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设厂海外并购 工程机械海外拓展启示录
在中国工业经济各领域高速发展的带动下,中国企业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工程机械领域的重要参与者。许多企业对自身的定位已经从行业领先变为了国际领先。特别是排头兵企业,更是在国际化道路上不断探索着更加可行的方案。
为了能够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除了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建立海外服务体系外,自身的国际化扩张也是企业关注的重点。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赛法公司(以下简称CIFA)、三一重工的德国投资签约、柳工印度工厂正式运营……这些案例构成了企业海外扩张的新方式和新思路。可大概将其归纳为对研发资源的争夺、海外设厂和海外并购等几个主要方面。
研发资源竞相争夺的香饽饽
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技不如人是普遍现象,这一点毋庸置疑。随着整个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中国企业间的竞争已经悄然演化为一种国际企业间的博弈。设备引进、技术合作的路子已经成为常规手段,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正逐渐通过并购、吸纳国际人才等方式不断缩小自身与国际巨头间的差距。
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或收购相关院所,是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布局时的首选。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就曾向本报记者透露过,今年他们就有计划在欧美并购一到两家海外研究机构。早在2007年11月,徐工集团通过整合相关实验室成立了徐工研究院,如果该研究院能够与企业并购的研究机构形成良好默契,将有望为企业的研发工作创造一个更好平台。
福田雷沃重工的欧洲研究中心也是一个颇具典型性的案例。该研究中心所研发的产品能够直接对口欧美高端市场,虽然从企业营销效果来看,其主要贡献仍集中在该企业的绝对优势领域———农业机械方面。但是其在工程机械产品研发方面所展示的潜力也不容小觑。
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引进外资企业的先进科技理念和研发能力,是提升企业自身竞争能力最有效也是最便捷的手段。除了并购研究机构外,研发人员也是一些企业追逐的对象。今年年初,曾有一位企业高层表示,与其花大价钱在国外并购企业,不如集中一部分财力从在金融危机中一些走下坡路的国际行业巨头手中挖掘研发人员,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利益。
海外设厂桥头堡前移的市场策略
同样由于技不如人的缘故,以前我国工程机械产品出口较少,在国际市场也缺乏竞争力。随着“中国制造”的牌子越来越响,如今这种状况已经得到了极大改观。在国内生产好产品,再经过港口等运输方式运抵海外市场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于是,有些企业开始寻求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的机遇。
在这方面,三一和柳工等企业可以说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7月8日,柳工印度工厂在印度中央邦印多尔市举行开业庆典。该工厂于去年开始建设,耗时一年,投资2000万美元,目前有中印员工50多人,还将继续扩招员工,一年估计可生产3000台装载机,将成为印多尔地区最大的外国投资项目之一。三一重工早在2007年就开始了其海外制造基地的布局。先是2007年年初在印度投资6000万美元建设工程机械生产基地;随后,同年9月,与美国乔治亚州政府签署备忘录,拟投资6000万美元新建工程机械制造厂;今年1月29日,与德国北威州政府正式签订投资协议,出资1亿欧元在科隆建设三一欧洲机械制造基地。另据业界传闻,该企业还将在比利时建设第四个海外制造基地。
对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来说,要走出去的企业远不止这两家,今后还将有更多的企业在不同的国家建立生产基地,从而使“中国制造”成为服务全球建设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并购企业实现快速布局
相对于一些企业在海外设立制造厂的模式,中联重科似乎更主张直接并购海外公司。2008年6月,中联重科携手弘毅投资、高盛公司和曼达林基金,斥资2.71亿欧元收购CIFA100%的股权。其中中联重科出资1.626亿欧元,获得CIFA60%股权。
海外并购,特别是并购同行企业,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讲,可谓机遇和风险并存。2008年底,金融危机来袭,CIFA公司一度被外界认为大幅贬值,业内也纷纷指责中联重科决策层的失误。但今年以来,随着中联重科财务数据的陆续披露,人们逐渐观察到,CIFA的运营情况似乎已经走出了最初的泥淖。最新的数据表明,CIFA近几月经营状况不断好转,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今年内有望扭亏为盈。9月份,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从市场份额、全球覆盖率、品牌运作以及产品线几个方面来看,中联重科已经成为混凝土机械行业的全球排名第一。
目前,存在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中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收购之后如何进行企业文化的融合,企业文化看似虚化,但却是左右并购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并购企业这种模式在三种海外扩张模式中是最为复杂和系统的,相关企业对此需做好充分准备。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