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携手共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仅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市场准入等方面携手同行,同样需要在应对气候变化、区域环境准入等方面建立协商合作机制。为此,川渝两省市于近日签订了《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框架协议》和《关于建立区域环境准入协商机制合作协议》。据悉,这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之举,同时也是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后,川渝两地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举措。
研究发布应对气候变化机会清单
根据《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条件下,依托双方已有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共同探索推进川渝两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共同打造西部碳市场能力建设服务高地,并将开展碳普惠机制调研,探索相互认可的核证减排量。
川渝双方将定期开展区域减污降碳形势会商,协同争取科学合理的2025、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共同争取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开发和交易、气候投融资、碳普惠创新、林业碳汇、对外合作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协同争取优化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更好地发挥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江”水电优势,协同争取更多水电等清洁能源留送川渝两地。
此外,在减污降碳方面的合作也将持续深化。双方将按照国家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协同开展温室气体监测分析,推动数据共享;协同开展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合作,协同推动做好页岩气开采甲烷泄漏治理;研究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对气候变化机会清单,探索开展两地一体化降碳效益评估。
“川渝两地山水相连,均位于长江上游地区,大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相互影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两份协议的签订和实施,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融合,协同建设西部低碳高质量发展高地,助力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有行业人士表示。
协调产业园区环境准入要求
根据协议,将协调产业园区生态环境准入要求,逐步统一成渝两地生态环境准入标准,严格煤电、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冶炼、钢铁、建材等“两高”项目环境准入,共同推进川渝高竹新区、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等跨省新区率先实现生态环境准入标准的统一。
双方将协调沿江工业空间布局约束,协同加强两地跨界流域生态空间管控,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相关管控要求,优化沿江产业布局,协同推动沿江化工、造纸等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严控重污染企业和项目向成渝地区转移。
在建立跨区域环评协商机制方面,双方计划共同申请建立跨区域建设项目环评联合审批机制,对跨省的建设项目,向生态环境部争取支持,将环评审批权下放给川渝两地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协商审批,原则上由项目主体工程、主要产排污环节所在省市或者承受主要生态环境影响省市的生态环境部门审批。
在协调开展“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面,双方将以成渝地区已建立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为基础,协调相邻区域、跨界流域的环境管控单元的管控类型和管控要求,建立成渝双城经济圈及周边地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同时,将以区域突出环境问题为导向,加强跨省相邻区域管控分区和管控要求的协调性,实现各省综合管控单元、环境质量目标等有效衔接,促进区域间“三线一单”编制成果的协调统一。并将以加强自身环境问题的解决为重要基础,共同推进“三线一单”分区管控要求的落实落地,促进区域生态、大气、水等环境质量的改善。
编辑:刘群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