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水泥业在机遇和挑战压力下谋变

中国企业报 万斯琴 · 2011-05-27 00:00

  一边是细分行业和旺盛的内需市场,一边是政府严控下的淘汰落后产能,而受多个省市的电荒推动,水泥价格普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水泥行业要加大从高能耗、高排放、资源消耗型产业向循环经济产业转变,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将18个工业行业2011年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各地,其中水泥行业指标为13355万吨,比2010年增加了4200万吨。

  在机遇和挑战的双重压力下,水泥行业该如何发展?

  “水泥、钢铁同为基础原材料,近年来钢铁价格不断上涨,但水泥价格变化不大。10年前水泥价格与钢材价格比是1:3,而今,水泥价格与钢材价格比已达1:10。”南方水泥有限公司总裁肖家祥说。

  内需拉动

  近日,记者从中国水泥协会市场信息部公布的一组数据了解到,2011年1-3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25.00%。其中,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31%(经济适用房增速8.8%),铁路投资同比增长46%,公路投资同比增长22%,水利管理投资同比增长13%。

  据了解,“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推动建材下乡试点的通知》,已在多地启动建材下乡试点工作,而水泥成为建材下乡的主要品种。

  此外,各地也相继增加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计划,这将进一步加大市场对水泥的需求。

  德邦证券水泥行业分析师闵雄军认为,根据水泥生产线建设情况及对铁、公、基及房建投资的预计,本轮供需改善的顶点将出现在2012年下半年或2013年上半年。

  “2010年,在国家产业政策的作用下,建材工业产能扩张明显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年初的40%回落到年末的23%,行业产能历经三年的高速扩张的压力得到初步缓解。现阶段水泥产业主要是以满足内需为主,关于水泥的供需是城市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同时,靠现有的技术和水平,我们也只能是用水泥,还没有找到可替代的产品。”王钦说。

  公开数据显示,根据国家建设快速铁路网,建成“四纵四横”铁路专线,营业里程达4.5万公里,在今年,铁路投资规模仍超7000亿元。

  王钦表示,根据十二五规划,201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1.5%,比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以及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等因素,将进一步推动建材工业的投资扩张,对抑制产能过剩造成较大压力。一位长期从事水泥行业研究的人士向记者透露,预计全年共有120条生产线投产,新增产能1.3亿 吨,2011年底总产能达20.7亿吨。

  价格被动拉升

  电荒和淘汰落后产能目标的确定对行业影响较大。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旺盛的需求下,提前而来的电荒,打乱了水泥行业的生产节奏。

  近两个月来,浙江、湖南、江西、重庆、贵州等地均不同程度地出现淡季缺电现象,各地相继采取限电和让电措施,水泥企业作为高耗能企业已面临“开三停一”、“每周停二”等不同形式的限电。

  在业内人士看来,限电限产下,直接带来的就是水泥价格的继续攀升。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3月,全国水泥利润总额继续保持大幅增长,达到141.95亿元,超出去年同期71亿元,同比增长近50%。

  “本周全国主要城市水泥平均价格411.89 元/吨,环比上涨0.54%。本周中南区域江西地区水泥价格上调,幅度30 元/吨;西南区域重庆地区水泥价格上调,幅度20元/吨;东南区域福建地区水泥价格持续上调,幅度20 元/吨;分区域,中南区域较上周上涨2.10%,西南区域较上周上涨1.15%,东南区域较上周上涨1.37%,其他区域水泥价格较上周持平。”日前,光大证券非金属类建材行业分析师陈浩武在分析报告中指出,政府虽可能存在限制价格上涨的动机,但完成跨越式发展的投资建设才是其最看重的,这两年水泥产品才是制约项。同时,随着夏季用电高峰的到来,届时限电停产会越来越严格,市场上很多从事水泥生意的人觉得,电荒会助推水泥价格的持续上涨。[Page]

  杭州市水泥行业协会理事长杨鸿明认为,水泥价格会随着电荒的到来有所上升,但十分有限,不会出现暴涨。

  “因为目前浙江整个水泥行业以及水泥企业都比较理智,协会也引导企业在质量和市场建设上面下功夫,再加上下半年浙江水泥市场需求的缓和,总的来说,2011年浙江水泥市场将趋于理性,不会出现大跌和暴涨的情况。”杨鸿明认为。

  “其实中国水泥价格依然处于低位,严重偏离价值,无论与国外的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水泥价格相比都比较低。拿印度与印度尼西亚来说,2010年水泥均价分别为每吨109美元和115美元,而中国的水泥均价仅为每吨248元人民币。”肖家祥对记者说。

  肖家祥还表示,在水泥行业中,煤电是水泥生产的主要原料成本,占到总成本的55%左右,现在煤、电、运、资源价格的大幅上涨和短缺对水泥企业造成的影响日益严重。煤的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每吨上涨了110元;此外,华东和中南电力供应长期趋紧,石灰石有关税费也大幅上升,石膏和矿渣等原材料价格也在大幅上涨,原燃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引发的成本压力,也逼迫水泥企业不得不提升价格。同时,肖家祥想通过本报对相关部门呼吁,希望加大国家有关政策执行力度,支持大企业联合重组,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行业集中度;尽快出台资金、税收等相关扶持政策,支持水泥企业开展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等,促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支持大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有效保障资源配置和电力供应。

  “变身”绿色产业

  尽管诸多不利因素困扰水泥产业,但是从水泥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水泥产业变身绿色产业的趋势已开始显现。

  众所周知,水泥工业在发达国家已经走上了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水泥工业在经历了近10年的现代化大发展与大力淘汰落后生产方式以后,也开始走上了这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根据规划,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的减排幅度要比2005年下降40%—45%,这对我国水泥产业“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水泥产业的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占建材行业的70%以上,加大水泥产业的节能减排力度,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压力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水泥产业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以江西为例,2011年底江西省新型干法熟料产能将达到48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将达到8300万吨,人均水泥消耗量将达到1.86吨/年,超过全国平均1.38吨/年,在上游落后产能未完全淘汰的情况下,将呈现阶段性过剩的局面。

  数据显示,2010年江西水泥落后产能达到了1300万吨,占据当年水泥总产能近20%,较大程度上影响了节能减排和行业结构调整,落后产能淘汰工作任务依然艰巨。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丁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控制新的产量,淘汰落后也是节能减排的一个有利方面,例如,日产4000吨水泥的生产线在能源利用率等方面肯定是要优于中小型。中外业界人士普遍形成了一个共识,水泥工业要实现“四零一负”——对生态环境的零污染、对外界电能的零消耗、对废物废水的零排放、对天然化石燃料的零消耗以及对全社会部分废物的负增长(消纳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鉴于水泥工业的固有特征,使其在利废领域具有显着优势。

  “我们加强技术管理、生产管理和技术创新,提高熟料质量,增加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废渣在水泥中的掺加量,提高工业废弃物的利用。”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中国联合水泥董事长崔星太对记者表示。

  目前,中国联合水泥工业废弃物平均掺加比例已达到30%以上,有些企业已达到45%以上,年消纳工业固体废弃物1000余万吨。加强矿山工艺技术管理,实行矿山配采、综合开采,实现石灰石零废弃。记者在走访多家水泥企业时发现,很多水泥企业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一直在积极推进余热发电建设,加大企业循环经济推广力度,促进企业节能减排。

  “对于余热发电来说,只有大型的水泥生产线才能实施,现在在行业里也只达到60%,余下的40%空间其实对节能减排来说,是很有利的。”丁毅说,“再者,现在中国很多大型的水泥集团和企业,都在加大对新型水泥的研发力度,我相信,以后肯定能降低水泥成本,真正地做到零排放和零污染。”水泥生产过程中由窑头熟料冷却和窑尾余热器排掉的350℃以下废气的热量约占水泥熟料烧成系统总热耗量的35%以上,而利用日益成熟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可大量回收和充分利用余热发电。中国联合水泥山东运营管理区总裁冯耀银对记者表示。

  2007年12月,枣庄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对原有的两条日产2500吨熟料水泥生产线窑系统进行改造,建设10MW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利用窑系统纯低温余热发电。该工程于2008年10月竣工投入运行,年可发电约640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万吨,可降低水泥熟料成本10—15元/吨,年增加效益2300余万元。冯耀银还表示,在抓好生产经营的同时,枣庄中联积极开展水泥工业生态园建设,实现了生态化发展。水泥余热发电发展势头良好的主要原因是2010年投运了210条新型干法生产线,这些生产线均配套建设余热发电,余热配套设施将于今年投运。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表示, 从行业发展态势来看,中国水泥余热发电市场已大大超过预期,预计2011年全国上余热发电站的水泥生产线252条,总装机容量1927兆瓦,设计熟料产能约3.0亿吨。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21: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