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质量监管体系 预防装配式建筑“软骨病”

2021-03-05 13:17

2020年11月,山东省青岛市一新建楼盘因混凝土构件强度降低,宣布拆除重建。

2019年12月,央视曝光浙江省义乌市某在建楼盘,梁柱水泥用手一抠就掉。

2019年11月,湖南省长沙市通报“问题混凝土事件”,部分楼层混凝土构件强度未达设计要求。

……

混凝土预制构件如同现代建筑的“骨骼”,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着工程建筑的安全性能乃至使用寿命。近年来,多起建筑质量问题,都与其密切相关。

3月3日,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第三检测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田春艳在接受中国质量报记者专访时,介绍了自己带到今年全国两会上的多个建议。其中之一,便是呼吁健全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质量监管体系,促进装配式建筑业健康发展。

2016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建设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

装配式建筑的迅猛发展带火了混凝土预制构件行业。田春艳调研了解到,仅2016年到2019年,为北京市供应预制构件的生产基地便由10家增长至39家,产能由75万立方米增长至410万立方米。

供给端如火如荼,需求端逐渐趋稳,供需两端的变化,让混凝土预制构件行业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

“在利润降低的情况下,企业投入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方面的人财物不可避免减少,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田春艳在工作中也发现了此类“苗头”:一些混凝土预制构件,在外观质量方面,存在缺棱掉角、翘曲不平、龟裂、断裂等情况;在内在质量方面,存在钢筋定位不准、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等情况……

作为一名工程质量检测领域的专家,田春艳向来将“质量就是生命”奉为圭臬,对待质量问题从来都是一丝不苟。

“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混凝土预制构件的质量,将会影响到装配式建筑业的健康发展,甚至违背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初衷。”在田春艳看来,装配式建筑的“软骨病”必须根治。

要根治自然要找到“病根”。田春艳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对混凝土预制构件产品质量尚未形成新的有效监管体系。“2015年施行的新版《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取消了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施工专业承包资质的审批,不再对预制构件厂的投资额、管理人员、技术能力等设置门槛,使得装配式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完全脱离施工建设范畴,成为建材产品制造企业,之前的监管体系已经不存在,监督执法凭据存在空白。”田春艳说。

“旧的监管体系取消,新的尚未形成,而装配式建筑产品的质量水平亟须提升,因此应积极探索新的有效监管模式。”田春艳建议,在厘清监管责任后,相关责任方要强化对预制构件产品质量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同时,积极探索混凝土预制构件产品认证制度,通过对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生产工艺、产品质量等方面进行认证,从源头上推动混凝土预制构件产品质量提升。

编辑:刘群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23: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