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开水泥巨擎的一角——访安徽大江股份公司总经理俞小大

2007-04-25 00:00

安徽大江公司总经理俞小大接受中国水泥网CEO邵俊访问

  在水泥行业里,浙商是一个令很多人侧目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一群人,他们可以在本土市场上红红火火地经营着自己的水泥事业,也可以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遍地开花,他们甚至可以在已经被水泥巨头占据的市场内寻得立足之地,发展自己的水泥大业。有人认为这是浙商勤劳奋斗换来的成果,但是更多的人视为智慧和勇气的胜利。浙商的大勇大谋不但让他们走出浙江发展,更让自己走出一路精彩。安徽大江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2004年,俞小大等浙江人出资2780万资金收购了安徽冶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的3条机立窑生产线和380亩土地,成立了安徽大江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7000万元。当年6月,大江水泥正式开始筹建第一条2500t/d水泥生产线,经过一年多的建设,2005年10月正式投产。第二条5000t/d的生产线目前还在筹划当中。

  每个浙商到外省寻求发展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尤其是在安徽这样一个拥有水泥巨人的卧虎藏龙省份,一个新兴的水泥企业要想在这里栖身,光有勇气和财力还是不够的。大江水泥是如何在这个大蛋糕中切得自己的那一块呢?

  大江水泥坐落于庐江县城郊东顾山北麓,合铜公路、合界高速公路、合九铁路在区内通过,交通便捷。当地资源非常丰富,石灰石的氧化钙含量都在51%以上,有1亿吨左右的储量。此外,三氧化铁、石膏等水泥生产需要的其他配套资源在当地都相当充沛。

  大江水泥的总经理俞小大说,除了当地丰富的资源之外,我们也注意到,水泥产品的销售半径是相当短的,海螺水泥在安徽本地市场,主要是沿长江布局,而大江水泥瞄准的市场是海螺水泥没有布控的区域。同时,由于海螺水泥先进的技术和规范的管理,在市场上产生巨大的示范作用,在他的影响下,安徽的水泥市场在全国可以说是市场自律最好、市场风险最小、市场秩序最规范的地方之一。大江水泥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空隙,在安徽站稳了脚跟,开始了自己的燎原之势。

  首先,大江水泥的区位优势相当明显。大江水泥公司位于庐江县,距离合肥只有70公里,距离肥西县只有50公里,距离舒城也只有50公里,距离霍山也只有80公里。与附近的其他水泥企业相比,大江水泥进入在这些市场,在运输成本上有明显的优势。

  其次,从安徽的整体经济发展总量来看,庐江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俞小大是浙江诸暨人,在研究市场时,他经常把庐江和诸暨进行对比,安徽和浙江进行对比。

  诸暨有107万人口,到杭州只有50分钟车程,铁路和公路方面交通非常便利。庐江有120万人口,距离合肥也只有50分钟,在交通方面的优势也十分突出。两个地区人口面积都差不多,地形也都属于丘陵地带。但从这几年的经济发展来看就差多了,去年诸暨的GDP已经发展到了376.6亿元,而庐江只有55.3亿元,诸暨去年的财政收入是32.6亿元,庐江只有3.2亿元。诸暨有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6条,庐江却只有大江水泥一条新型水泥干法线,庐江县周围的霍山、舒城、肥西等县既没有石灰石资源,也没有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可以说,今后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的空间还相当大。但是如何在今后新建水泥生产线上占有更大的优势呢?浙商的精明之处在这里体现出来。在当初进入庐江投资时,就立即着手资源勘探,办理登记了优质资源的采矿权,当地政府也以合约形式承诺,“以优势企业为龙头重新整合,把优势资源集中于优势企业”,今后当地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只能由大江来建,这样就掌控住了这个水泥市场的未来。

[Page]

省委书记来大江公司视察

  就在最近国家发布文件,要求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安徽2007至2008年计划将淘汰600万吨,2008年至2010年也是淘汰600万吨,在这种形势下,必将会增加新型水泥生产线的数量。从庐江这个区域来看,还有8条立窑生产线,共计90万吨水泥产量,接下去将陆续被淘汰,而同时市场需求在不断扩大,这都将为新型干法水泥带来市场空间,大江公司在庐江水泥行业的未来发展中已经占尽先机。

  当然,大江的目光不只停留在庐江一个地区上,也着眼于安徽整个市场的未来发展。从浙江和安徽的对比来看,浙江总人口是6100多万,2006年水泥生产总量已经达到了1亿吨;而安徽有7000多万人口,去年是4400万吨水泥产量。浙江的人均拥有水泥1.6吨,安徽人均仅有0.5吨,安徽人均水泥拥有量的增长空间还是相当大的。这些数据也足以说明安徽水泥行业的前景有多好。

  的确,随着十一五计划的深入进行,特别是在“中部崛起看安徽”的大环境下,安徽经济发展前景非常好。在中部六个省份中,2006年安徽的经济总量是第一。安徽经济的迅速发展,将带动安徽水泥行业的发展,大江水泥也必将迎来更广阔的空间。

  这种优势在俞小大看来,可以说是在整个华东地区都是得天独厚的。浙江、江苏、上海这几个地区的水泥市场已基本饱和,不再适合继续投资熟料生产线,而安徽不论从空间还是从市场的角度来说,优势和潜力都独树一帜。

  除了外部市场的拓展,一个企业的根本生存之道还在于自身硬件和软件的不断完善。这一点,大江水泥的领导人比任何人都清楚。俞小大的敏锐目光不仅仅体现在对市场的透彻分析和合理选择上,更是对先进技术发展方向的及时把握。在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兴起的时候,大江水泥也及时捕捉到了这个信息,和国内的一家投资公司签订了纯低温余热发电合作意向书,由投资公司与大江合作建设余热发电项目,并约定今后上5000t/d生产线时,双方将继续合作。

俞小大为中国水泥网题词

  公司对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也相当重视。目前主要是从外部吸收先进人才,前几年公司从人才市场上引进了6名设计生产工艺等领域的专家。同时也加强内部人员的培训和提高。预计在上第二条生产线的时候,公司将重点转到提升现有人才的利用。大江水泥没有家族式的影子,只任人唯贤,不任人唯亲,促进人才团队日趋合理和完善。

  其实在人才方面,大江水泥曾经走过一段弯路。在投资之初,公司的管理人员都是从浙江带过去。但在后来的运营中,发现这种模式暴露出了很多弊端,比如成本以及管理人员的自身家庭等因素,还有浙江员工与当地员工间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摩擦,这些都使管理团队不能很稳定,更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价值。发现这一点后,大江水泥对高层管理人员及时进行调整,逐渐引进当地人才,目前公司的人才已经逐渐走向本土化,并计划在上第二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时候,实现员工的完全本土化。

  “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浙商”。作为在外投资的浙商,在俞小大看来,浙商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勤劳并且有商业头脑,虽然目前中国水泥行业内最大最强的是海螺集团,但是如果所有浙商能形成一股力量,那合力也将是相当惊人的。

  在俞小大看来,目前这样的合力并没有有效地形成。虽然水泥浙商有很多,但是大多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安徽省,就有大江、上峰等多家浙商,大家忙于各自发展,还没有形成一个气候一股力量。试想如果有一个领头人可以把水泥浙商的力量凝聚在一起,那么将真正形成一股合力,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水泥商帮。而这就需要多方的努力,中国水泥网组织“水泥浙商大会”等形式的活动也在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浙江水泥行业协会在这方面也做得十分突出,例如去年发起并推行的水泥行业价格自律等活动,很好地遏制住了浙江水泥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促进了区域内水泥企业的合作。总之,只要能把力量聚集到一起,俞小大相信,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水泥浙商都将拥有更巨大的影响力。


(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zhangm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7: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