随之上升。因此,尽早对碳资产进行管理,更有利于实现收益最大化。

企业积极“掘金”,金融活水前来助力

随着全国碳市场启动,此前并非碳交易试点省份的江苏,由于并未积累太多跨区域碳交易经验,如今需要迎头赶上。“作为经济大省,江苏拥有数量众多的交易企业和配额资源,应当把握这次机遇积极参与碳市场,这也需要政府、交易平台、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面的合作与努力。”江苏省环保集团一位相关人士坦言。

实际上,省环保集团自2020年5月挂牌组建以来,就围绕“双碳”目标,加强低碳技术研究应用,积极推动我省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调治理,大力提升碳监测、碳核算、碳咨询等能力建设,主动融入碳交易市场。

5月28日,国内首个电力行业碳排放精准计量系统,也已在江苏国信子公司江苏新海发电有限公司正式上线。记者了解到,新电公司通过在机组的烟气排放口安装二氧化碳在线监测装置,精准监测烟囱排口排放气体的压力、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再通过关键参数的分析校验,精准测量出碳排放量。该系统数据采集精确到秒,单台机组每天采集数据超过1000万条,完成计算比对约50万次。

目前,这套精准计量系统已经在江苏8家发电企业、11台发电机组上进行试点,未来将逐步推广到全省。除了电力行业,江苏还计划将这一系统应用到钢铁、煤炭等高排放行业,实现社会各行业碳排放精准计量。

国企主动担当的同时,更多江苏民企积极进入碳交易市场。

“今年3月,公司与上海宝碳新能源达成‘碳中和’战略协议,双方将利用各自业务领域的优势互补开展探索与合作。”维尔利董秘朱敏介绍,作为一家环保企业,维尔利致力于提供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的整体解决方案,并已建设多个餐厨废弃物处理、垃圾焚烧、农业有机废弃物处理项目。此次战略合作,维尔利旨在将其建设的碳减排项目推入碳交易市场,在量化相关业务环保效益的同时,也为公司带来额外碳减排收益。

无独有偶,在智慧能源业务持续开拓的同时,金智科技同样开始“掘金”碳交易,公司与东南大学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达成协议。近日,公司中标一个“近零碳园区”示范性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可替代约330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约870吨。

企业投向碳交易的热情,还需金融力量来“添把火”。4月10日,江苏银行在国内银行业中率先发布“碳中和”行动方案,聚焦减污降碳、清洁能源、零碳建筑等重点领域。“我们为节能减碳项目,提供差异化准入政策和绿色审批通道。”该行一位负责人介绍,江苏银行创新推出结构性碳收益存款产品,在常规存款产品基础上,对收益组成进行重新安排,引入碳配额作为新的支付标的。在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收益的同时,解决了企业因履约需求而影响碳配额流动的问题。

选择低碳出行,普通人也节约“碳配额”

碳交易并非只涉及实体企业,作为“双碳”目标的重要推手,它最终与每一位个人息息相关,尤其是在交通出行领域。

“根据测算,如果一位南京居民平均每天出行20公里,采用小汽车会产生5.7kg碳排放,而采用地铁出行只产生1.2kg碳排放,这样每人每年可减少1.6吨碳排放。”吴燕认为,虽然没有强制要求,但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碳配额”。

而作为交通大省,江苏全省的承压更重。近日,省交通运输厅分析,“十二五”以来,全省交通运输碳排放总量持续上升。从碳排放总量看,据初步测算,2019年全省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为6497万吨,约占全省碳排放总量的9.2%,2010至2019年,交通领域碳排放总量累计增长85.07%,年均增速9.45%。

“从领域看,公路运输产生的碳排放最高,占31.6%。同时,社会车辆在各领域中产生的碳排放也高居第二,占29.6%。”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凌耀初表示,为实现2035年交通运输“碳达峰”的目标,必须要采取更加有力的低碳发展模式,多管齐下,综合施策。

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陆永泉提出,运输结构优化调整是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的重要实现路径之一,交通部门将致力于提升运输线路服务能力,促进“公转铁”“公转水”等。“同时,我们将通过绿色出行城市创建,引导社会出行采用绿色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出行比例,降低全社会出行碳排放。”陆永泉说,到2025年,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要达到70%,大城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不低于45%;到2035年碳达峰时,力争使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以上。

“我们家出行,确实正在向公交转变。”盐城市民刘芳告诉记者,最近她都是乘坐该市最新的氢能公交车上下班,“坐上去没有噪音,很舒适。”记者了解到,这种氢燃料电池公交巴士,由兴邦氢能承揽全部车辆氢燃料动力系统和整车系统集成的研发生产工作,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兴邦氢能总经理张伟告诉记者,公司将在盐城继续加大氢燃料电池客车的示范运营规模,推动盐城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发展,“同时,公司将联合产业资本及上下游制造及销售链条,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集中产业链优势力量形成合力,促进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发展,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有市民选择公交出行,还有市民决定购买新能源汽车。“最近买车,我根本就没看传统油车,因为我认为新能源是必然趋势,充电也会越来越方便。”南京市民王军告诉记者,自己目前唯一纠结的,是到底选哪个牌子。数据则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110.3万辆,创下历史新高。

编辑:孟睿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21:5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