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适应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的新形势新要求,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8亿元,支持中西部12个省份部分已脱贫摘帽县,围绕“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和“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两种模式,探索开展以工代赈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试点工作。经过一年的实践,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好做法好经验,现遴选了一批典型案例,向全社会予以推介。
【2020年国家以工代赈试点典型案例之四】
广西田东县:以工代赈促农就业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2020年,广西田东县抓住国家以工代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机遇,通过探索“农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赈济模式,多渠道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增收,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有力推动了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助力产业规模化发展
试点项目建设基地位于田东县祥周镇祥周林场和思林镇百笔林场两个国有林场,2020年4月,通过企业自有投资和自治区补助资金100万元用于650亩油茶种植造林以及油茶幼林抚育。油茶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但示范基地的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制约“双高”油茶进一步发展壮大。
以工代赈试点项目的实施补齐了示范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完善的短板,完成了11公里道路硬化、修建6座100立方米的蓄水池、泵房3间、集水井3个以及灌溉系统和供电线路等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了示范基地的基础设施条件,有效激发国有林场发展油茶产业的积极性,为推动实施油茶“双千”计划、助推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田东县以工代赈试点项目硬化后的产业道路
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业,解决创收和就业难题
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带着就业走”的思路,将以工代赈试点项目与带动群众就业、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有机结合。
广泛开展宣传。项目实施前,组织项目区所在的乡镇、村委和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相关人员以及贫困户代表等召开以工代赈动员会议,宣传国家以工代赈政策,动员当地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
精准收集务工名单。组织项目所在地的乡镇和村委收集有劳动能力、有意愿投工的群众名单,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需继续巩固的已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群体以及受疫情影响滞留的农村劳动力群体,协调施工单位与群众等做好沟通洽谈,聘请贫困户和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体积极参与工程建设。
项目实施过程中累计吸纳60人就业,务工人员主要来自项目点周边地区,其中低收入群众就业30人,其中受疫情影响滞留农村劳动力45人,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30万元,占中央资金投资比例的15.8%,其中发放给低收入群众的劳务报酬达到62.5万元,发放给受疫情影响滞留农村劳动力67.5万元。
田东县群众参与以工代赈试点项目工程建设
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促进群众就业增收
开展施工培训。安排县本级财政资金3万元,为参与项目建设的务工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培训补助。由施工企业有针对性地对参与建设的60个工人开展实训和以工代训,主要对施工过程中涉及的铺设混凝土、挖掘机和铲车、砌砖、滴管灌溉系统安装以及水电设备安装等各工种技能培训,切实帮助务工群众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开展生产技能培训。安排县本级财政资金7万元,由项目业主或第三方机构对196名群众开展造林技术(种植、施肥、抚育、修枝、病虫害防治)、安全生产以及管护培训(抚育、施肥、修枝、保花保果、病虫害防治、收果贮藏)等就业技能短期培训,帮助低收入群体优先在示范基地内就业。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后,预计每年可提供长期或季节性就业岗位80个以上。
开展管护培训。利用到各乡镇培训护林员为契机,同步开展油茶种植就业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在祥周镇、思林镇等基地周边围绕产业发展开展就业技能培训150人次,培训人员全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培训过程中很好的把油茶高产高效栽培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开展资产折股量化分红,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将以工代赈中央投资形成的资产,按照20%折股量化给9个脱贫村。项目设计生命周期为10年,即入股期限为10年。按照10年运营周期计,前5年采用分期保底固定分红方式,固定分红率为8%,即年保底固定分红13.2万元,5年共分红66万元,主要用于壮大9个脱贫村的村集体经济;后5年按照共担经营风险进行分红,其中企业占股72%,村集体占股28%。10年运营期(含建设期)累计折股量化分红约251万元,年均分红25.1万元。
田东县以工代赈试点项目的实施,不仅夯实了乡村产业发展基础,创造了大批就业岗位,同时使得农民群众学会了各种技能,依靠自己的双手获得劳务报酬,有效激发了群众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切切实实发挥了以工代赈“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