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

中国环境报 · 2021-10-15 13:15

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这一重大科学论断和重要论述,是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所处历史方位、发展阶段、发展态势、生态文明核心要义、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内在关系所作出的最新阐述。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重大科学论断和重要论述,对于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人类文明由生态文明向生态文明范式转型,更好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人类文明形态演进本质上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文明”与“蒙昧”“野蛮”相对应,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进步状态。

人类文明形态演进本质上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范畴所揭示的规律支配和运行。原始文明社会,人类用摩擦取火这个朴素、原始的“机械运动”转化所形成的热能“明于天人之分”,开启人类文明征程。农业文明社会,人类主要的生产活动是农耕和畜牧,青铜器、陶器和铁器的使用,特别是铁器农具“犁”的出现,人类生产活动开始向着主动性和选择性迈进。恩格斯就此指出:“一切文化民族都在这个时期经历了自己的英雄时代:铁剑时代,但同时也是铁犁和铁斧的时代,铁已经在为人类服务,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

工业文明的开启,首当其冲归功于200多年前蒸汽机的发明。正因如此,恩格斯又指出:“蒸汽机是第一个真正性的国际性发明。”在工业文明中,工业是社会的中心产业。竭尽全力发明、制造和使用更先进和更强有力的工具,向自然进攻和向自然索取,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不断地战天斗地,把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转化为物质财富,实现世界工业化和现代化,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回顾历史,人类已经经历三次重大文明变革。一万年前,农业产生,以农业文明代替原始(渔猎)文明,这是人类第一次文明转型;300多年前,工业革命,以工业文明代替农业文明,这是人类第二次文明转型。21世纪,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这将是人类新的文明变革。这场人类新的文明变革,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

凝聚东方哲学智慧和历史底蕴的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科学扬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但也带来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破坏的生态危机。当今时代,人类对矿石、石油等各种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都已经达到极限;对原本具有自然恢复能力的土壤、陆地、海洋等资源的使用也正在接近极限;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在全球性风险和挑战面前,人类文明正在经历一次伟大的根本性变革,人类普遍意识到,在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中,如果继续走工业文明的老路,人类社会的前途将不是继续自然历史的进程,而是终止人类文明的进程。

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范式的转型,这既有人类社会的主观要求和良好愿景,同时也是大势所趋。当今时代,以生态技术、循环利用技术、系统管理科学和复杂系统工程、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技术等为特色的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内在性驱动因素,使生态化生产方式蓬勃兴起,产业结构发生现代化的绿色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引领,坚持高质量发展,更加深刻认识到绿色发展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新方向;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绿色发展既作为解决历史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又将其作为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之策。

今年是中华民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之年。从现在开始到本世纪中叶,是中国跨越两个百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机遇期。我们立足中华大地,放眼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巴黎协定》《联合国 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到向世界宣布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再到此次《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云南昆明举办,中国加速推进统筹国内国际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致力于建设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致力于构建万物和谐、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人类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共同财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关注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还以当代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历史趋势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工业文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如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运行的特殊规律。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事关人民福祉、事关美丽中国、事关人类命运共同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这奠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自然价值理论基石,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重视资源全价值、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的理论经济学,为生态文明改造和提升工业文明、实现生态文明转型、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了价值理论基础。它表明,生态文明体系下的价值测度,不仅包括劳动创造的价值增量,也包括自然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增量。生态文明价值体系下的制度设计,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大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自然生态作为生产力内在属性的重要地位,既以其鲜活的语言和深刻论断强化了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第一类和第二类自然资源是自然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观,又把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纳入生产力范畴,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生产力观的极大丰富和发展。

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赋予“生产力”全新的内涵。现代化的绿色生产力,除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之外,在生产力内部必然要逐渐生成一种保护自然的能力,包括生态平衡和修复能力、原生态保护能力、环境监测能力、污染防治能力等。与此同时,这也是对改革开放近40多年来,我们对生产力的绿色属性鲜讲或者讲得不够的质的矫正。必须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素和内生动力;始终把整个生产过程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实现和确保生产活动结果绿色化和生态化的途径、约束和保障。

坚持创新发展,使创新成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变革要素。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新的伟大实践,是我们党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从宏大的理念和视野深刻认识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和实际工作中,我们党将其作为指导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治国方略,不能简单地与环境保护等同起来,甚至搞伪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从现实现象看,一刀切、切一刀、一关了之都不是目的,重在形成支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机制上下真功夫、下大力气;坚持在创新驱动、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主动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的新机遇,突破一些革命性关键性绿色核心技术,进而带动生态技术和生态产业交叉融合、群体跃进。换言之,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这一根本规律来看,如同“火和石器”于原始文明、“铁和犁”于农业文明、“纺纱机和蒸汽机”于工业文明一样,只有实现绿色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生态文明才会成为真正引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形态的更大完善、发展水平的更高阶段。

编辑:周程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23: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