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集团联手985高校 助力芜湖下好碳达峰碳中和“先手棋”!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郑重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今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高校、城市、企业布局相关产学研合作恰逢其时,而芜湖在这方面更是行动积极,力争下好“先手棋”。
召开工作务虚会
打造创新联合体
6月25日,全市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工作务虚会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会上,有关部门、部分碳排放重点企业围绕我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情况,以及相关形势政策、工作进展、问题建议等进行交流发言。市主要领导指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市领导要求,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打造创新联合体,用好用活相关产业基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要坚持系统谋划,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大力压减落后产能、应用低碳技术,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要坚决扛起责任,建立高规格、高效的领导工作机制,分领域、分区域完善工作路线图,健全政策体系,不断提升我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际成效。
“牵手”南开大学
共建碳中和研究机构
芜湖针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布局,绝不止开务虚会那么简单,而是提前谋划、科学统筹,借助知名高校和企业的力量,共同推进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6月24日下午,芜湖市政府与南开大学、海螺集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铁山宾馆举行。
按照战略合作协议,三方拟共建南开大学(芜湖)碳中和研究机构,在二氧化碳资源化综合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开展合作,推进科技创新引领芜湖战新产业发展,实现校企和社会共赢。
据了解,围绕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芜湖着力加强“双招双引”工作部署,积极整合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优势资源,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市、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努力打造重点研发创新平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吸引国内外相关领域研发、应用的高端人才和团队落地芜湖,促进芜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联姻”中国科大
共建联合实验室
而在5月7日下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芜湖市政府、海螺集团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中科大东校区物质科研楼一楼会议室举行。
根据协议,中国科大、芜湖市政府、海螺集团三方共建的新材料与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依托海螺集团现有的安徽省特种新型胶凝材料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塑料型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借智中科大强大的基础科研能力,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要任务,以产品研发为主要目标,努力探索“基础研究—产品研发—应用研究—中试孵化—产业化”科技创新全链条模式,打造集实验研究、人才培养和新产品研发“三位一体”的新型科研基地。
据了解,该实验室主体设在中科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采用“学校实验室+企业实验室”的校企合作模式。
重点研究方向在于依托海螺集团建成的世界首条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示范项目,联合开发水泥行业碳减排及二氧化碳转化利用技术;依托中科大独创的来源于秸秆、木屑等生物质资源的高性能植物纳米纤维的科学研究成果,联合研制新型高性能水泥基材料;依托三方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前沿科研成果,联合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智能制造迭代升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推动传统制造向数字化、智能化制造转型升级。
这次签约后不久,中科大校长包信和到海螺集团调研,参观了芜湖海螺智能工厂展厅、矿山无人驾驶项目、芜湖海创固废处理项目。他表示,希望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推动相关前瞻性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为水泥行业碳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编辑:李佳婷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