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行业何时能够再次迎来属于自己的院士?

中国水泥网信息中心 · 2021-06-04 17:44

近日,中国工程院在官网公布了2021年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候选人名单。经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产生进入第二轮评审候选人235位。

据名单显示,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29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31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23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29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23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21人,农业学部27人,医药卫生学部34人,工程管理学部18人。

根据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工作日程安排,7月1日至30日将进入候选人材料公示和主管部门审核把关阶段,投诉截止日期为7月31日。10月最后一周进入第二轮评审会议并公布终选候选人名单。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规定,候选人可通过院士提名或有关学术团体提名。每位院士至多可提名3位候选人,院士可单独或联名提名。候选人获得3位院士的提名方为有效,且仅能接受3位院士的提名,其中本学部院士应不少于2位。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及各学部的名额分配,由主席团研究决定。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工作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启动,院士增选总名额不超过88名。

自从2018年9月,我国著名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徐德龙院士因病离世以后,我国水泥行业暂无院士,而在本次名单中,终于再次看到了水泥行业的专家的身影,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叶青入选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第二轮候选人名单,期待水泥行业能够再次迎来属于自己的院士。

附:建材行业部分院士名单

彭寿,玻璃新材料专家,安徽省桐城市人,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无机材料工程(玻璃)专业。现任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玻璃协会顾问委员会主席、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代表,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第23届国际玻璃协会主席。长期从事玻璃新材料科研、设计和产业化工作,建立了我国玻璃工业技术创新体系。

江东亮,著名无机材料科学家。籍贯上海市。1960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1992年入选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曾任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所长,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现任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81-1983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冶金和材料科学工程系工作。长期从事先进陶瓷的组成、结构、工艺与性能关系的研究与发展工作。

顾真安,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江苏省无锡市人。1958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博导。长期 从事特种玻璃和光导纤维研究。研究稀土族元素在石英玻璃和光导纤维中的光谱和非线性光学特性,获得多种元素的D-F电子宽带跃迁具有紫外强吸收和可见荧光 转换特性,以及上转换荧光、倍频和光放大性质;研究了化学气相掺杂沉积、溶液掺杂和氢氧焰熔制-电熔成型两步法工艺技术,解决了难熔玻璃制备技术难题;研 制成功超低膨胀石英玻璃和稀土石英光纤等一批新材料。

唐明述,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四川省安岳县人。1956年南京工学院化工系研究生毕业。南京工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混凝土工程寿命的研究。对影响混凝土工程寿命的重要课题碱-集料反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创建的快速法已定为法国和我国标准,先后为众多大型混凝土工程鉴定集料碱活性,提出可靠的施工方案;研制的快速测定仪已获应用;近年来在京津等地发现大型混凝土工程碱集料反应而破坏的实例,已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所提碱碳酸盐反应的膨胀机理、碱集料反应分类等理论得到国际专家的重视;对用水泥处理核废渣、大坝用氧化镁膨胀水泥、钢渣微观结构的研究等在理论、生产、使用中均获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碱集料反应”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朱伯芳,水工结构专家。江西余江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参加了我国第一批三座混凝土高坝的设计和施工,为我国白手起家掌握现代高坝设计技术做出了贡献。首次提出了大坝混凝土坝标号分区的新理念,可节省大量水泥,已为全世界采用。混凝土坝裂缝问题是长期困扰人们的大难题,他建立了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和温度控制的完整理念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大坝裂缝问题,我国已在世界上首次建成了数座无裂缝的混凝土坝,减了拱坝优化的数学模型及高效解法,已应用于100多个工程,世界上第一座用优化方法设计的瑞祥拱坝,借阅30.4%,已运行20年,情况良好。提出了高坝仿真的一系列高效算法。提出的重力坝加高时解决坝踵拉应力的新方法已在丹江口大坝加高设计中应用。

聂建国,1958年8月4日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县,男,汉族,结构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1月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84年12月毕业于郑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获硕士学位,1985年1月至1989年1月在郑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任教,1992年1月毕业于南斯拉夫铁托格勒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1994年11月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后出站并留校任教至今。现任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未来城镇与基础设施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主要学术兼职包括:《建筑结构学报》主编、南昌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钢结构协会副会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副理事长等。

周绪红,1956年9月11日出生于湖南,男,汉族,湖南南县人,结构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1986年和199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系,相继获得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莱斯大学、密歇根大学、耶鲁大学短期培训。曾任重庆大学校长、兰州大学校长、长安大学校长。现任重庆大学钢结构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钢结构协会荣誉会长;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科技委国际合作学部主任;住建部建筑结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6年获评英国皇家结构工程师学会Fellow和英国皇家特许结构工程师。长期从事结构工程学科钢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等方向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在钢结构、组合结构及新型结构体系的理论研究、工程应用与产业化发展方面取得了创新成果

侯保荣,海洋腐蚀与防护专家。1942年出生于山东省曹县。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94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第九、十届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主要从事海洋腐蚀与防护技术研究,主持了我国近海腐蚀环境调查与研究,明确提出“海洋腐蚀环境”的概念,建立了海洋腐蚀环境的理论体系,独立撰写日文专著《海洋腐食环境と防食の科学》,可作为教科书使用。致力于海洋浪花飞溅区腐蚀机理与防护技术研究、海洋钢筋混凝土结构腐蚀防护与修复技术的研究

刘加平,1956年11月5日生于陕西省大荔县,男,汉族,工学博士,绿色建筑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系,1998年6月博士研究生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学院。现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工业大学教授,绿色建筑环境与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建筑物理分会理事长。

缪昌文,1957年8月生,江苏姜堰人,男,汉族,建筑材料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现任东南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主席,中国建材联合会副会长等职务。曾任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

编辑:敖思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21: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