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海螺联手 觊觎万亿低温余热发电市场

中国经济时报 乔国栋 · 2006-10-13 00:00

     10月8日,中国水泥行业巨头广东塔牌集团董事长钟烈华率领副总四人,中国最大的建材企业安徽海螺集团董事长郭文叁率领十多人的团队,齐齐现身洛阳,前来祝贺中国第一大水泥装备企业中信重型机械公司50华诞。

     中国水泥网副总裁分析说,这两家企业的老总一向低调,几乎不参加任何露脸的活动,此次以强大阵容出席中信重机的庆典,除了业已建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外,他们更关心的是中信重机的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

  任沁新的万亿市场梦

  中信重机在当天与广东塔牌集团签定了5000吨/天的水泥生产线主机设备及纯低温余热发电合同;与江苏磊达水泥公司签定了2条2500吨/天纯低温余热发电总承包协议;与内蒙古乌兰水泥集团签定了5000吨/天水泥生产线及纯低温余热发电总承包协议。

  更让中信重机总经理任沁新高兴的是,河南省副省长史济春10月7日对中信重机表示,不久就要召开全省15家日产2000吨以上的水泥企业会议,作为一项审批标准,所有的相关企业都要配套中信重机的低温余热发电设备。每套设备最低5000万元,那么,河南省不包括新建水泥厂,最低也有7.5亿元的市场容量。

  而在9月28日,在辽源金刚水泥公司的第一套5000吨/天水泥生产线配套的双压纯低温余热发电推闸并网发电时,陪同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孙宏刚处长到现场观摩的中信重机副总经理俞章法还有点忐忑不安。

  “第一次,谁都紧张,但我们还是很放心自己的产品。”任沁新说,“现在看来,我们的设计过于保守了,我们设计的是7500千瓦,而实际发电功率达到了7700千瓦,结果是超负荷发电,应该至少还有3000千瓦没有充分利用。”

  任沁新介绍说,以前的低温余热技术,由于温度不均,需要锅炉二次补燃,这会造成二次污染。而中信重机的双压技术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余热发电技术,是一项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无论是双压余热锅炉还是补汽式凝汽式低温汽轮机、双压补汽DCS控制技术,都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目前的吨熟料发电平均在35度以上,而且投资总额远远低于国外的水平。日本的一套设备要1亿元人民币,而中信重机的设备价格仅仅是它的一半。

  任沁新算了一笔账,这项技术,理论上可以做到一点能源都不浪费,利用水泥厂余热发电,发电成本仅为9分钱一度(千瓦时),根据国家政策,免费上网,供给电网多少,就可以下载同等的电量,价格仍为9分钱。日产2000吨的水泥厂,按照余热量算,每年可发4万度电。税前回报周期为2-2.5年,完税回报周期为3-3.5年。

  使用这项技术,带来的是综合效益,水泥厂的热风过去带出大量灰尘,要除尘就要喷水,平均每小时要喷90吨水,一吨水就要1元钱。现在上了这套设备,就不需要喷水,有了一个沉降室,每小时沉降的30吨水泥灰料,可以直接制造水泥。

  凡是使用烧转窑的企业都需要这项技术,任沁新说,国内日产2500吨以上的水泥生产线不包括在建的有680多条,目前配上余热发电设备的不到20条。此项技术还可广泛应用于化工、黑色、有色金属等企业,这些企业的需求加起来,至少有一万亿元的市场容量。

  2006年4月,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颁布《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 十一五”期间水泥工业的结构调整目标:新型干法水泥采用余热发电生产线将达到40%,水泥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25%。政策的促动以及项目本身带来的利益,使得目前余热发电已经成为水泥行业的投资热点。

  海螺看重中信制造业实力

  海螺集团与中信重机当日签订了12条日产5000吨水泥生产线共3亿元的巨额合同。中信重机宣传部部长霍新平说:“中信重机与海螺集团刚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将在低温余热发电这个领域里加强合作,利用海螺集团的技术优势及经验,利用中信重机的装备共同开发这个市场,为水泥行业节能降耗而努力。”

  中国水泥网认为,巨大的市场,促使这两家企业走在一起。他说,海螺集团用了多年时间,在研究、消化、吸收、改进日本技术的基础上,也掌握了国内领先的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并在集团内进行了全面建设,第一条线已成功投产并网,并在窑尾温度325度的前提下,吨熟料发电量在40度以上,千瓦投资在7000人民币左右。与日本技术相比,投资大大降低,而且发电效率更高。

  海螺缺的不是资金,而是设备制造能力,为此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此前他们看中的是日本川崎在韩国生产的蒸汽锅炉,但目前已把目光转向了国产装备,而中信重机50年来的制造业经验和技术,以及在建材行业龙头地位的研发能力,正是海螺所看重的。

  中国水泥网说,这两家最终能否顺利合作,最重要的是看技术上是否可以融合。


(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zyj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0:3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