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静刚的“圆润”与中技的“方桩”
前不久,在上海举行的中技桩业荣获建材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通报会上,“先张法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创新特点和先进生产工艺,引起了业界关注。一些专家、用户前来观摩交流时,形象地将“空心方桩”比作建筑基础施工的“大地神针”,并预言它将大力推动中国建筑桩基础材料产业的升级换代。
“大地神针”的出现,自然凝聚了上海中技桩业股份有限公司广大科研人员的智慧和汗水,但也与上海中技桩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颜静刚的睿智,以及他对科技和市场的敏锐嗅觉有关。是他以超前的眼光,带领整个中技团队抢占了这个市场的制高点。
“先做人后做事”必成大事
“温州、台州一带的浙商头脑活、有魄力、能钻研,特别能吃苦”。这是国人对浙商的评价。“把这段评价,用在上海中技桩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颜静刚的身上,再贴切不过了”。了解他的人,都这样说。
“我爷爷就是搞建筑的,现在的杭州大厦就是当年我爷爷他们打的桩。”颜静刚自豪地说。而颜静刚的爷爷没想到,他的孙子竟然也继承了他的事业,选择了以制桩为业。
今年35岁的颜静刚外表朴实,但内心却充满着创业、创造、创新的雄心壮志,就如中技桩业的方桩深深打入土地一样,他已在这个产业越扎越深。
颜静刚的创业史颇具传奇色彩。17岁那年,他只身从家乡浙江省台州市来到上海闯荡,不识一个英文单词,却做起了翻译中介。当时,正赶上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浦东开发开放进入到如火如荼的阶段,来沪经商洽谈、投资考察的外籍人士蜂拥而至,而翻译中介这一行在我国还是空白,头脑活络的颜静刚敏锐地嗅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于是,带着自己的农村女朋友,不顾父母反对,一部电话、一台传真机,从社会各界签约了一批外语专业人才,就这样不被人看好地干了起来。
“先做人后做事”、“吃亏是福”。这是父亲经常教导颜静刚的话。从小在儒家文化的熏陶灌输之下,“以义取利”、“谦虚低调”、“知恩图报”等理念,深深烙在他的脑海中。颜静刚以憨厚的外表、豁达的性格、做事诚实守信,赢得了越来越多客户的好口碑,客户群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生意越做越火。有的老客户将几十万元的业务款一次性预付,他们很放心。
三年下来,颜氏中介翻译公司在申城已经小有名气了。首次创业,颜静刚的经商天赋初露锋芒,他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浙商有个特点,就是能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进行市场定位,决不在一棵树上吊死,见到什么市场前景好,认准了立即调头投资。就在翻译中介生意如日中天的时候,颜静刚却萌生了转行的念头,他想搞实体经济,走产业的路子。
有智商不行还要有情商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家人及朋友的帮助下,让他和桩业这一基础建材行业结缘。2005年,颜静刚倾其之前的所有积累,以1000万元人民币的资本在上海虹口区注册成立了中技桩业。
像所有的浙商在创业之初遇到的艰难曲折一样,颜静刚在创办中技桩业时,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甚至想到放弃。每当这个时候,他就会用父母的一句话激励自己:“认准的事情,就一定要坚持干好。”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也会争取的人。2008年,国家推出了4万亿元拉动内需。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就是这两场“好风”,送中技桩业步入“青云”。
颜静刚分别在2008年、2011年通过两轮融资,先后引进了复星、建银城投、中比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融资4.26亿元,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这两次历史机遇,也将中技桩业的产业发展托举到一个新高度。难怪有人说,是颜静刚的“圆润”,成就了中技的“方桩”!
如今,中技桩业走过了7个年头,在中国桩基业留下了一组鲜活的数字:
中技桩业总资产已超过8亿元,在江、浙、沪、津等省市拥有数十个生产基地,员工数千人。企业从2006年至2011年资产总额增长69倍,净利润增长124倍,营业收入增长89倍。
更了不起的是,这家起步较晚的民营企业,已经拥有空心方桩专利84项,2011年总产量达到1734.64万米,傲居国内桩基行业前列。很多企业用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走过的路程,中技人只花了短短7年时间就跑完,并一跃跻身我国预制桩行业前三甲。
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颜静刚还带领员工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在汶川、玉树、舟曲等抗震救灾现场,中技人都伸出了慷慨的援手,累计捐资数千万元。公司新成立的“中技慈善基金”,主要致力于公益事业和助学帮困。
一位了解中技发展史的业界资深人士说:“是颜静刚的文化理念、柔性管理和富有思辩的激情,聚集和留住了一批能干事的年轻人,又是这批年轻人用创新给这家企业带来新气象。”
这是一家良性循环的企业,当那些为科技而想、为市场而想、为社会而想的企业诞生时,总会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推动力!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地神针”的出现,自然凝聚了上海中技桩业股份有限公司广大科研人员的智慧和汗水,但也与上海中技桩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颜静刚的睿智,以及他对科技和市场的敏锐嗅觉有关。是他以超前的眼光,带领整个中技团队抢占了这个市场的制高点。
“先做人后做事”必成大事
“温州、台州一带的浙商头脑活、有魄力、能钻研,特别能吃苦”。这是国人对浙商的评价。“把这段评价,用在上海中技桩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颜静刚的身上,再贴切不过了”。了解他的人,都这样说。
“我爷爷就是搞建筑的,现在的杭州大厦就是当年我爷爷他们打的桩。”颜静刚自豪地说。而颜静刚的爷爷没想到,他的孙子竟然也继承了他的事业,选择了以制桩为业。
今年35岁的颜静刚外表朴实,但内心却充满着创业、创造、创新的雄心壮志,就如中技桩业的方桩深深打入土地一样,他已在这个产业越扎越深。
颜静刚的创业史颇具传奇色彩。17岁那年,他只身从家乡浙江省台州市来到上海闯荡,不识一个英文单词,却做起了翻译中介。当时,正赶上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浦东开发开放进入到如火如荼的阶段,来沪经商洽谈、投资考察的外籍人士蜂拥而至,而翻译中介这一行在我国还是空白,头脑活络的颜静刚敏锐地嗅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于是,带着自己的农村女朋友,不顾父母反对,一部电话、一台传真机,从社会各界签约了一批外语专业人才,就这样不被人看好地干了起来。
“先做人后做事”、“吃亏是福”。这是父亲经常教导颜静刚的话。从小在儒家文化的熏陶灌输之下,“以义取利”、“谦虚低调”、“知恩图报”等理念,深深烙在他的脑海中。颜静刚以憨厚的外表、豁达的性格、做事诚实守信,赢得了越来越多客户的好口碑,客户群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生意越做越火。有的老客户将几十万元的业务款一次性预付,他们很放心。
三年下来,颜氏中介翻译公司在申城已经小有名气了。首次创业,颜静刚的经商天赋初露锋芒,他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浙商有个特点,就是能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进行市场定位,决不在一棵树上吊死,见到什么市场前景好,认准了立即调头投资。就在翻译中介生意如日中天的时候,颜静刚却萌生了转行的念头,他想搞实体经济,走产业的路子。
有智商不行还要有情商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家人及朋友的帮助下,让他和桩业这一基础建材行业结缘。2005年,颜静刚倾其之前的所有积累,以1000万元人民币的资本在上海虹口区注册成立了中技桩业。
像所有的浙商在创业之初遇到的艰难曲折一样,颜静刚在创办中技桩业时,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甚至想到放弃。每当这个时候,他就会用父母的一句话激励自己:“认准的事情,就一定要坚持干好。”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也会争取的人。2008年,国家推出了4万亿元拉动内需。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就是这两场“好风”,送中技桩业步入“青云”。
颜静刚分别在2008年、2011年通过两轮融资,先后引进了复星、建银城投、中比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融资4.26亿元,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这两次历史机遇,也将中技桩业的产业发展托举到一个新高度。难怪有人说,是颜静刚的“圆润”,成就了中技的“方桩”!
如今,中技桩业走过了7个年头,在中国桩基业留下了一组鲜活的数字:
中技桩业总资产已超过8亿元,在江、浙、沪、津等省市拥有数十个生产基地,员工数千人。企业从2006年至2011年资产总额增长69倍,净利润增长124倍,营业收入增长89倍。
更了不起的是,这家起步较晚的民营企业,已经拥有空心方桩专利84项,2011年总产量达到1734.64万米,傲居国内桩基行业前列。很多企业用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走过的路程,中技人只花了短短7年时间就跑完,并一跃跻身我国预制桩行业前三甲。
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颜静刚还带领员工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在汶川、玉树、舟曲等抗震救灾现场,中技人都伸出了慷慨的援手,累计捐资数千万元。公司新成立的“中技慈善基金”,主要致力于公益事业和助学帮困。
一位了解中技发展史的业界资深人士说:“是颜静刚的文化理念、柔性管理和富有思辩的激情,聚集和留住了一批能干事的年轻人,又是这批年轻人用创新给这家企业带来新气象。”
这是一家良性循环的企业,当那些为科技而想、为市场而想、为社会而想的企业诞生时,总会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推动力!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