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水泥助力武汉借“碳”超车

长江日报 · 2021-07-16 10:00

随着全国碳市场交易启动,位于武汉市中北路青鱼嘴碳汇大厦的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以下简称“中碳登”)也揭开面纱,开始了繁忙的运转。这个碳资产的“银行”和“仓库”,承担了碳排放权的确权登记、交易结算、分配履约等业务。

业内人士预计,2021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量或将达到2.5亿吨,成交金额将达60亿元。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碳排放交易市场,而这个市场的“大数据中枢”就位于湖北武汉。

揭秘:“中碳登”为何落户湖北

湖北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中碳登)中心,不是偶然。

湖北经济学院教授孙永平是最早参与湖北碳交易体系设计的核心专家之一。他清楚记得,2017年底,一则喜讯从北京传到湖北:参与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评审结果出炉,湖北从9个(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江苏、湖北、广东、福建、深圳)申请省市中脱颖而出,拿到了两个系统的第一名。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两个评审得分均为第一的省市只能选择承建其中一个系统。湖北选择了承建注册登记系统,因为该系统是资金、配额、数据的汇聚点,是碳交易市场管理的枢纽。届时,大量的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将通过注册登记系统汇聚湖北,这个全国性功能平台意义重大。

湖北为什么能在评审中折桂?

“地方政府给政策给资金,所积累的良好管理经验。充足的人才储备,都是重要原因。”孙永平分析。

2011年,国家发改委在中国展开了7个碳排放权试点,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7个省市。湖北是中部省份独一家。

事实上,和兄弟省市比起来,湖北似乎不占先手。北京早在2008年就建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在碳交易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全国率先的探索。上海是最早探索建立中国环境类权益市场的城市。上海环境所也是全国环境能源交易的中心市场之一。

2013年,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五个试点已陆续启动。此时,湖北和重庆才成为最后两个等待启动的试点城市。直至2014年4月,湖北碳交易市场才鸣锣开市。

湖北碳交易市场一路“疾行”,在全国碳交易市场开闸之前,湖北事实上已成为全国最大、全球第二大碳交易市场。

“目前,湖北碳市场交易规模、连续性、引进社会资金量、纳入企业参与度等指标均居全国首位。”张杲介绍,湖北碳市场现有各类市场主体9810个,其中,控排企业373家,总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75亿吨,约占全省排放量的45%。截至2020年12月31日,湖北碳市场配额共成交3.56亿吨,成交额83.51亿元,占比均超全国50%。

张杲认为,碳市场的核心功能是降低整个社会平均减排成本。通过市场传导机制,企业愿意努力减排来减少购买配额支出,甚至出售用不完的配额来获得收益。

2014年至2019年,湖北控排企业获得的免费排放配额逐年递减,配额缺口企业占比逐渐增大(分别为43%、26%、44%、63%、60%和68%),有效的倒逼了企业减排,湖北提前一年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十三五”能耗强度降低16%的目标任务。湖北企业也积累了丰富的碳资产管理经验。截至目前,湖北控排企业通过碳交易获得的收益已超过5亿元。

“湖北省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经济发展阶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孙永平介绍,因此,在碳市场推动减排方面,有“湖北成则全国成”的说法。

湖北碳市场为何能后来者居上?

孙永平分析,这与湖北交易规则体系设计的四个独特之处有关。

其一,根据企业的产量变化和成本负担水平进行事后配额调整,从而保证企业参与碳交易的积极性。

其二,与每一年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国家下达的减排任务、产业因素等挂钩,动态调整配额总量,保护碳价格的相对稳定。

其三,针对不同行业的减排成本、减排潜力、对外贸易依存度差异,综合设定不同的控排目标。

其四,不仅向海内外机构投资和个人投资者开放,而且进行了包括现货远期在内的多项碳金融产品创新,保障市场的流动性。

影响:市场手段倒逼企业减排

华能武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即华能阳逻电厂),是位于武汉最大的火电厂,每年约发电100亿度,也是此次首批被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2225家电力企业之一。

驱车前往其位于阳逻的工厂,三个高大的烟囱在江面大桥上就能看见。

“早在2014年,我们就被纳入碳排放管理,是湖北首批参与碳市场交易的企业。”该公司生产部环保专工熊卫军介绍,公司第一年花了几百万元买碳配额。

经济压力倒逼着企业减排。

华能阳逻电厂陆续采取了“贫改烟”、低氮燃烧器改造、低低温改造、余热再利用等各种减排手段,碳排放量已从2015年的0.8478千克/千瓦时,下降到2019年的0.8271千克/千瓦时,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大约减少了20万吨。

“有了此前的先行先试,从湖北市场转向全国市场,湖北发电企业的压力可能会小一些。”熊卫军介绍,今年的全国碳配额比湖北此前的配额略显宽松,华能武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配额估计还会有些盈余,而此前基本需要买碳履约。

长远来看,碳排放配额整体趋势仍是缩减,火电企业通过技改手段减排已经接近“极值”,接下来会加速向生物质、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发电模式转型。

由“被倒逼”走向主动减排,一些企业尝到了额外的甜头。

作为全国最大的水泥制造商,总部位于黄石的华新水泥,也是首批参与湖北碳交易市场的企业之一。

“2014年,全省参与碳交易企业的碳配额普遍不足,我们公司也不例外,投入了3000万元用于买碳履约。”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宏兵介绍,此后,公司迅速调整、积极应对,从2016履约年度到2019履约年度,在湖北试点,整个水泥行业大约短缺约100万吨/年;华新总体配额短缺约20-30万吨/年,但是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的6家主力工厂每家能够盈余3-7万吨。

怎么做到从亏损到盈利?

杨宏兵介绍,首先是从技术上做文章。早在10多年前,华新水泥就开始寻求协同处置各类废弃物以替代原煤以减少化石燃料排放的技术。自主研发了无害化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危废、污染土、漂浮物等固体废弃物的成套技术,形成五大处置平台,运行及在建共34家环保工厂,各类环保废弃物年处置能力达到550万吨,固体废弃物100%资源化利用。截至2020年底,华新水泥已安全生态化处置生活垃圾890万吨、市政污泥340余万吨、三峡库区水面垃圾漂浮物116万立方米、危险废弃物15万吨、污染土100万吨。

如今,华新水泥每生产1吨熟料,减少了90公斤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到2030年中国实现“碳达峰”时,华新水泥吨熟料的能源替代率将达到25%以上。

华新水泥也在碳金融上做文章。2016年,华新水泥推出全国首单“碳保险”业务;2017年,华新水泥与壳牌能源(中国)有限公司签署定制化碳交易协议,开创了全国统一碳市场远期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先河。

“虽然水泥不是首批被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行业,但通过在湖北市场的7年历炼,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杨宏兵说,华新水泥也将继续在湖北碳交易市场做好履约。

根据全国碳市场总体设计,未来,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高能耗行业有8个,包括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民航。届时,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碳排放交易市场。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常务副总经理张杲介绍,在全国碳市场启动后,尚未被纳入全国市场行业的企业将继续在试点市场进行交易。目前,湖北碳市场有十几个行业的企业继续在区域市场里运行。

展望:酝酿新千亿产业

成交量、成交金额占比均超全国“半壁江山”的湖北碳市场,将再一次迎来重大历史机遇。一个千亿产业将在这里生根、发芽,走向世界。

“可以说,湖北碳市场的这些做法为全国碳市场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孙永平认为,现在,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中心落户湖北,将让拥有海量碳数据的武汉“自带流量”。预计将有大量专业人才、团队、技术会汇聚于武汉,在碳排放核查、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碳金融衍生品开发、碳资产管理、碳基金发行和托管、碳资产证券化等各个环节打通产业链,并带来更多的税收与就业。而作为全球碳交易的焦点城市,武汉也可藉由召开国际论坛,开展“一带一路”峰会、构建绿色产业联盟等,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来自湖北省发改委的统计,仅试点期间,参与湖北碳市场的各类服务机构就达到1400家,注册资本超过2100亿元,从业人员约50000人。未来,全国碳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预计会提供近20万就业岗位。

涉足碳交易咨询管理业务的武汉华商低碳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秘范蕾,见证了湖北碳市场的成长。

“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开闸,企业对碳资产管理的意识越来越强,我们公司今年接到的咨询量比往年大幅增长。”她建议,武汉可以借鉴北京等城市的做法,对实现“碳中和”的企业、碳咨询中介公司适当给予奖励,进一步吸引产业链机构落户。

据悉,湖北正加快搭建“湖北绿色低碳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设立200亿元的“湖北省低碳产业发展基金”。正在规划的长江国际低碳产业园,计划在建成5年内,吸引5个国际一流的低碳技术研发中心、20个国家级及省级实验室入驻,储备绿色低碳技术300项以上,以点带面孵化和培育1000个低碳产业项目落户武汉。

一个超千亿级的绿色低碳高新技术产业链,正在湖北武汉成形。

编辑:梁爱光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23:2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