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运中心雄姿初现 不亚于鸟巢
大运中心主体育场主体结构已全面封顶,钢结构吊装正抓紧进行
大运中心效果图
深圳地标:大运中心“一场两馆”雄姿初现
作为深圳举办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主场馆,大运中心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一场两馆”建设雄姿初现,其中主体育场将于2010年底完工,届时将成为深圳地标性建筑,这是记者昨天从市建筑工务署获悉的。
大运中心总投资约41亿元,位于龙岗中心城西区。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大运中心工地量巨大,南北长约1050米,东西宽约990米,总用地面积达52.0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工程用钢量是地王大厦的3.1倍,工程桩是深南大道总长的3倍,清水混凝土在深圳单体建筑中面积最大,场平面积相当于132个标准足球场。其中,主体育场建设进展快速,混凝土主体结构已于2009年4月正式封顶,比原计划封顶时间提前2个月;预制看台板已生产完成3197块,占总量的76.5%,高区看台板已全部安装完成;砌体结构和机电安装工程已全面展开;钢结构施工已完成了10个单元的内结构安装,即将开始大规模的吊装施工,计划于今年年底完成钢结构的安装;明年5月开始全面装修工程。
中心体育场能容纳6万人,可举办各类国际赛事
大运中心体育场建筑面积13.93万平方米,设有座位数6万个,可举办各类国际级、国家级和当地的体育赛事以及超大型的音乐盛会,可以满足国际田联及国际足联的比赛标准要求。届时,大运会的开、闭幕式及田径预、决赛将在这里举行。
相对于奥运会的场馆建设,大运中心的建设时间不足一半。2007年1月17日凌晨,从意大利都灵传来深圳成功申办2011年第26届夏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喜讯,市建筑工务署全体参加大运项目建设的工作人员立即举行庄严宣誓,正式吹响了2011年大运场馆建设的号角。市建筑工务署等部门高效完成前期工作,创造了大型复杂公共建筑一年时间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图设计完成的奇迹,为后期建设阶段赢得了宝贵时间,为建设一流场馆打好基础。
该项目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地下存在大量溶洞和土洞,给施工带来了很大难度。为确保大运工程百年大计,市建筑工务署多次组织国内顶尖地质专家现场“会诊”,采用先进的物探技术,根据专家的意见制定了专项施工方案,前后处理了几十个溶洞土洞,扫清了建设“阻碍”。
采用清水混凝土打造绿色环保建筑
记者了解到,在大运场馆设计建设过程中,遵循绿色、环保、节能、生态的要求,运用多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形成多项亮点,建成后将成为绿色场馆建筑示范工程。
“我们采用了目前在国外建筑界流行的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这也是大运中心亮点之一。”市建筑工务署现场工程师告诉记者,清水混凝土的墙体建好后,不用再贴大理石或玻璃幕墙,不用贴瓷砖或马赛克。
清水混凝土技术对施工工艺要求苛刻,国内大型复杂公共建筑中很少采用。大运中心评标中首次对清水混凝土样板实物进行评审打分的做法,这在我市评标过程中属首次采用。市建筑工务署还组织施工单位进行科研攻关,反复试验,攻克了技术难关,不仅具有经久耐用、缩短工期、减少污染、维护成本较低等多种优点,而且从目前完工的墙体和看台板来看,其表面光洁密实,外形美观,效果理想。
钢结构施工难度不亚于“鸟巢”
大运中心设计新颖,造型独特,三座场馆犹如三颗巨型的水晶石镶嵌在湖面上,建成后,将成为国际一流的体育场馆,成为我市全新的地标性建筑。
体育场为达到“水晶石”的建筑造型,屋盖钢结构采用国内首创的单层空间折面网格结构,该结构是国际上最新颖的一种结构形式,受力体系复杂,首次在国内大型体育建筑当中采用,其加工及安装难度不亚于奥运“鸟巢”。
为确保该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市建筑工务署专门设立了多项结构科研课题,由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进行课题研究,并邀请多位院士级的专家参与钢结构的关键技术研讨会。通过研究试验,确保了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且通过钢结构优化设计,使体育场用钢量减少了2000吨,节省了大量政府投资。
设计以人为本,5分钟内可完成疏散
体育场总体高度53米,地上建筑五层,地下一层。地上一层为裁判员、运动员、媒体用房、设备用房及停车场,其中媒体用房设有600个记者坐席,12个解说员包厢;二层至五层为观众大厅,其中三层为特殊贵宾区及主席台,四层为贵宾包厢及相关设备控制室,地下一层为停车场。
呈马鞍型的体育场内设置了高、中、低三种看台,低区看台设置了120个残疾人轮椅位和120个陪护人员座椅,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由于采用了环状的座位布置,各个部分都可以达到最佳的观赛效果。为确保赛事期间人员安全,体育场设有四个疏散口,有效宽度达到32米,在大型活动期间,可在5分钟内完成疏散;看台人员通过二层大平台及57个出入口,可在8分钟内疏散到安全地带。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