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水泥行业零碳进程

2021/10/29 10:43 来源:世界水泥

作为一个难减行业,零碳排放或将是水泥诞生近200年以来遭遇到的最大挑战。 ......

宋志平参加今年WCA年度大会并发表致辞。以下为致辞全文。

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这收获的季节,世界水泥协会年度大会又如约和各位相聚。WCA成立至今,WCA团队和会员企业不懈努力,协会工作稳步推进,越来越好,赢得了会员和行业内外的赞赏。在此,我谨代表WCA对各位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诚挚的感谢。今天,我想在以下几个方面跟大家做一下交流。  

第一,简单回顾一下WCA的情况。  

2020年是非常不寻常的一年,新冠疫情给各行各业带来了重大影响。2020年全球GDP下降了3.3%,在全球GDP下降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呈现2.3%增长,非常不易。根据知名分析公司,实地投资研究公司估计,2021年上半年全球GDP将增长6%左右。  

从水泥行业来看,2020年全球销量41亿吨,和2019年基本持平,其中中国水泥销量24亿吨,上升了2.5%。2021年上半年,全球水泥产量约20.9亿吨,同比增长16%,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疫情期间,尽管线下服务及活动无法开展,但WCA积极转变服务模式,采用Zoom、钉钉等线上平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赢得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好评。  

2020年,我们召开了二十多场在线报告会,包括邀请世界知名公司,对2021年水泥市场情况进行展望,吸引了很多会员和非会员参加。  

WCA成功开展了会员工厂对标、差异分析及巡检服务:对10余家常规会员企业的80多个生产线进行精准差异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方案。目前,第一阶段工作已经完成,第二阶段工作仍在持续开展。  

疫情发生初期,很多会员企业面临防疫物资不足等困境,WCA向会员企业及国际同仁转捐中国会员企业(中国联合水泥)捐赠的口罩等防疫物资,为他们在这场战疫中,筑起一道防线!  

2021年6月2日,WCA以在线方式成功举办了开放日活动。大会注册人数544人,活动点击量累计达1600余次。  

疫情期间,WCA各项工作齐头并进,会员单位稳健增长。这一点给大家报告一下。  

第二,和大家分享一下WCA未来工作重点。  

WCA现有会员来自世界各地,代表着全球近一半水泥产能。经过三年半的时间,WCA影响力和号召力越来越强,想加入WCA会员的企业越来越多,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的水泥企业能够加入WCA。  

我们也会持续努力,为会员企业提供更具附加值的服务,开展更丰富多彩的活动。WCA的会员工厂对标、差异分析及巡检服务目前开展顺利,受到了参与企业的广泛好评,未来我们仍将继续推进该项服务。针对行业的减碳需求,WCA专业委员会以及零碳指导委员会将加快推动《WCA气候政策》、《WCA脱碳技术路线图》等起草落实工作。WCA还会继续开展线上技术交流,组织会员论坛等活动,并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开展线下大会和相应服务。WCA会在2020年的工作基础上,继续坚持下去,取得更好的发展。  

第三,和大家交流一下水泥行业零碳进程。  

WCA作为第一个世界性水泥组织,自成立之初就站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沿,将促进水泥生产与环境的和谐共存、经济和自然的融合发展作为重要任务。我谨借此次会议与各位分享推进世界水泥工业零碳进程的一些想法。  

一是水泥行业面临零碳目标挑战。  

2015年12月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达成《巴黎协定》,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温升保持在相对于工业化前水平2℃以内,并为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1.5℃以内付出努力,以降低气候变化的风险与影响。多年来,全球各界为之不断努力探索和实践。  

但从数据来看,除2020年因新冠疫情影响,CO2排放量320亿吨,同比减少6%,此前历年排放量均处于增长。全球面临着严峻的气候问题,包括水泥行业在内的所有的能源和二氧化碳密集型行业都需加快向低碳和循环经济转型的步伐。  

世界经济不断前行,城市化进程持续展开,水泥作为基础原材料在建筑中担负着重要功能,未来对水泥等建筑材料的需求量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躺下是大路,站起来是高楼”,水泥在为人类经济文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留下了巨大的碳足迹。从水泥生产流程来看,产生CO2是难以避免的,以全球水泥产量40亿吨测算,产生约24亿吨的CO2,约占全球排放量的7%,这还不包括水泥原料及产品的运输过程中碳排放量。可以说,作为一个难减行业,零碳排放或将是水泥诞生近200年以来遭遇到的最大挑战。  

二是WCA站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沿。  

尽管如此,水泥行业仍需要积极努力地承担使命和责任,在满足建筑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同时,尽最大努力降低碳排放强度,加快向碳中和行进的步伐。在这过程中,一个分享信息、共谋解决方案、求同存异、倡导共同行动的统一平台是非常必要的。  

WCA分别于2018年6月、2019年9月就召开第一、二届全球气候变化论坛,就《气候变化行动方案》进行了全面探讨。一方面,WCA提出“不尚空谈,乐于行动”,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倡议企业采取行动,更加自律和积极地向低碳和循环经济转型,主动地应对社会责任和环境挑战,从而加快脱碳进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对环境的挑战。另一方面,促进加深行业层面的合作,探索跨行业的工业共生模式,推动水泥工艺技术和产品应用创新力度,寻找良性的解决方案,实现企业在碳减排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实现经济和自然的融合,持续推动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让水泥企业更有动力广泛、主动、深入、实际地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  

2019年9月WCA成立环境与气候、健康与安全、技术与创新和市场与物流四个专业委员会,2020年各专业委员会成功设立专家库,为会员企业提供了增值服务,加强会员之间的互联互通,分享新技术、新装备、新商业模式,搭建起世界各国水泥企业交流经验、凝聚共识的平台。  

2021年3月,WCA对专业委员会进行改革,“技术与创新委员会”改组为“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指导委员会”,下辖零碳与气候,健康与安全,工业4.0,产品、材料与混凝土,运营与绩效等5个专业委员会。目前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指导委员会启动了《WCA脱碳技术路线图》起草工作,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另外,零碳与气候委员会积极协助“WCA零碳指导委员会”起草《WCA气候政策》,执委会已审批通过,待会员大会批准后,将在WCA官网发布,与所有利益相关方及社会各界分享、交流。  

三是WCA致力于推进世界水泥工业零碳进程。  

水泥工业碳足迹涉及原材料、生产过程、物流运输、产品应用等各方面,要实现零碳进程需从全产业链构建、部署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经过多年发展,水泥工业在碳减排探索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主要有:  

1.寻求替代原料和燃料。水泥生产中60%的CO2来自原材料石灰石煅烧,32%来自于直接煤炭燃烧,8%来自于使用电力带来的间接煤炭燃烧。原料方面,使用脱碳酸原材料是降低CO2排放的关键手段,水泥工业积极努力寻找替代原料,如以工业尾矿、废弃原材料、其他行业副产品替代石灰石,但目前原材料替代仍处于探索阶段。燃料方面,欧洲水泥生产使用燃料中约50%为替代燃料,德国等发达国家走在世界前列,大幅度降低水泥生产煤耗,部分工厂甚至可以100%节省天然化石燃料。  

2.推进技术创新、管理提升。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通过技术创新、管理提升、加快行业转型升级,在能源消耗、粉尘及有害气体排放、智能制造、工厂环境等方面已处于领先水平,单位产品能耗较过去降低30%。WCA自成立以来已多次开展会员工厂对标、差异分析及巡检服务,2020年对10余家常规会员企业的80多个生产线进行精准差异分析。  

3.充分利用余热发电。中国95%的水泥熟料生产线配备了低温余热发电系统,每年余热发电量约为400亿KWh,相当于节约煤炭约1,700万吨、减排CO2约3,500万吨。  

4.推广水泥窑协同处置。水泥窑协同处置充分利用水泥生产的特性,在发挥消纳工业废弃物及生活垃圾能力的同时,为生产提供热值,从而减少化石燃料消耗,降低水泥碳排放强度。  

5.推广太阳能、风电等新能源利用。目前清洁能源使用初见成效,部分工厂已与电力生产商合作,在工厂安装风力发电及太阳能发电设施等,下一步将再继续扩大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6.推广碳捕捉技术。碳捕捉利用及封存是实现净零排放的重要措施。目前全氧燃烧CO2富集提纯技术等已相对成熟,但受经济成本、封存后的使用限制,未形成大规模推行。WCA积极联合科研机构、水泥集团,打造可规模化、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并推进实现工业化应用。  

7.加大混凝土固碳研发。在搅拌过程中将CO2注入混凝土,使其与其他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在提高混凝土强度的同时减少CO2排放量。目前此项技术需进一步研究、探索技术成熟度、测算方法和结果的可靠度,并继续降低每方混凝土CO2排放量。  

但这些有效的技术还未形成全面应用,例如,余热发电在中国已基本实现,在全世界的普及率还不够;水泥窑协同处置已成为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处置技术,但新兴国家起步较晚。同时,WCA也关注到目前水泥工业中关于碳减排的新技术研究方向,但目前这些技术还不够成熟。WCA将持续发挥引领力量,搭建交流平台,分享信息,共同行动,汇集水泥企业智慧,承担起社会责任,不断探索推进零碳技术的应用。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必须看到,零碳目标对包括水泥行业在内众多产业来说都将是一场浩荡的革命,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这些都将有效推动水泥行业进一步绿色低碳、转型升级。WCA在考虑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兼顾企业发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统一,求同存异,形成企业、行业、国家利益的共存,从而推进世界水泥工业零碳进程不断前行。

编辑:孙蕾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09-24 00:2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