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械行业集体繁荣局面下柳工保守扩张

英才 王颖 · 2010-05-26 00:00

  国内产能过剩、固定资产投资减速、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信贷紧缩,这些都是未来柳工集团等工程机械企业可能面临的挑战。

  对于世界工程机械老大卡特彼勒来说,2009年是艰难的一年,它的全年销售额比前一年大幅下降了27%,预计今年也只有5%左右的增长。而在国内,受钢材成本大幅下降,以及中国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却出现了工程机械行业的集体繁荣。2009年,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工”)首次实现全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净利润上升155%,达到8.66亿元。“说实话,我们不满足。”柳工集团董事长王晓华告诉《英才》记者。

  柳工集团旗下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曾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如今集团在国内工程机械行业仅排名第四,排名第一的徐工集团销售收入已突破了500亿元。

  在金融危机中,柳工向外扩张的渴望更加强烈。2009年,柳工辐射华北的第一个生产基地天津柳工正式投产,它还在印度投资建设了第一个海外研发制造基地。

  今年3月,柳工与常州市武进高新区签约,将在此打造一个面向国际市场的东部研发制造基地项目,主要从事工程机械及配套部件生产和研发,一期项目将于年内竣工投产。

  王晓华说,并购一直是公司的战略重点,并购不成,就独立建厂。但国内产能过剩、固定资产投资减速、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信贷紧缩,这些都是未来柳工集团等工程机械企业可能面临的挑战。利润空间不大虽然大家都在进行产品转型,柳工的挖掘机和起重机也逐渐形成规模,但柳工原有的装载机所占产品比重还是过高,影响了其整体的销售收入。

  装载机,不仅是柳工集团的发家之本,也是其优势所在。我国第一台经过专家鉴定的轮式装载机Z435在柳工落地,在此后很多年里,柳工都是一家单一生产轮式装载机的企业。

  柳工是国内首家可以批量生产滑移转向装载机的企业,从而打破了国外企业在中国对该产品的垄断地位。正因为具有先进的轮式装载机研发和生产能力,2009年,在国内装载机行业下降12%的情况下,柳工的装载机销量同比提高2.7%,占据国内22.6%的市场份额,位列全行业第一。

  但是,由于国内装载机竞争太激烈,利润空间不大,这些年柳工一直在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将产品线向两边延伸。

  2000年,柳工进行了第一次跨地区兼并整合,成立江阴柳工道路机械公司,进入压路机市场;2002年,柳工正式收购上海叉车,组建上海柳工叉车有限公司;2003年,通过对原江苏扬州建设机械有限公司进行资产重组,柳工进入建筑机械市场;2008年2月,柳工通过收购安徽蚌埠起重机企业,整合成立安徽柳工,全面进入起重机行业,并新建了柳工蚌埠起重机研发制造基地。

  正如王晓华所说,产品的多元化,不仅能降低经营的风险,而且能给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现在,柳工每年能够持续开发新产品近30个,在共16大类工程机械产品系列中,柳工已经发展了包括装载机、挖掘机、压路机、挖掘装载机、叉车等在内的13类。

  其他的工程机械企业也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徐州集团的地面起重机和汽车起重机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89%和60%,在全球的销量已位居第一位;行业排名第二位的三一重工则起始于混凝土机械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也已经达到50%以上。

  为了获取更快的增长速度,延长产品线成为他们共同的选择,挖掘机和起重机成为目前增幅最快的两个细分市场。由于土方机械是工程机械中最大的一块业务,而挖掘机是土方机械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国内市场容量初步估计在700亿人民币左右。

  五六年前,柳工就在加大挖掘机开发的力度,王晓华曾经表示,柳工牌挖掘机只要能达到年产销3000台,就可以实现“三年再造一个柳工”.

  柳工2009年财报显示,去年公司销售挖掘机近3000台,同比增长16%.而三一重工的挖掘机业务近几年均保持在100%的增长,2009年给上市公司贡献利润达3.8亿,根据中银国际的研究报告,今明两年的利润贡献可能将达到4.5亿和5亿。

  中信证券研究部分析师薛小波认为,虽然大家都在进行产品转型,柳工的挖掘机和起重机也逐渐形成规模,但柳工原有的装载机所占产品比重还是过高,影响了其整体的销售收入。海内外占地盘海外建厂的第一站选择了印度,不仅因为印度的需求量大,而且通过它可以辐射东南亚一带。

  和其他工程机械公司一样,柳工最初选择了在海外设立办事处,通过贸易的形式,将国内生产的产品输出到国外市场。国都证券研究部分析师徐才华告诉《英才》记者,在制造领域中,国内工程机械产品的出口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尤其是在装载机、水泥泵车等领域。

  2009年初,柳工海外市场整机销售累计突破1万台。随着出口量的增大,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运输成本过高,还容易受到当地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

  在确定了国际化战略六年后,2009年柳工终于设立了第一个海外生产基地。王晓华说,柳工生产的50型装载机已经占据了印度70%以上的市场份额,因此下定决心要在当地进行组装。

  和三一重工一样,柳工海外建厂的第一站选择了印度,不仅因为印度的需求量大,而且通过它可以辐射东南亚一带。去年底,三一重工就在印度签订了一笔56台履带起重机,共计4亿多元的销售合同,这也是三一集团历史上单笔出口最大的金额。

  进入2010年,不断地传来国内工程机械企业海外投资的消息:三一重工正式签订投资意向备忘录,将以2亿美元在巴西圣保罗州建设工程机械制造基地,这是其到目前为止最大金额的一笔海外投资;中联重科南非子公司正式获批,将对非洲南部进行辐射;山东重工在东南亚设立首家分公司,希望通过此平台进入东盟自由贸易区。

  直接进行海外并购,是最为快捷的方式。王晓华说,公司早就意识到并购的重要性,但通过对一些国际并购失败案例的研究,同样认识到控制风险的重要性,“只要机会合适,不会放弃并购”.

  在柳工的战略规划目标中,到2012年国际业务收入将达到公司全部业务收入的20%,即60亿元。不过,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在国际化布局的同时,大本营却受到国际巨头的威胁。金融危机中,虽然中国市场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工程机械领域快速增长的市场,但随着国际各大巨头加大中国市场的投入与争抢,市场空间也在被逐渐挤压。

  2008年,卡特彼勒曾表示将在亚洲市场投资大约8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都投在中国。2009年,卡特彼勒虽然业绩大幅下滑,但在中国仍然签署了关于生产制造基地的四个备忘录。

  中银国际的研究报告分析认为,从长期来看,国内工程机械厂将面临国内产能过剩的局面,开拓海外市场是国内厂商成长的必然选择。而在国内选择高端市场,在国外选择独立建厂可有效规避市场调整的风险。

  在国内市场,柳工通过在华东、华北生产基地的布局,降低物流和采购成本,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目前,柳工已经在上海、天津、镇江、江阴等地建有9个制造基地。掌控产业链不管怎样,未来在工程机械领域,除了规模效益外,谁拥有强大的产业链掌控力,谁才会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卡特彼勒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大,但其去年的销售额依然达到323.96亿美元。从其产品结构中可以看到,从各种机械设备、发动机、零件及工装机具一应俱全。

  走高端市场,这是国内工程机械企业都在寻找的路径,但必须要迈过的一道槛就是在关键零部件领域的突破,发动机、液压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块,几乎要全部依赖进口。王晓华很早就认识到,关键零部件问题不解决,就会被外资企业卡住了脖子。

  2009年,投资总额为4.64亿元的柳州柳工液压件有限公司成立,经营范围主要为大型装载机、挖掘机、起重机等各类工程机械配套用液压元件研发制造与生产。这将有利于柳工提升液压元件的研发制造水平以及主机产品的技术水平,减少对核心部件进口的依赖,降低主机制造成本。

  柳工工程机械液压元件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全球研发中心项目已经正式开工,这个项目共三期,将历时六年,最终实现中高压油缸、特种油缸,各种阀、泵、马达等关键元件的研制。

  自主创新、加大研发,这是50多年来柳工的立身之本,这些关键零部件的技术也不可能通过并购得到。但王晓华担心,投入巨大的关键零部件研发,单凭一家企业的研发,进展太慢,也较难改变行业格局,他希望能够由装备制造领域的重点企业牵头,标准统一,提升我国核心配套件的产品档次和产业基础。

  除了向产业链的上游延伸,提高自身的配套能力,国内的工程机械企业也开始进行相关多元化的布局。三一重工和徐工集团分别提出在2012年和2015年实现1000亿销售收入的目标,但光靠工程机械领域,难度较大。

  徐工集团开始陆续进入风电设备、重卡等领域,业务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甚至因为看好环卫机械的发展前景,徐工开始以自己的大本营徐州为中心,抢占环卫机械市场。而三一重工规划投资数百亿在吉林、江苏、河北建设风电产业园。

  与三一重工、徐工比较激进的扩张相比,柳工集团一直追求不贪大,但求稳,根据柳工的战略规划,到2015年希望实现500亿产值。

  不管怎样,未来在工程机械领域,除了规模效益外,谁拥有强大的产业链掌控力,谁才会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7: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