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置换新政出台前夕 水泥行业掀起熟料生产线建设热潮!
近期,部分省市陆续公布了“十三五”期间落后产能淘汰情况。据中国水泥网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5省份发布“十三五”落后水泥产能退出数据。如:“十三五”期间,辽宁退出落后水泥产能475.5万吨;云南累计退出水泥熟料1975万吨;安徽淘汰落后水泥产能387.8万吨;河北省压减水泥产能1194.9万吨;湖北省淘汰低效落后水泥产能468万吨。
此外,贵州截至2019年底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146万吨;湖南2020年利用质量标准推动160万吨落后水泥产能退出;宁夏2020年淘汰水泥落后产能43.2万吨;河南2020年4条日产2000吨及以下通用水泥熟料生产线、9座直径3米及以下水泥粉磨站等落后产能和设备如期停产、关停和淘汰...
对于落后水泥产能,近年来,国家一直督促各地推动各项政策措施加速落地,关停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在今年3月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曾提到,“十三五”期间,共关停水泥产能3亿吨。
按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六部门《关于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产业[2017]30号)文件,实现(落后产能)界定标准由主要依靠装备规模、工艺技术标准,向能耗、环保、质量、安全、技术等综合标准转变。能耗、环保、安全、技术达不到标准和生产不合格产品或淘汰类产能即为落后产能,依法依规关停退出。由此推断,关停3亿吨水泥产能中,相当部分是《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所明确的淘汰类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包括个别省区实行更为严格的调整目录),且大部分属水泥粉磨能力。
水泥行业去产能的核心是去熟料产能。按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建材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信部规〔2016〕315号)结构调整目标要求,“十三五”期间,水泥熟料产能要压减10%。按需求推断至少应压减1.3亿吨熟料产能。
而按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能淘汰的水泥熟料产能已相当有限。要达到压减产能目标,应该加大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的力度。在产能过剩更为严重地区,还应适当从严标准要求。
不过水泥行业出现的景象则是另一番热火朝天的新建熟料生产线的景象。据水泥大数据研究院统计,2020年全国共点火26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实际产能合计约3816万吨,是近五年来单年投产量最高。研究院预测2021年能将会有29条熟料生产线投产。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研究院
在新建熟料生产线中,有相当部分是以技术改造升级等理由,实施等量置换。加上通过置换把本按综合标准可以退出的产能在一定程度上又给充分“利用”起来。即使在实施减量置换的生产线中,也存在有这样充分“利用”的情况。致使压减产能又打了折扣。
去年年初,工信部原材料司发布《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操作问答》,进一步明确,已停产两年或三年内累计生产不超过一年的水泥熟料生产线不能用于产能置换(自2021年1月1日起实行)。刚实行,毕竟还没有看到效果。何况如再解释为“在之前已达成产能交易意向的不在此范围内”,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去年年底,工信部公开征求对《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修订稿)》的意见。《意见》提出,拟将进一步提高产能置换比例。消息传出,给产能置换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从近两年各地公布的产能置换方案数量事实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据中国水泥网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国各地工信部门公示和公告的产能置换方案共有46个,合计拟建产能为7027.51万吨;而今年到目前还不到半年,公示拟建水泥熟料项目已超50个,水泥熟料年产能合计超9000万吨。
对于当前水泥行业出现的产能置换建设大潮现象,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水泥产能仍处在过剩状态,水泥工业应该处在一个投资发展相对平静期,不应萌生太大的投资新建生产线冲动。防止通过产能置换,给有点难的压减水泥熟料产能难上加难。企业不应该过多关注通过产能置换,投资新建熟料生产线。而应按早在201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44 号)文件的要求,更加注重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和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更加注重节能降耗减排治污,促进绿色发展;更加注重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更加注重产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夯实产业基础;更加注重产业转移和集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企业要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改造提升,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投资活动,作为实现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
编辑:梁爱光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