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是引领建材工业发展的旗帜

中国建材报 · 2010-11-08 00:00

  ——建材工业“由大变强,靠新出强”发展战略回顾与展望座谈会侧记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为下一个5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调,指明了方向。在这个承前启后的历史时刻,面对国际国内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新趋势,如何使建材工业的发展更平衡、更协调、更可持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成为整个建材工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总结“十一五”、构思“十二五”的过程中,建材工业明确了自身的发展途径,那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丰富和发展建材工业“由大变强、靠新出强”发展战略(以下简称《战略》),使《战略》更好地引领建材工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而丰富和发展《战略》的内涵,则成为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举办《战略》回顾与展望活动的题中之意。

  “没有当年‘科技创新、优化设计、国产设备、业主负责’的路径设计,就没有今天我国水泥工业的国际地位”,“当年不下大力气淘汰‘小水泥’、‘小玻璃’,就无法摆脱建材工业落后的帽子”……《战略》回顾与展望座谈会上,代表们的发言踊跃而热烈。大家一致认为,在建材工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战略》指导了每一个阶段行业规划、产业政策的形成,鼓励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工艺和产品,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建材工业发展的实际,充分印证了《战略》的客观性和正确性。

  15年前,《战略》中的铮铮誓言已经化作一件件可喜的成果和一组组倍增的数据,完成了建材工业的华丽转身;15年后,历久弥新的《战略》愈加焕发出勃勃生机,吹响了建材工业“十二五”结构调整攻坚战的嘹亮号角。

  《战略》留下了绚丽多彩的一页

  时光荏苒,距离《战略》颁布实施已经过去了15个年头,回顾这些年来建材工业的发展与实践,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蒋明麟感慨良多:“《战略》的制定和实践,对于建材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符合了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符合了建材产业自身发展的实际和规律。”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陈燕海完全赞同蒋明麟的观点。他认为,《战略》实施以来的15年,建材工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近代建材工业发展史上,在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史上,《战略》统领下建材工业取得的成绩一定会留下绚丽多彩的一页。”对建材工业取得的成就,原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冯之浚也表示肯定。他还建议建材工业要鼓励和扶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企业的发展。

  一组数据充分体现了建材工业的由大变强,特别是近10年的发展变化。全行业产业规模以主营业务收入计,2010年(预计)将达26000亿元,是2000年的8.8倍;传统高耗能产业所占比重2010年(预计)为45%,降低了17个百分点;新型干法水泥产量从2000年0.6亿吨,占比11%,发展到2010年(预计)的14亿吨,占比80%;新型墙体材料从2000年占比28%左右提高到2009年占比52%;建材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从2000年9.53吨标准煤降低到2010年(预计)的3吨标准煤……

  “作为《战略》制定和实施的亲历者,我长存感恩之心。”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张人为在讲话中着重指出,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全行业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同时也是全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奋力拼搏、艰辛付出换来的硕果。

  “由大变强”已成行业发展主旋律

  在《战略》的指引下,行业飞速发展,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脱颖而出,成为《战略》的受益者。企业快速做大、由大变强印证了《战略》在建材行业和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由大变强”真正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近10年的快速发展证明,中材集团制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战略是企业‘由大变强’的制胜法宝。”中国中材集团董事长谭仲明深有感触地说,从2001年开始,集团在《战略》的指引下,制定了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并不断充实完善。10多年来,中国中材集团从一个规模不大、经营困难的企业发展成为今天有三大主业支撑,水泥工程建设稳居世界第一、居我国西部水泥制造业龙头地位的大型企业集团。

  稳居我国建材行业百强首位的中国建材集团也是《战略》成功实施的典范。回顾中国建材集团的发展,正是在建材工业“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战略指导下,跟随时代潮流、遵循客观规律、明确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模式、迅速做强做大的历程。中国建材集团总经理姚燕说,在《战略》的正确引导下,中国建材集团通过大力推进水泥、玻璃结构调整、联合重组和节能减排,实现了集团的由大变强;通过大力发展新型建材、新型房屋、新能源材料,探索出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一套独具特色的管理方式,推进了集团的靠新出强战略。

  安徽海螺集团董事长郭文叁对《战略》的成功制定给予了充分肯定。到目前,海螺集团投产运行日产5000吨以上生产线68条,成为我国规模最大、资产最优质的建材集团企业之一。今年3月,世界首条水泥窑垃圾处理系统---日处理600吨垃圾示范项目在铜陵海螺公司建成,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可达20万吨,节约标准煤约1.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万吨。“通过秉承《战略》,海螺集团走出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郭文叁如是说。

  对于《战略》中“强”的定义,金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蒋卫平认为,“强”指的就是以技术占领制高点,各项经营指标处于领先地位。金隅集团坚持创新求发展,通过有效开拓市场、合理利用资源,在文化传承中进行体制创新、理念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平衡、协调公司四大业务板块的关系,发挥产业链优势,实现了企业的由大变强。

  金晶集团董事长王刚在会上充满激情地说,“由大变强、靠新出强”发展战略的实施,使中国建材企业在国际上的地位迅速提升。产品创新为金晶集团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加了砝码,使金晶品牌逐步得到认可。金晶集团将继续践行建材工业“由大变强、靠新出强”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依靠创新促进企业发展,为增强中国建材工业的全球竞争力做出新贡献。

  “靠新出强”关键在“新”

  很多与会的企业家代表认为,“靠新出强”关键在“新”.对企业来讲,实现建材工业“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蓝图,坚持自主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要把开发新技术、新装备,发展新产品、新产业作为永恒课题。

  唐山惠达陶瓷集团董事长王惠文在谈到企业未来发展方向时说:“企业取得今天的成绩,得益于‘由大变强、靠新出强’战略的指引。企业在‘十二五’期间,将以实现‘双百惠达’(百年企业、百亿元销售额)为目标,实现企业新的跨越,为陶瓷产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在‘由大变强、靠新出强’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企业通过创新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创新是民族玻纤工业由大变强的唯一出路,是建材行业和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中国中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志法在回顾了泰山玻纤从零起步,建成国内首条万吨玻纤池窑生产工艺线的历程后,表示泰山玻纤将持续不断地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走上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玻纤新型工业化道路。

  作为中国水泥工业科研开发和技术进步的引领者,中国中材集团旗下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一直坚持“靠新出强”这条主线,结合市场需求和工程设计需要,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与应用,在推动水泥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有效实施、提高水泥工业的技术水平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公司董事长宋寿顺认为,水泥企业不仅生产水泥,还应该成为环境友好工程中的主力军,特别是要将《战略》融入企业自身发展规划之中。

  冀东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龚天林在座谈会上表示,企业的发展历程证实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企业未来发展中,冀东将继续深入贯彻建材行业 “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发展战略,把低碳、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创新的核心内容,拓宽企业发展空间,实现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进一步促进建材工业“由大变强”.

  增强《战略》的生命力

  来自建材行业各领域的领导、专家、企业家通过自身的发展历程来回顾《战略》的实施和取得的成就。回顾是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战略》内涵,增强其生命力,与时俱进,引领建材工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用原国资委国有企业监事会主席乔龙德的话说,座谈会内容涉及整个行业的发展,实际上也是建材工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员会。

  座谈会一开始,乔龙德就要求与会代表多提意见和建议,使《战略》更加符合时代特征,与现实靠得更近。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徐德龙在发言中说,《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说明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

  “在追逐物质、名利的环境中,科技人员难以养成勤奋、踏实的作风。”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真安认为,目前对于科研机构来说,最需要转变的是思想方式,转变创新体制和机制,只有这样建材工业才能实现最终目标。原国家建材局副局长、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科教委原主任黄书谋则希望通过座谈会对“大”、“强”、“新”有更切实的数量支撑和更清晰的表述,以更好地指导建材工业“十二五”规划的制定。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表示,《战略》是引领行业发展的旗帜和灯塔。他在充分肯定建材工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提出了建议,认为我国水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世界巨头还有差距,还需不断努力。接着雷前治的话题,证券日报社社长谢镇江谈到,我国水泥工业具备转化为绿色产业的条件,应该大力推广利用水泥窑来协同处置、消纳城市垃圾和污泥。

  前途似锦,任重道远。参加座谈会的代表们坚信,只要锲而不舍地坚持走“靠新出强”之路,就一定能够实现我国建材工业“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跨越,实现建设现代化建材工业强国的目标。

  作者:胡浩 韩凤凤 赵青 张绍武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0: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