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模:要善于发现与把握机遇

CCPA · 2009-03-25 00:00
  1. 财政与货币政策
 
  在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最令人关注。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可以说是扩张性政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扩大政府投资。这主要是政府举债,增加财政赤字,发行国债。去年中央政府提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加上各省市报道的配套投资总额高达20多万亿,有力地提升了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心。从去年底到新年初始,一批工程项目建设在加速进行,使国内外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中国在拉动内需方面的决心和雄心。二月初股市开始持续上涨,反映了社会信心的增强。出口、投资和内需是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在当前形势下外需减弱不可避免,扩大内需至关重要。
 
  从我国发展的历程和现状来看,我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要坚持改革开放,咬定发展毫不动摇。当前,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时期,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内需潜力巨大。因此,扩大内需必然是我国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从这个角度看,这次金融危机的发生也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使然,来得也是时候。我们有改革开放30年的坚实积累,有1997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中央领导最近指出,中央有一套成熟的应对方案。在投资等方面已出台一系列政策,将加速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民生工程的建设以及缩小城乡差别。
 
  在另一方面,国家实施减税降息政策。其中,企业增值税的改革已于今年实施。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央去年提前发布该项政策,实际上是允许企业利用政策,将一部分开支转移到今年,让利于企业。 党中央对当前的困难特别是企业的困难高度重视和充分理解。包括出口退税在内的各项减税政策都是给企业让利,是保护企业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促进措施。中央明确指出,保企业就是保就业就是保稳定、保消费。这种市场经济的办法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政策就是资源,我们的企业一定要充分利用国家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发现和把握机遇,化“危机”为机遇,度过难关,迎接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浪潮。[Page]
 
  2.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政策
 
  建筑节能是国家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据悉,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正在组织编制《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有望在2009年发布实施。在当前经济下滑形势下,城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在政府主导下,可以弥补房地产市场低迷带来的建筑市场下滑,拉动国内建材消费市场。
 
  但是,虽然国家提出了建筑节能50%和65%的要求,但由于中国地域广袤,跨越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等多个气候区域,缺乏相同的能耗比较基础,难以提出一个统一的节能量,更难以统一节能材料与围护结构构造体系。比较可行的是限定不同气候区域外围护结构的最大传热系数,允许各地因地制宜,根据气候特点、材料资源和生活习惯,制定建筑节能设计和节能改造的规范标准。目前在外墙外保温节能工程改造中,应用的材料体系有薄抹灰EPS板保温体系、PVC板干挂体系(连环甲)、氟碳漆装饰面板复合保温体系、现场发泡聚氨酯体系、节能门窗等。
 
  财政部等部委制定并实施了节能奖励政策,但在建筑节能领域,对于单一建筑的节能工程改造项目来说,门槛太高,无法达到所要求的节能量。如果成片建筑实施统一改造,还需要准确确定每栋建筑目前的耗能量,这在技术上也是一个难点。如果建筑节能改造不是基于住户自己的要求,缺乏节能的自律行为(例如冬季取暖季节科学合理地开窗换气),也难以达到节能目标。此外,对于建筑节能,目前还缺乏针对个人经济上的激励和惩罚机制。这些问题不解决,建筑节能工程将无缘享受国家节能奖励政策。
 
  从目前的政策来看,与工业节能有所不同,建筑节能还只能对公共建筑和新建建筑实施比较强硬的规范。对于既有住宅建筑,还需要在能源价格方面进行调整,要能像水电一样实行能耗分户计量。这有赖于取得政策和技术方面的突破,使建筑节能不只是政府的号召和要求,而是人们自己自觉的和利益驱动的行为。这方面看来还有较长的路要走。[Page]
 
  3. 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政策
 
  最近在政府许多方面的文件中都提到要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这方面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能源和电力。
 
  建材工业特别是水泥工业对此感受最为深切。去年上半年煤价飙升,一些地区上升到每吨1000多元,使生产成本大大增加。对于电力行业来说同样深受煤价大幅上涨影响。去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第四季度的电力需求下降,火电企业全行业亏损700亿元左右。由于电价未相应调整或调整幅度不够,电网企业全年增加购电成本400多亿元。与煤炭不同,电价主要受控于政府主管部门,因此这种亏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政策性亏损。但是,水泥产业通过实施国家产业技术政策鼓励的余热发电技术改造,发电成本仅一毛多钱甚至更低,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甚至成为企业最主要的利润来源。可以想象,如果今后电价进一步调高,对于余热发电企业来说是利好消息。
 
  尽管节能的利益驱动可以促进企业自愿进行节能改造,但限于技术和投资成本,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节能问题上常常不能发挥作用。因此推进节能工作已成为政府行为。由于化石类一次能源不可再生,从国家民族可持续发展着想,政府不能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高能耗坐视不管。从中长期看,能源资源是对我国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约束。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虽然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优质资源少。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较长时期内不会根本改变。目前煤炭消费占了我国能源消费的70%左右,与之相关的问题也非常严重。例如大量开采造成地表沉陷,地下水系破坏,环境污染,甚至矿难不断。此外,煤炭燃烧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相同单位发热值条件下,煤炭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远高于石油和天然气。我国因此被国际上认为是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国,这意味着我国将承受国际上巨大的减排压力。我国单位GDP能耗目前约为美国的4倍,日本、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的7倍,印度的1.5倍。差距巨大。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实现节能减排将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任务。资源要素价格调整政策应该是政府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一个有力措施。
 
  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对于那些技术落后,能耗高、物耗大,排放多,管理不善的企业,这意味着被淘汰的压力,当然,也是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的动力。国家政策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可能通过这种资源要素价格调整政策所建立的市场机制,驱动落后企业的淘汰、先进技术的推广和生产集中度的提高。同时,对于那些以节能工程和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企业来说,能源资源要素价格调整机制的建立则是阳光雨露。总之,企业要居安思危,对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政策信号要有足够的敏感度,善于发现和把握发展机遇。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7:23:19